面向创新学习的高职混合生成学习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1-12-10 16:57高瑞利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创新学习混合学习翻转课堂

高瑞利

摘   要:面向创新学习的高职在线混合生成学习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创新空间的构建,将生成学习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从课程的设计、制作到教学实践,恰当融合不同的学习理念和教学策略,将线上自主学习、线下技能实践和企业拓展有机结合,将课前知识学习、课堂问题解决和课后“生成创新”紧密关联,形成了一个多方位、多层面的混合学习模式。实践证明,运用该模式可以有效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生成创新”的兴趣,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学习;混合学习;生成学习;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21-0025-04

一、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5月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掀开了国内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热潮。2019年118所部属高校、932所地方高校的3.84万个项目立项,参与学生人数共计16.1万,项目经费达5.9亿元。[1]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再次强调“学校要强化创新驱动,深化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变革,积累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式,做改革的先行者”,要求“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2]从这一系列的政策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寄予厚望并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尤其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进行了大力支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创新成为这个日新月异变化发展时代的特征和根本需求。人们的学习方式已然呈现了多样化,我们不能继续采用过去几百年所用的方法来培养今天的学生,当下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度不够,各种创新创业比赛表面繁荣下隐藏的实事却是:单纯的创新创业课程根本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创新”,也无法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线任课教师对创新学习充满了敬畏和疏离感。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如何调动一线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如何在学科课程中建构创新培养模式,应该是目前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所在。

二、面向创新学习的混合生成学习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创新学习

本研究基于创新学习理论并面向创新学习进行模式的构建。人类学习的类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灌输或接受学习,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学习模式,适合知识和经验的传授与学习,学生一般达到掌握或会用就可以了。另外一种类型就是创新学习,这种学习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创作或创造出新的作品或产品。创新学习(innovative learning)最早由《学无止境》(1979)这本书提出。书中认为“创新学习指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习者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3]

2.生成学习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Merlin C Wittrock)首创性地提出了生成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其核心观点为,学习的发生依赖于两个必须的条件——呈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已经掌握的内容,学习者只有在二者之间建立起联结,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发生。当学习者将现有的知识与新材料进行整合,并对其进行重新组织,进而建立起新的心理表征时,生成学习便发生了。[4]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以及国内外很多教学设计模式都建立在生成学习理论及其模式之上。叶澜教授认为“学生的发展应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学过程应通过师生对话与合作的共同参与、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来推进”。[5]

3.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自从被国内专家翻译引进后,国内学者在不同阶段对其进行了各个层面的研究,混合学习的定义和内涵也一直随着技术发展和人们的认知不断得到更新和解析。比如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曾经开展的“多媒体组合教学”可以看成是早期的混合学习。目前人们一般认为混合学习是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这种混合绝对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叠加。李克东等认为“混合学习基本形式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课堂教学)的结合,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但它不是两种形式的简单组合,而是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在线学习和面对面教学的优势,通过‘混合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6]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多年混合学习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真正有效的混合学习应该是不同技术与不同内容的恰当结合与呈现,并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在恰当的时间将内容推送或教授给学生的一种学习模式。

综合上述学习结论,我们可以把创新学习看成是一种学习方式,与目前普遍的接受学习方式不同,学生可以在学习前人总结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真实任务,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创作自己的作品。从文献研究中我们发现生成是创新的初步条件,很多创新活动其实是在一步一步的生成中实现的。由此我们提炼出创新学习要经历四个阶段——知识学习、发现问题、初步生成和创新输出。那么在高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面向创新学习进行教学则成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通过大量的混合教学实践发现,无论是多媒体组合教学还是现在人们热衷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都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上述三种理论的恰当结合也可以当成有效混合学习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

三、面向创新学习的在线混合生成学习模式构建

本研究以上述理论研究为基础,吸取各家之长,在创新学习理论的引领下,结合高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规律,在大量混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面向创新学习的混合生成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本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创新空间的设计,将生成学习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从课程的设计、制作到教学实践,恰当融合不同的学习理念和教学策略,将线上自主学习、线下技能实践和课后企业拓展有机结合,将课前知识学习、课堂问题解决和课后“生成创新”紧密关联,形成了一个多方位、多层面的混合学习模式,从不同角度培养学习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模式构建中我们提出了以课堂面授培养学生“生成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策略,所谓“生成创新”是综合运用生成学习、创新学习和混合学习理念,结合高职学生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进行新旧知识的重组和建构,完成生成学习,并且在教师搭建的“脚手架”的引导下进行创作,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围绕这个核心,我们引导学生在课前的基础知识学习中,自我建构习得“初步生成”能力,在课后通过真实任务促进和培养“生成创新”能力。

1.基于创新学习模式,学生的生成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1)课前在线自主学习、初步生成、发现问题阶段。课前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微课,熟悉前人总结的知识经验,并尝试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课前任务比较简单,主要是运用微课中的知识,通过案例模仿的方式进行,自主完成后可以提交到教学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进度查看、互动交流、课前任务作品的点评等,目的在于发现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设计与策划。

(2)课中线下技能训练、解决问题、“生成创新”阶段。课堂面授阶段教师先通过课前对学生问题的归纳,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或普遍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展示学生提交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前作品中的问题,解决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在上述问题解决后,学生不仅领悟了前期知识学习的要义,还掌握了相关问题的基本技能,由此教师在课前任务的基础上提升任务难度,以PBL项目下发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充分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改进课前生成的作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进行二次“生成创新”,制作具有独特见解的作品。学生建立项目小组,运用头脑风暴,对小组之前的作品进行评价,提出优化创新方案,进行任务的分解,完成二次创作。

(3)课后线上线下生成真实任务、拓展提升、生产创新阶段。为了巩固和提升职业技能,在课后教师会提供一些教师工作室和企业真实项目放在平台,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任务发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成立项目小组,实现线上任务分工、资源共享,通过头脑风暴方式在线上进行项目的策划、设计与创新,随时与企业主管进行沟通,方案获得企业通过后,线下对项目拍摄、剪辑、实践,并在线提交作品。企业负责人进行任务成果的验收和点评,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

2.“生成创新”空间的设计开发

(1)课前设计开发线上生成空间,通过“翻转课堂”“案例研习”“任务驱动”促进初步生成。课前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并進行初步生成。因此我们线上空间内容的设计以1~2个知识点为基本单元,围绕知识点录制10分钟以内的微课,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后,通过有针对性的视频案例激发学生初步生成的兴趣,通过初级生成任务驱动学生初步进行生成学习。

课前生成空间和资源主要有:①课前任务。引导或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②微课及其案例资源。帮助学生完成任务。③生成空间。提供一些工具帮助学生进行初步生成,完成任务、提交作品。④互动空间。帮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

(2)课中主要采用PBL项目教学策略,利用线上线下实现混合创新空间。在线下课堂学习中,主要采用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教学策略,同时辅助案例分析、示范讲解和小组协作等方法,主要学习目标为技能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项目进行“生成创新”。

课中创新空间分为线下和线上两部分。线下空间充分利用师生面对面的优势,及时高效地解决课前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和教师在学生作品中发现并归纳的问题。同时也利于学生现场分组和项目初期的头脑风暴。线上空间利用教学平台的PBL模块功能,学生可以在线上发布议题、进行讨论、分配任务并进行项目过程的记录和资源共享。

(3)课后提供真实的工作情境,采用任务驱动进行拓展提升。具体操作方法:教师先根据PBL项目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技能水平等级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结合真实任务的难度,对于等级比较低的小组,教师从学校工作室抽取相应任务派发给这些小组,为了确保项目顺利开展和完成,可能一个任务会同时发到两个小组。对于评估水平比较高或通过校内工作室训练达标的小组,则安排学生参与合作企业的任务项目进行实践创新。“PBL+翻转课堂”教学策略及其相应创新空间的设计开发如图2所示。

3.“生成创新”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

本模式的学习活动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混合学习贯穿始终,混合策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时间的混合:突破固定的课堂教学时段,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前和课后。

(2)教学策略的混合:不同阶段引入恰当的教学策略,运用多种策略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驱动学生学习的顺利开展。

(3)“生成创新”空间的混合:在整个教学实施中我们通过不同的任务、项目进行学习驱动,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各自的优势,进行线上项目资源共享、师生交流互动、作品提交展示评价等,实现师生面对面问题解决、学生面对面头脑风暴。

(4)任务项目混合:将课堂虚拟项目、校内工作室项目和企业真实任务相互混合,并在不同阶段体验不同的学习工作环境,逐渐实现工作环境由设计到真实的过渡,进行多种学习和工作环境的有机融合。

生成创新混合学习活动如图3所示。

四、面向创新学习的高职在线混合生成学习模式的实践

本研究依托在线教学平台,选取本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数码摄像技术》,基于在线混合生成学习模式进行了在线平台的设计和开发、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1.线上线下“生成创新”空间的设计与开发

(1)线上创新空间的设计与开发:根据混合生成学习模式框架,面向创新学习,对《数码摄像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了重组,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以生成学习的三个阶段进行线上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基于课前任务,制作了一批翻转微课;同时在线平台支持多路径多风格学习途径,提供了多媒体课件、视频案例、文本案例和动画展示资源。在课堂和课后“生成创新”学习中针对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提供了在线实训指导书,让学生充分了解项目的作用、实施方法、需要解决的任务以及工作目标。为了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在线平台嵌入了各种各样的创作工具和电子书籍,同时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优秀资源和作品放进共享平台,进行资源的生成与创新。

(2)线下创新空间的实现主要有三类:①专门成立基于《数码摄像技术》课程的教师创新工作室,开展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实践业务。②纳入合作企业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任务进行实践。③通过指导学生申报学校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自己搭建“生成创新”空间。

2.面向创新学习的混合教学设计

基于面向创新学习的混合学习活动模式,下面以《数码摄像技术》课程单元四《画面景别造型》为例来说明一下混合教学设计的过程。

(1)本单元课前初步生成的设计与实践

①课前初步生成学习。用手机拍摄一段微视频,运用不同景别,介绍校园中你认为最美的角落或有趣的人物、事件。

②课前创新空间的设计与开发。为了完成课前任务,学生需要掌握景别的概念、利用景别如何叙事、利用景别如何表达情绪这三个知识点,教师提前录制了三个微课《画面景别》《景别叙事》和《景别表情》用于课前任务的学习,并当成学生完成任务的脚手架,也可以作为课后学生深入理解和拍摄的指导。在线平台提供了“景别”相关文字资源、图像资源用来区别不同景别,运用大量的视频案例资源让学生建立影像思维,了解和熟悉不同景别的功能特点。

(2)课堂“生成创新”的设计与实践

①教师选择几个有代表意义或典型的课前初步拍摄的作品,通过拉片展示,引导学生对该作品进行评价,发现优缺点,并商讨修改意见。

②教师通过案例研习的方法展示利用不同景别如何叙事、如何表达情绪,通过实操训练讲解关键知识与技能运用。

③在课前初步生成的基础上,发布课堂实践项目,实现项目晋级,提升的要求是:必须运用不同景别,用景别进行叙事或表达情绪。

(3)课后生成实践创新任务

教师根据本单元内容,精心策划和联系一些企业或工作室的真实任务,嵌入到课后的项目中,让学生分组进行课后实践提升,从而进行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

本单元学生可以根据小组水平和兴趣进行选择,在教师的安排和引导下进入如下实践项目:①数字媒体工作室教师录课;②建行员工运动会的拍摄;③公司公益广告拍摄;④社交平台星座视频的拍摄;⑤员工集体婚礼的拍摄。

五、结语

本教学模式从2017年开始初步设计到2020年最终完善,经历了本校数字媒体应用设计专业16级、17级、18级三轮200多名学生的行动研究,每门课程在开设学期都进行了三轮研究,每次研究都对模式进行了完善和修改。通过三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本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模式可以有效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生成创新”兴趣,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三年来,随着教师对该模式的完善和把控能力的增强,学生课程期末作品水准逐年提升,有多部作品获得国内奖项。学生创新思维得到训练,“生成创新”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在该模式的带动下,学生积极申报各种创新創业实践项目并参加各类比赛,屡获佳绩。

参考文献:

[1]创新创业在高校有多火?教育部官宣“成绩单”来了[D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6979318 034394254&wfr=spider&for=pc.

[2]教职成[2019]5号.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

[3][美]詹姆斯·博特金,[摩洛哥]马迪·埃尔曼杰拉,[罗马利亚]米尔恰·马利察.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M].林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王建中,曾娜,郑旭东.理查德·梅耶多媒体学习的理论基础[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2):15-24.

[5]李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19-23.

[6]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创新学习混合学习翻转课堂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巧用图书馆,点亮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SPOC平台下IPAD在初中生物混合学习中应用初探
基于Unipus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