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共同体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路径研究

2021-12-10 03:44雷艳佳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生态圈产教融合

【摘 要】本文分析产教融合生态圈中政、校、行、企的运行模式、组织架构、评价机制及相互关系,论述构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困境及对策,提出以命运共同体的“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四个层面为引领,构建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 产教融合 生态圈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1-0012-04

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找准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契合点,推动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产教层面的实现,需进一步思考。本文基于产教融合建设的要义,探索命运共同体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构建路径。

一、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内涵及价值

产教融合生态圈,指产业系统中的各主体、各要素与职业教育系统中各主体、各要素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相对固定且包容开放的组织系统。产教融合生态圈中既包括政府、院校、企业、行业协会、职教集团等主体要素,又包括专业集群、专业群、专业、课程、岗位、师资团队等教育要素。就产教融合而言,单纯依靠教育部门很难掌握地区产业发展的变化动态及改善资源分散的局面。构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生态圈,就是要促使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多方联动,实现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多元主体间全方位的协同,最终实现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高职院校基于命运共同体视角,探索产教融合生态圈各主体间相互影响的联系,有利于政府、院校和企业实现跨圈层、跨部门、跨学科、跨区域协作,形成共生、共建、共享的良好生态,不断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国外经验,只有多元合作者达成长期战略,共同避免短视行为,才能使产教融合获得良好的发展。解构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强化各主体的功能及地位,能更好地解决目前高职教育与当前产业结构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应当从融合、共享和链接上下功夫。首先,全要素融合。融合是生态圈题中之义,教育与产业、学校和企业、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就业实现内涵式对接,最终将合作范围延伸到产业链乃至全产业链。其次,全方位共享。共享是基础,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全方位共享包括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通过信息互通实现技术、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优化配置。最后,全渠道链接。链接是核心。产教融合有两种层面链接,微观层面的链接为“学生—教师—企业”的密切关系;宏观层面的链接为“政府—企业—院校”的责任落实。这两种层面的链接,为生态圈中各主体协作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困境

(一)政府的行政职能发挥不到位

1.校企合作政策制度落实不足

尽管政府部门已陆续颁布关于促进产教融合的一系列制度和办法,但在这些制度条款当中多次出现“鼓励”“尝试”“探索”等文本语言,可见,相关的制度停留在政策性支持的层面,可操作性还不强。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利益平衡机制尚未健全

职业院校聚焦于人才培养,企业聚焦于投入的成本产出效益,双方的利益聚焦于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中,利益平衡机制指的是校企双方在职业人才培养中所获取利益的公开性和公平性。实际操作中,校企合作更多地关注“教育属性”。尽管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和推动,但企业在实训设备投入、培训费用、劳动报酬、科研项目建设等投入的成本都需要适当的资金补偿,而校企双方在利益分配上,企业的“市场属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此外,当企业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付出一定成本后,却面临学徒流失、“挖人风险”等局面,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3.校企合作的监督和协调层面不够完善

政府本该发挥对产教融合指导、监督和协调的作用,但实际操作中政府部门介入不多,教育行政部門更多的是对学校检查,缺少对合作企业资质、标准以及合作成效的评价和检验,增加了产教融合的风险。

(二)院校对接不够彻底

1.人才培养论证不足

现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全面满足企业一线人才需求。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虽多次进行调研,但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不完全对接,导致培养目标错位。

2.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无法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

尽管现在职业院校致力于改善校内的实践条件,建立了大量的仿真实训室,校外也配置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但是实训室的建设标准、开放程度等方面无法满足全员实践的需要,以致学生岗位实践经验欠缺。

3.校方对“贯通式”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产教融合工作的开展主要发力在职业教育上,但不可忽视与中高职院校培养衔接、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甚至是研究生教育的衔接。然而,少数院校立足“校本位”,对教育跨层次的合作分工意识不强,没有建立“立交桥式”的技能人才贯通培养体系。

(三)企业的主体地位未有效体现

大部分校企合作企业的合作形式主要是参与制订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材编写、开设专题讲座、提供实践基地等,部分科技型企业向学校发布一些产学协同育人项目,部分企业愿意直接提供资金或奖学金,而与地方职业院校共建二级学院的企业为数不多。多数情况下,企业处于被动或者应付状态,离实质意义上的“深度合作”差距仍然较大。

(四)行业利益代表功能缺失

行业可对产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但目前由于体制原因,行业协会的企业服务功能发挥不到位。行业对企业的服务仅限于一般资料搜集、信息发布等方面,在与企业对话或代表政府与企业对话的过程中职能发挥不足,对职业教育的支撑乏力。此外,行业协会虽会参与部分校企合作,但多为职业院校的邀请,行业组织与职业教育的主动互动意愿不强。

三、构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生态圈的路径分析

(一)遵循利益共生,构建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

1.效益共创,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

一是依托产业集群,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学。通过职教集团对接产业集群,建立由政府宏观调控、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牵头的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可以突破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研究机构等类别界限,以契约、承包、股份合作、租赁等方式开展合作与交流,共建共享技术技能和实训设施,院校与企业深入研究开发,真正实现知识信息传递、加工、传播及应用。

二是依托资源优势,共建产业示范园。产业示范园是“产教一体”人才培养改革的“窗口”。产业示范园一般由政校企三方共建,在“校中厂”“厂中校”的框架内,明确合作方责权利。政府发挥产业政策、信息优势,企业发挥技术、设备优势,学校通过联合企业共建生产实训车间,引进企业生产线和项目。同时,政府借助区域产业园,搭建区域技术技能复合创新平台,制定科技项目、专利申报补助政策,参与企业服务工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三是依托行业企业,鼓励企业创办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背景、场地、设备等资源,鼓励企业创办职业院校或实施联合办学,通过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形式,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的合作联合体。

2.资源对接,加大职教资源调整优化和共享力度

一是打破行业壁垒,促进人员共享。一方面,实施双向聘任流动制度。行业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教师以聘任的方式到企业工作,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业绩管理。另一方面,实施项目合作制。通过横向课题或者科研项目合作研究等方式,约定校企双方人员在合作中的知识技术等投入、责任以及利益分配。

二是建立协同平台,增进信息共享。建立校政企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定期互访制度、双向信息员制度、产教对话论坛等,加强校企对话机制建设;同时,建立政校行企协同合作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人才供需、合作科研信息等内容的“网上商城”,及时沟通区域经济发展动态、产业行业技术发展等增值服务。

三是多元主体投入,共建实训基地。政府部门给予校企合作企业财政拨款或专项资金,用于补贴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允许院校使用教育经费与企业共建产权明晰的实训基地,以基地集聚相关主体的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资源优势。

3.多方赋能,创设校企合作引导机制

一是引入第三方评估,畅通利益诉求。引入第三方组织,对地方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履行校企合作职责情况进行评价与问责。监督评价体系涵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师资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

二是尊重企业差异性。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既表现出一定的成本偏好性,也表现出对技术偏好的动机。企业、高职院校采取双向选择机制,企业依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合作企业及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评估,避免资源浪费。

4.精準施策,构建产教融合的利益激励驱动体系

一是健全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机制,消除产教融合相关方参与的后顾之忧。首先,产教合作产生的相关效益按照项目投入和贡献进行比例分配,保证各方合理利益共享;二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机制,探索技术研究和现有成果的集成配套转化模式,提升校企合作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能力。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的协调管理机构,让行业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校企合作的机构管理和运行。在宏观层面上,政府牵头成立“校政企联席会议制度”“职业教育联席会”等,宏观掌握校企合作计划的制订和监督实施工作。在中观层面上,以职教联盟、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形式,保证企业的话语权。在微观层面上,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建设委员会等组织体系,拓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路径。

三是积极创新职业教育投资体制,建立校企合作成本补偿制度,提高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1+X”证书试点工作的补助标准,对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兼职授课、教师和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行业组织指导职业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等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

(二)激发情感共鸣,构建产教融合情感共同体

1.树立“主动服务”理念

一是高职院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学校围绕产业特色建专业,及时了解企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人力资源需求等,主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针对性强的培训服务。二是政府支持和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对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和奖励,同时开展好校企合作的公共服务,以服务促感情。对一些优秀企业,通过授予光荣称号、颁发奖章、事迹宣传等方式增强企业、院校、行业协会或教师等利益相关主体的荣誉感,提升其社会责任。三是行业主动出击,通过自身专业、信息、人才、机制等市场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链接教育和产业的上中下游,获取来自政府和企业、校园等多方面的信息与信赖。

2.搭建互动管理平台

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间的日常联系,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院校主动向企业了解人才需求信息,优化课程内容,主动邀请相关企业负责人参加座谈会、研讨会,创造更多与企业交流的机会,邀请企业专家参与科研课题的审核、立项、结题等工作,由此形成形式多样的情感互动。

(三)凝聚价值共识,构建产教融合价值共同体

1.共建文化共同体,加强文化价值引领

一是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一方面院校教育注重培养模式改革,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习实训、师风师德和校风学风建设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品牌建设、文化保护有机结合,校企共同培育大国工匠。

二是重视校企之间的文化融合。学校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组织形象系统理念以及管理文化等移植到校园中,将穿戴工服、企业制度上墙、企业优秀校友展示等极具企业典型特质的象征,潜移默化地注入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当中。

2.建立治理共同体,创新合作机制

一是重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生态,把教学与培训、技术开发与教学研究、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生产与技术改造、实习与实验等功能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工作室(坊)、项目部等具有企业管理性质的组织机构,促使产、教双方既能稳定地进行常态教学培训活动,又能灵活地开展技术和社会服务。

二是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集群、创新实验班等微观教学组织,按照产业链发展,提高专业与产业对接效率,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良好互动生态。

(四)促进责任共担,构筑产教融合责任共同体

1.政府主导推动实施产教融合

一是政府部门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调整高等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搭建多层次贯通“中—高—本”的“立交桥”培养体系对接产业发展。

二是从政府层面建立校企协同机构。借鉴法国、英国模式,探索建立政府、校、企三方协同育人的各类跨校企培训中心,全面发挥实训、培训、创新研发及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政府通过购买行业服务的方式,让行业定期承担本行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就业状况调查、教学评估等工作。

2.行业指导实施产教融合

行业组织将科技进步对技能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培训标准和内容、加强行业指导,能有效弥补企业制订具体培训标准和内容的能力不足。因此,根据行业特点分类指导,鼓励地方行业组织积极发挥其在产教融合中的参与、指导、评价和服务等作用,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方面对职业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进行补充。

3.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实施产教融合

一是职业院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学校专业设置要根据地方建设规划辐射的行业企业岗位群,申报更多符合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学科,建立企业、客户等满意度评价体系,实现课程设计、组织、成果、评价的良性互动,使院校教学进度和企业生产的项目进度保持一致。

二是引导分类实施产教融合。根据企业、专业发展的特征分类采取不同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如对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类、食品药品与粮食专业的校企合作,要加强学生规范操作、安全保障措施的政策指导;对医药卫生类、公共服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要增加社会实践时间;对电子信息类、土木工程类、文化与艺术类专业的校企合作,要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教学;对教育体育类、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类、旅游类专业的校企合作,要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进校企合作企业骨干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纠错。

三是企業发挥主体责任。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职业教育育人主体地位,主动承担育人责任。根据各国的产教融合发展经验,企业参与是提高技能应用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作为知识应用方和人才需求方,主要承担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和人才应用标准制订的基本职能。企业要积极对接学校,探索技术转移和知识转化的途径,将生产经营环节的用人需求反馈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

总之,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是高职院校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实困境的应然选择。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属于现代意义的共同体,需以共同愿景为引领、以多元主体互动性为特征,以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为路径,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以有效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企业。

【参考文献】

[1]何龙安.基于OBE视角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5).

[2]李玉芬.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8(20).

[3]陶春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机制构建研究[J].河北农机,2018(11).

[4]李刚.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维一体”路径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0(1).

[5]陈敏,张晓东,邹伟全,陈沪.“产教一体、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7(5).

[6]潘海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7]周丙洋.江苏省高职产教融合发展的机制梗阻与路径优化[J].教育与职业,2020(5).

[8]冉桃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差异化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6.

[9]张虹.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情感机制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10]李玉珠,韩春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互补性制度[J].教育与职业,2014(17).

注:2020年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特色产教融合构建路径研究”(2020B0831)

【作者简介】雷艳佳(1983—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生态圈产教融合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
科大讯飞:押注语音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