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克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理工科实行课程思政的难点,阐述高职院校理工科课程思政的目标,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和教学实践经验,论述高职院校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提出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资源、提升教师的思政能力、创新理工科教学模式、完善有关制度保障等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理工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1-0098-03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范式,旨在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其他各门课程共同发力的育人模式,充分发挥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多年以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进、学者深入研究分析以及大量高校的实践探索下,课程思政已经从一个基本概念转变为通行的为教育部门普遍实施的教育方式。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开展、课程思政的外延和内涵教学,需要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理工科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培养对象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贡献不言而喻,但由于其学科特点,在理工科教育教学中实行课程思政存在客观困难。不少学者和一线执教人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成长成才规律与理工课程学科建设特点,从各种维度探讨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当前的研究和分析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概念探讨或具体到课程的案例分析,抑或校园调研。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的执教经验,梳理高职院校理工科课程思政面临的主要困难,总结和分析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高职院校理工科实行课程思政的难点
(一)授课特点带来的困难
不同于思政类或文学艺术类专业,理工科课程多为自然科学,意识形态内含薄弱,相关价值涵纳度低。并且,理工科的教学往往注重技术知识的传授和操作方法的实践,更多的是相对“冰冷”的实验数据、技术参数,鲜有体现人文精神的课程教学内容,这就给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内容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方式不当会显得生硬,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就会适得其反。同时,高职院校的理工科教学相较于本科院校,更加侧重于技能的传授、实地的实习,理论深度和科研训练相对有限,也就进一步减弱了与思政领域的联系和衔接。
(二)学生思维惯性带来的困难
理工科学生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了理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以往的思维训练和学习中,学生多陷入自然科学研究的逻辑循环中,善于追根溯源寻找事件的原因、分析过程、推导结果,由于这一过程往往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判断,因此会缺乏对人文精神的了解和体验。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易脱离专业学习和实践过程,对理工科学生效用较低,很难让他们感同身受。
(三)教师的思政素养带来的困难
从事理工类教育工作的教师往往属于科班出身,经年累月的专业培养使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不熟悉思政领域的知识,思政素养不足。同时,理工科教师在传统的理工科教学中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逻辑思维的训练,较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这方面的授课技巧和方法,在既有学科教学内容之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往往让他们力不从心。
(四)教材本身带来的困难
理工科的教材编写多注重专业知识的阐述,特别是高等教育教材,由于涉及的知识体系庞大且专业,往往在编写之初便有意侧重于受众的理解与消化,根本无特别篇幅引入关于科学家或学者本身的相关描述。这种特征在高职教材中的体现尤为突出,当前的高职教材往往更多呈现“工具书”的特点,实用性强,讲方法讲做法的内容多,理论和论述偏少,更少涉及“思政”的内容。这就给教师实行课程思政教育带来不便,需要他们额外投入精力专门备课,客观上形成不小的挑战。
(五)理工科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带来的困难
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信念,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学生面临着各种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在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标准方面,难免会遭遇疑惑或困顿。同时,理工科的教学由于创新性、科学性较强,学生的国际交流较多,学生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多元的。而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思维往往更加发散和多元,甚至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这就给统一思想、统一价值理念带来了更多困难。
二、高职院校理工科课程思政的目标
不同于专门设立的思政课,课程思政在教育引导方式上强调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政治的有关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教育目标上来看,课程思政的目标和思政课程的目标并无二样,只是教育方式的不同,前者属于以间接教化的方式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思政”背景下,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雙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学生走出校门会奋战在各行各业的一线。因此,在课程思政中,结合生源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应着力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扭转部分学生错误的思想意识,把好他们走上社会的最后一关,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目标。
(二)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修养
在理工科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在追求问题答案、科学真理中引导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的作风,让他们掌握方法论的同时塑造刻苦钻研的品质、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要注重在教学中由基本的理论分析上升至价值追求,在实际操作和实验中形成对科学精神的自发向往。让理工科的逻辑思维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智力,还能够启发他们对正确价值的思考和判断,避免学生成为掌握丰富经验和技术能力但缺乏人文精神的“行为机器”。
(三)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思政水平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思政能力,既让他们更好地教化学生,又促使他们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发声。高职教师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而理工科的专业人员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中坚力量,往往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群众号召力,在实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对这一群体进行再教育是十分必要且十分迫切的。
(四)促进理工科转变教育模式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高水平人员外流的报道屡见不鲜,而理工科也因其学科特点往往成为这一情况频现的“重灾区”,因此理工科的教育模式转变需求迫切。事实上,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模式的转变,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也要同步实现理工科的教育模式转变,要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中更多地注入具有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的内容,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注重思想层面的思考,将理性和感性有机结合,把本来的“硬核”理工专业课变为“有血有肉”的充满温度的课程,进而不断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情感共鸣、文化素养等。
三、高职院校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资源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高职理工科教学应挖掘理工科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性内容,通过分析不同的课程内容,寻找与思政元素的无缝结合点。例如,多增加介绍科学家的内容,通过他们的事迹帮助学生跳出专业课程内容思考思政问题;或者恰当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案例背后蕴含的思政内涵,突出案例的育人价值。雖然这一过程艰难,但在人类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每一个坚实的步伐背后都有参与者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这也正是理工类学科挖掘优秀品质的优势所在,教师应充满信心地深入探究每个发现、每次进步背后的故事,从中提炼正确的价值观和优秀的精神。
(二)提升教师的思政能力
如前所述,课程思政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教师也要具备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及高尚的道德,并获得思想活跃的年轻学子的认可。这就对高职理工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杜震宇教授总结得最为全面,他指出教师应当具备:对青年学生的真切期待、对专业知识的精深理解、对思政原理的准确领悟、对时局变化的及时把握、对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对育人信念的忠诚坚守等六个方面的要求。这既是“大思政”格局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对优秀教师的期待。当然,这些要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高职院校和教师共同发力才能够逐步完成。
(三)创新理工科教学模式
理工科具有科学性强、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和创新性强等特点,常规的教学侧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专业知识,掌握必备的专业操作本领。这些内容固然重要,但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目标进行因地制宜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例如,充分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将无形的思政思维融入有形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升教学效率;结合课程设置涉及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小组讨论,并将其纳入考评当中;外出实践学习结合行业、企业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科技、经济发展形势,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等等。总之,高职院校和教师要从课程设计之初就对授课内容进行系统谋划,科学融入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政学习自觉性。
(四)完善有关制度保障
完善的制度保障是课程思政得以实行的基本前提,理工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思政课程差异较大,必须建立健全有关制度,确保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课程思政相关工作向深里走、实里走,往学生心里走。教育管理部门要出台有关规定、办法,构建课程思政大环境,科学制订计划、目标、监督标准;院校要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建立针对教师、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模式;教师要着力提升自身思政水平,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学生课程评分标准,形成正确的学习导向,从而逐渐营造院校抓思政、教师懂思政、人人讲思政的思政学习氛围。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近年来在全国广泛推行,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也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在具体的操作和实行方面还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理工科因其学科特点,一直以来都是课程思政的难点之一,而高职院校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受生源、教学教育目标、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影响,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各方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赖晓晨,于凡轩,吴国伟,等.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方法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6).
[2]吴红艳,吴美华.理工科课程实践“课程思政”的道路探索: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
[3]戴静,党小娟,樊飞转.浅谈“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思政教学[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7).
[4]付冬娟,夏晓川,张贺秋,等.《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18).
[5]黄新颖,高正阳,孙芳.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6]李青雯.工科类院校推行“课程思政”的阻断力与突破点[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7]宫秀丽.大学生信仰与人生价值观调查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6).
[8]洪全全,白坤举.在职业教育中,关于理工科教学方法改革的困惑与思考[J].广东化工,2013(20).
[9]程建军.“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外延与内涵探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0(5).
[10]李冰,陈和恩,简川霞.工程制图课程思政融合探索与实[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6).
[11]唐月.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实施策略:基于对陕西省五所理工类院所的调查[J].高等理科教育,2016(6).
[12]杜振宇.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高校理工科课程的课程思政原则与教学策略[J].高等理科教育,2021(1).
[13]郅真真,郭炎飞,关珊珊,林海燕.课程思政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探索:以《胶凝材料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27).
[14]王秀芳,冯绍杰,赵东林,等.高校普通化学公共课教学的困境与策略研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3).
【作者简介】莫 克(1972— ),汉族,广西桂平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