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建设对接社会服务的问题与路径

2021-12-10 03:44蓝敏萍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专业建设高职院校

【摘 要】本文基于服务设计理论的视域,梳理归纳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社会服务中基地型专业服务、项目式专业服务、订单式专业服务、工作室型专业服务、产教融合型专业服务等五大类型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高职专业建设对接社会服务的路径:共同构建服务理念,打造专业社会服务联合体;精准定位服务痛点,提升专业服务社会有用性;優化服务系统设计,增强专业服务社会服务的高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社会服务 服务设计理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1-0019-04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和责任义务,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深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支撑。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十分重要,只有与市场经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连接,不断创新社会服务思路、提高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才能确保专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基于服务设计理论视角,探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社会服务的策略,以强化专业建设的社会服务属性,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专业建设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嬗变,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与目标,无不是为了适应某一历史阶段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调整。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体上已经从扩规模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2010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与重点任务,指出要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服务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发展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将“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作为首要任务与举措,明确提出要“加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即聚焦专业方向、结构和布局调整、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相应的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对标“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要求,以打造特色鲜明的骨干专业为引领,从整体上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提升高职院校对地方和产业发展的贡献度。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双高计划”等相关政策文件的颁布,将职业教育改革推向了一个高潮,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等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核心之一就是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

要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基于国家发展阶段、支撑国家发展目标、服务国家产业战略、对接社会市场需求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本途径。这对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供给侧之一,要适应现代职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在专业建设上下功夫,瞄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积极融入市场,创新服务社会的方式,不断强化专业特色品牌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才能使高职院校真正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二、服务设计理论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关联性分析

关于服务设计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学者主要是从学术和实践两个维度对其进行定义。哥本哈根互动设计协会(2008)认为,服务设计是一个新兴领域,它把焦点放在创造好的想法上,通过使用无形或有形的媒介获取体验,通过对系统和流程的设计,旨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有意识地设计服务,整合新的商业模式,不仅可以了解用户的需求,而且可以尝试为社会创造出新的社会经济价值,这在知识驱动型的经济中必不可少。斯蒂芬·莫里茨(2005)认为,服务设计有助于创新或改善现有的服务,对客户来说,服务会更有用、更可用,更满足需要,对组织来说更高效、更有效,是一个崭新的、全面的、涉及多种学科的、综合性的领域。英国设计委员会(2010)认为,服务设计的目标是使你所传递的服务有用、可用、高效、有效且满足需要。关于服务设计思维的基本原则,马克·斯迪克多恩提出“以用户为中心”“共创”“次序”“实物”“整体性”五大核心原则。

服务设计主要产生和发展于计算机技术、通信、工业设计和管理学等领域,理论、方法和工具也与这些领域相关。服务设计给设计教育、设计行业、技术驱动、引领原始创新、服务社会带来了影响。在教育领域,服务设计也逐渐受到关注及应用。服务设计理论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高度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服务设计是基于服务基础上对服务的整体流程进行设计,可为组织创造有效、高效且与众不同的服务,进而创造价值的理念,有利于帮助高职院校重新审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中的问题。在后工业时代,产品和服务的界限正在消融,产品就是一种服务,服务中也有产品作为媒介。高职院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围绕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创造,主要包括培养的人才、科研与技术成果、提供的社会服务等,通过审视对“产品”与“服务”产生影响的各个流程,并根据实际需要完善及创新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内容与方式,打造“产品”和“服务”品牌特色,提升高效服务,才能更大地发挥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价值。

第二,服务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对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重要目标。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必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在专业建设方面,要求学科专业的发展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专业链的布局要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进行改造升级,继而保持专业特色和优势,其中专业链与区域经济的产业链要互相呼应,形成专业和产业之间的紧密融合与互动。因此,职业教育应准确理解和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关注学校教育的各方参与者,重视融入市场、产业、行业、企业等,及时更新专业设置,创新服务模式,主动服务产业发展,提高专业服务能力与水平,进而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服务设计以追求服务有用、可用、高效、有效且满足需要的设计思维,为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高职院校规模占比53%,高职(专科)院校校均规模7776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职责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强的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专业建设需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因此,既要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创新思维培养和实践技能锻炼,又要突出高职院校的服务宗旨和办学导向,优化专业服务社会设计,以高质量、高水平、高满意度、高成效的社会服务赢得社会、行业、企业的认可。而服务设计理念恰恰契合了高职院校及其专业建设的职责定位。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对专业建设进行服务设计,对现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与行业、企业、社会等服务平台进行再设计、再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使专业服务社会更加有针对性、有用、可用和被需要,使专业服务的成效更加高效、有效、与众不同。

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社会服务的类型及其存在的问题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教育理念和政策导向在不断深化,产学研结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成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结合点。笔者将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社会服务的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种,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基地型专业服务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基地型服务在高职院校中是比较早采用的校企合作服务类型,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比较成熟,主要通过在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室/实训基地、创建创新创业基地/中心,或是学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在校内校外共同设立校企实训实习基地的方式进行。这一类型的服务,关注的对象更多的是学校和学生,服务功能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课程、专业、实习等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场所与资源条件、真实的工作情境、完善的职业流程等,同时兼顾企业、行业等合作方的人才培养需要,为企业、行业提供服务。因此,此种类型的服务价值取向体现的是单一功利的,出发点更多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对企业、行业、产业等合作方的利益与需求关注度不够,合作方参与度也不高、融合度也不深,因而未能形成共同開发的合力,导致建设资源有限,社会服务开放程度低,服务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二)项目式专业服务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式专业服务即行业、企业、社会组织机构与高职院校就某一项目服务达成合作协议,院校依托某一专业资源或整合部分相关专业资源开展的社会服务。常见的有横向课题项目的研究或技术服务、社会某一领域职业技能或某一工种的职业技术技能的教育培训服务。专业的项目式服务内容涉及面较小、服务项目明确具体、内容单一、跨越时间短,操作性也相对较强。因此,项目式的社会服务成果较明显,但因其服务没有可持续性、服务内容大小不一,不利于院校和专业团队充分挖掘资源提供服务,也不利于建立深度的社会服务关系。

(三)订单式专业服务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订单式专业服务是基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来的。根据订单式的内涵,强调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签订合同或进行约定,校方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而企业最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岗位,双方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关注的重点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服务的功能侧重于人力资源服务。这一类型服务,有利于强化双方合作的黏性,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又能解决企业用人难题,同时也能帮助企业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合作双方对订单式服务的认识不同、目标定位存在差距,加上职责不明确、运行机制不规范等,也会出现一些缺陷和问题,如计划制订环节和过程管理环节不规范、学生学习质量不达标、就业期望不达标、企业用人愿望不达标、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愿景不达标等。

(四)工作室型专业服务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工作室型专业服务是以师生共同参与并实施一个完整项目的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和最终目标,包括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双师”工作室等形式的工作室服务平台。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项目承接、项目运作、项目实施、项目完成与验收、项目成果回馈,整个流程与专业教学内容对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完成企业项目任务成果。其关注的重点是教学内容与服务内容高度相关。如营销策划工作室,一方面承担着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工作室又是企业开设在校内的策划、创新创意基地,承接各类创意创新项目,包括市场调研、营销咨询、营销策划、品牌策划等。在营销策划工作室的教学中,以市场营销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为导向,以企业下达给工作室的实际策划项目或创意项目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知识传授和虚拟课题走向具体项目的真题真做,在真实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工作室型的专业服务较好地实现了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三方共赢的合作效果,但也存在服务项目来源不稳定、项目开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五)产教融合型专业服务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产教融合型专业服务在范围与内容上是上述各类服务的综合与拓展,从内涵上看是产业与教育融为一体,其基本标志是产生新的产教融合体。如产教融合型企业就是一个重要的产教融合体,在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首次加以明确。其本质特征是具有商品生产经营服务和教育教学的双重功能,可分为办学型、教学活动参与型和产教融合教育产品生产经营型企业三大类。可见,产教融合型的专业服务是在以往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基础上的升华,更强调产业与职业教育的无缝连接。但产教融合型专业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比如大多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与产业还只是部分融合,融合程度有待深化,发挥价值的具体路径及运行体制还有待研究。

四、基于服务设计理论的高职专业建设对接社会服务的路径

基于服务设计理论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促使专业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主要原则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融入服务相关利益者,优化专业服务设计,关注服务的整体性;主要策略是共同构建服务理念,精准定位服务痛点,优化服务系统设计。

(一)共同构建服务理念,打造专业社会服务联合体

服务设计理论强调的共创性,不仅关注服务的提供者、服务的消费者,还要关注服务的相关利益者,实现共同创造价值。高职院校的专业社会服务应秉承“共创”原则,解决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产教融合等专业社会服务过程中服务参与主体态度冷热不一、服务流于形式等问题,更大限度地发挥专业社会服务的价值。坚持“共创”原则,最重要的是转变专业社会服务设计的思路,摒弃以往由学校、企业或政府等单方服务参与者提出服务理念的状况,采取服务相关利益者共同参与构建服务理念。共同构建服务理念,是专业社会服务设计的关键,是专业开展各类具体服务项目服务活动的核心,能够确保专业服务社会体现多方价值或利益诉求,使专业社会服务内容真正解决社会需要且满足各方服务参与者需求,从而提高专业服务过程与服务结果的使命感与认同感,以及激发各服务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构建服务理念,有利于保证不同的利益追求者、服务参与者在合作的主导思想下各司其职、统一行动,有利于将合作意图催生为合作具体的项目落地生根。要实现共同构建服务理念,前提是要找到各方的共同利益和需求,这要通过调研来解决,包括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专业与服务产业或行业的契合度、相关利益参与者的需求、专业服务内容与服务项目的关系、专业社会服务现有理念的缺失等方面进行调研。相关利益者要有充分、平等的互动,在此基础上,挖掘和发现社会服务设计在专业建设中的机会点、明确相关利益者的价值主张,并平衡服务需求,打造服务联合体。

(二)精准定位服务痛点,提升专业服务社会有用性

通常服务设计过程也是一个协同创造的过程,设计流程的第一步是从用户的角度定位要解决的问题。在专业建设中融入社会服务设计理论的目的在于围绕服务痛点问题,将设计思维贯彻服务全过程,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将痛点转变为“喜悦点”,从而提高服务的满意度,提升服务的价值,构建学校、企业等多元利益相关者多赢的格局,切实发挥专业服务社会功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解决服务痛点的成效也是衡量专业服务社会价值程度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准确描述问题,精准定位服务痛点,并将问题可视化,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社会服务内容宽泛、操作性不强、服务流于形式、服务质量不高等难题的重要手段。定义服务问题,需要学校专业服务团队和服务需求方(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机构),以及相关利益者,根据服务对象组织性质、战略规划、行业特点、服务需求,结合专业特色、教学模块、现有资源条件等,在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政策制度条件和资源条件下,以问题为导向,面对服务对象需要解决的问题,紧扣服务的理念,精准定位专业建设的服务目标、范围、项目,并在共同服务理念下,将要解决的问题、服务痛点细化为服务方案。

(三)优化服务系统设计,增强专业服务社会服务的高效性

完善的服务系统设计是专业实施社会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的有效机制。服务系统涵盖服务的提供者、服务的需求者、服务环境、服务沟通、服务产品等各类资源要素。优化服务系统设计,就是协调专业社会服务平台相关要素,重点设计服务关键接触点。首先,各服务参与主体要明晰各自在整个服务体系中的位置。特别是院校专业服务团队及其所服务的机构,要认识到其“双重”角色的特殊性。一方面,在院校专业服务团队与其所服务的机构这一关系中,院校专业服务团队是服务的提供者,其所服务的机构是服务的需求者;另一方面,对市场而言,院校专业服务团队及其所服务的机构又是一个整体的服务提供者(有时院校专业服务团队也可能是间接服务提供者,如只是为其所服务机构提供服务设计的角色),市场消费者则是服务最终的需求者。其次,院校专业服务团体要本着为服务需求者,包括所服务的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市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思维,与所服务的机构,围绕服务产品(包括有形与无形产品)当前市场消费者的客户体验状况、产品服务流程、服务产品存在的问题、市场消费者的期望等开展调研、充分沟通,并将院校专业团队与所服务机构的关键接触点,以及院校专业团队、所服务机构与市场消费者的关键接触点找出来。再次,院校专业服务团队、所服务机构以及相关利益者,从人力、政策、制度、标准等硬件、软件各方面,优化专业开展社会服务的资源配置,重点解决关键接触点运行问题,以满足专业开展相应的社会服务所需要的各项支持。最后,按照该专业开展社会服务的流程和实践反馈,评估服务系统要素配置的完整性,以及服务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基于此完善专业建设的服务要素。

总之,服务设计理论为深化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社会服务属性、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了新思路。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引入服务设计理论,有助于将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增强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产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度,有利于激发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解决长期以来企业、行业合作方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参与度不高、融合度不深的问题,进而提升专业建设之于社会服务的有用性,使服务内容更丰富、服务方式更深入,提升服务的长期持续性。

【参考文献】

[1]于舒.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的再审视[J].职业技术教育,2019(35).

[2]辛向阳,曹建中.服务设计驱动公共事务管理及组织创新[J].设计,2014(5).

[3]辛向阳,曹建中.定位服务设计[J].包装工程,2018(18).

[4]施耐德,斯迪克多恩.服务设计思维[M].郑军荣,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

[5]周煜啸,罗仕鉴,朱上上.手持移动设备中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设计[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2(2).

[6]罗仕鉴,邹文茵.服务设计研究现状与进展[J].包装工程,2018(24).

[7]鄂甜.论“新常态”下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22).

[8]左芊.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企业“订单式产学交替”教学模式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

[9]龚佑红.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7(3).

[10]代玉.校企结合下的设计类专业工作室项目制教学模式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

[11]刘前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营销策划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9).

[12]欧阳河,戴春桃.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内涵、分类与特征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

[13]欧阳河,戴春桃.产教融合的内涵、动因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7).

【作者簡介】蓝敏萍(1983—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产业发展、职业教育等。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专业建设高职院校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浅析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