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及展望

2021-12-10 19:54赵丽萍
全科护理 2021年31期
关键词:护理员养老护理人员

罗 园,陈 希,张 毅,赵丽萍

截至2020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6亿人,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1.9亿人,占总人口的13.5%[1]。同时,人口老龄化水平日益加重,而养老服务产业仍处在初级阶段,远不能够应对我国“未富先老”的老龄化格局[2],因此养老护理员的培养尤为重要。养老护理员是指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服务工作的人员[3],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4]。本研究旨在分析国内外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为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提供参考。

1 国内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

养老护理员在不同的工作场所工作内容有所不同,主要包括生活照护、基础照护、康复服务、心理支持、照护评估、质量管理和培训指导[3]。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的职业现状危机主要体现在从业人员数量短缺、从业人员职业能力不足和服务质量不高、从业人员心理压力大,因此无法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1.1 从业人员数量短缺 我国养老护理员供需严重失衡,人员数量短缺,工作量繁重。《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2020年我国养老护理员预计目标要扩充到600万人[5],但目前还不足100万人[6],其数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由于养老护理员工作量繁重、福利待遇低下、社会偏见与歧视现象严重等原因,导致我国养老护理员从业率低下,且流失率高[7]。对工作高期待与现实情况的差距,促使自愿参加养老护理工作的人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8],无法产生职业认同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为解决人员数量不足的困境,2019年版《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将养老护理员的受教育要求由“初中毕业”调整为“无学历要求”[3]。尽管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从业人员数量,但会对养老护理的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也可能增加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影响养老护理队伍稳定与发展[6]。

1.2 从业人员职业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职业能力普遍不足,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缺乏、临床护理能力不足、人文素养与法律意识欠缺及管理能力不足等[9-12]。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①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低下;②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③从业人员对职业认识不足,缺乏职业规划[9,13]。对特殊老年人群,养老护理员需针对性地掌握相应的照护知识,但国内目前并无针对性的且有效的养老护理员专科培训[12,14-16]。同时,受年龄、家庭、教育程度等影响,养老护理员大多没有充足的条件去进一步学习老年护理知识,最终导致其职业能力普遍不足,致使这些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常年得不到满足。

相较国外而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起步较晚,缺乏较为成熟的培训体系,从业人员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进修渠道去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国内暂无统一的养老服务评价标准[17]。因此,许多养老机构无法通过较为客观的公认的培训体系和评价指标来反馈和指导养老服务,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对养老护理员职业能力的培养,国家已出台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各大高校和养老机构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培训模式,但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养老护理员的能力的提升仍需继续探索。

1.3 从业人员心理压力大 养老护理员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老年人养老生活质量,也关系着我国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顾桐语等[18]通过调查发现,焦虑、抑郁等是养老护理员常发生的负性心理,焦虑和抑郁可使照顾者失去耐心和兴趣,影响其判断能力,最终导致护理质量的下降。在国内由于长期经历单调且繁重的工作,工资待遇差、社会认同低和缺乏被照顾者及家属的支持,养老护理员长期饱受较重的心理压力,极大影响其身心健康[19-21]。

养老护理员压力过大会直接反映在工作中,影响到护理质量,甚至会增加患有疾病的老年人病情加重甚至再住院的风险[22]。在国内对养老护理员的心理问题常常被忽视,其心理问题的识别、干预和改善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

2 国内养老护理员培训体系

我国养老护理员职业发展较晚,尚未形成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培训体系,主要培训模式分为3种:①依托高校进行专业人才的培训;②政府设立的培训机构;③养老机构内部培训[6]。这些培训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国内尚无统一的、明确的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划分,致使每一个培训机构均按照自身经验进行安排;高校培训更偏向于老年疾病护理,不能够满足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养老需求[23];政府设立的培训机构以及养老机构内部培训,大多是短期集中培训,学员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养老护理工作,难以保证学员是否按培训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影响培训质量。

《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指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分为5级,分别为初级工(5级)、中级工(4级)、高级工(3级)、技师(2级)、高级技师(1级)[3]。目前,许多专家根据工作实际将养老护理员按照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进行培训[24-26]。但在实际工作中国家标准与专家所构建的体系并没有做到很好地结合,同时每个级别缺乏较为清晰的工作职责范围。

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扩大养老服务就业创业,包括建立完善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教育培训制度,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业吸纳就业和建立养老服务褒扬机制[27]。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政府部门会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护理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养老护理员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职业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逐渐走向专业化。

3 国外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

3.1 日本

3.1.1 现状 日本是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亚洲国家,其养老护理工作一般由介护从事。《社会福祉士及介护福祉士法》规定,介护是“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帮助因身体或精神上有障碍而难以正常起居者入浴、排泄、进食等,并对其他照顾人员和被照顾者进行相关指导的专业人员”[28]。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应对老龄化,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养老护理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介护保险制度等,突出特点是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身体状况、需求和经济负担状况划分护理分级[29],且日本的护理教育非常重视死亡教育和人文素养[30],这促使介护更加能够识别和满足老年人的需求。2018年5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第7次介护保险事业计划”显示,2025年需要245万专业介护人才,今后每年需要增加6万名左右。为了弥补人才缺口,日本开始积极引进海外人才[31]。在日本介护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这是由于其良好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所带来的。因为日本介护人员需经过严格的系统化培训和考核才能从事养老护理行业,提高了职业的门槛,使其社会地位不断获得认可。

3.1.2 培训体系 介护的培养模式较为成熟,一般分为3个等级:初级主要负责一般生活护理,中级可参与所有护理工作,高级不仅可以参与护理工作还可以从事部分管理工作[32]。在日本想要从事介护工作,必须经培训通过后取得相应证书后才能上岗。培训内容包括:①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共120个学时。②专业课程,包括老年人福利论、康复锻炼论、介护技术等,共810学时。③实习指导,共60学时[33]。

不同等级的介护由于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同,其培训内容也会做相应的调整,每位受训者也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选择是否增加部分课程。在工作中初级介护如果想要晋升或成为老年专科护士,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去修完相应的课程[34]。

3.2 德国

3.2.1 现状 德国老龄化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据统计目前德国已是欧洲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随着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其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和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巨大[35-36],促使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全面由社会机构进行,培训方式、培训体系及发展模式等均由市场来掌握和调整,同时政府也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从事养老护理行业[37]。同时,德国的养老护理非常重视人文关怀,对不同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满足其需求,如鼓励老年人进行有意义的日常社交活动,不断提高养老院的环境等[38]。

在德国主要从事养老工作的有养老助手和养老护士,两者有一定区别,又相辅相成。养老助手通过协助养老护士,减轻养老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养老护士在工作中又可以对养老助手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37]。2003年正式颁布《老年护理职业法》,鼓励能工作的老年人、妇女和年轻人加入到养老护理中来,从事养老护理工作[39]。但政府仍对养老护理从业者有一定的要求,经过严格训练的养老护理从业者在社会上获得普遍认可[40],在工作中更加能够提供优质的养老护理服务。

3.2.2 培训体系 养老护理人员培训标准由德国政府制定,各个州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修订。其必须在3年学习期间完成约2 1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约2 500学时的实践学习,理论学习包括200学时公共课及1 900学时左右的老年护理相关专业课,实践学习主要包括生活护理、各系统老年疾病护理等[41]。护理人员在取得资格后每年仍需参加一定学时的进修才能持续上岗服务[32]。因此,德国的养老护理人员拥有扎实的养老护理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各种需求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由于德国养老护理注重个体需求,将老年人分成不同等级,提供不同级别的照护[42],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人文课程和思维训练占据一定比例,以保证护理人员可以准确识别所发生的状况,提供准确的、及时的、具有温度的护理。

3.3 澳大利亚

3.3.1 现状 澳大利亚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在2015年—2016年有15%(约340万)的居民年龄在65岁以上,这一比例到2031年预计将增加到19%[43]。因此,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养老问题,大力支持养老行业的发展,不断完善相应的政策及法规。澳大利亚主要养老方式仍以机构养老为主,机构管理者主要为注册护士,养老护理员须持有养老护理Ⅲ级或以上证书。养老机构要求全天有注册护士在岗,并根据床位情况配备登记护士及养老护理员,每个人工作时间4~8 h,以确保合理分配工作量[44]。如今,澳大利亚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养老护理员只要满足相应条件,就可申请成为私人护理工作者(personal care workers)[45],为老年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澳大利亚拥有较完整的养老体系,老年人可通过对自身情况的评估来选择适合的服务;此外,也成立了老年护理质量机构,确保老年人可以获得优质的护理服务[46]。

3.3.2 培训体系 澳大利亚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训制度,从简单的生活照料逐步走向专业化的养老护理,通过细化工作,已形成养老护理员、登记护士和注册护士3种职业。养老护理员在学校或养老院经过6~8周培训,获得养老护理Ⅲ级或以上证书;登记护士要在学校完成12个月的全职或18个月非全职学习,其中包括1 500 h的护理实践并获得养老护理Ⅳ证书;注册护士要完成大学3年的学习,获得护理学士学位,具有2年及以上养老护理工作经历的注册护士可申请老年护理的研究生证书或研究生学位课程[47]。调查发现,在澳大利亚护理人员普遍无法准确识别和解决心理问题。因此,在2013年澳大利亚政府出台相应政策要求在护理人员培训中调整以往的心理护理课程,增加心理健康急救(mental health first aid)等相关课程,使心理护理教育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需求[48]。

4 建议与展望

4.1 多元化培养和吸纳人才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养老服务急缺人才。虽然,我国已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培养养老服务人才,但仍然供不应求。因此,在养老护理队伍的建设中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如养老护理员的培训需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再对有能力的高校和养老机构进行评估,进行等级评定,进行不同级别的养老护理员培训。尽管养老护理员的主要工作场所为养老机构,我们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探索养老护理员在养老机构以外的作用,如可借鉴澳大利亚相关政策,养老护理员通过培训可提供居家护理服务,以缓解养老机构供应不足的现状。同时,也应进一步深化养老护理员专业化,Hirata等[49]认为,照顾痴呆老年人的护理人员需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更好地提供护理服务,获得成就感,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和人才保留。因此,在对于为特殊疾病的老人提供服务的护理人员,可增加一定的专科培训,使其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在养老护理队伍中不仅缺乏养老护理员,同样也缺乏管理者,因此可以吸纳优秀的管理者或其他人才来填补相应的空缺。且应积极接轨国际,与国外先进的养老机构合作,引进人才,学习经验。

4.2 建立分层次培养模式 我国养老护理员文化程度普遍低下,专业素质不高,且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其所提供的养老护理服务往往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对比国外的培训体系,不难发现,养老护理员必须通过一定时长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并取得相应资格,才能够上岗,并且有级别高低之分[50]。李英等[51]对陕西省养老机构护理员培训内容的需求进行调查,建议根据养老护理员自身情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分层培训,有助于养老护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尽管我国已出台养老护理员培训相关政策,但其仍不够完善,对于我国老年服务行业现状也并不完全适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养老机构的情况,养老护理员的年龄、文化背景等,不同等级以及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培训,以满足不同养老机构的需求[52-53]。

同时,我国养老护理员相关专科知识缺乏,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认知和护理均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Meesterberends等[54]认为,通过对养老院的护理人员提供相应的、足够的教育和进修课程,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养老机构可根据自身情况,为在岗的养老护理员提供相应的培训,以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4.3 关注养老护理员的心理问题 我国养老护理员由于工作繁重,工作内容单调,且社会支持和认可度低,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以至于无法对职业产生认同感[18,21],导致服务质量下降。Ikeda-Sonoda等[55]发现,心理压力越轻的护理人员所提供的护理质量越高,对护理人员进行衰老、死亡以及心理护理的教育,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对比国外养老护理员培训,国内的培训制度中对养老护理员的心理问题不够重视[56]。在今后的培训中可增加相应的心理护理的培训,不仅可以帮助疏导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可以调节养老护理员自身的心理问题。

4.4 注重养老护理员人文素养的培养 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工作内容仍以生活护理为主,老年人精神文化等需求一直被忽视,并且现有的培训制度并不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训[57]。老年人不仅只有生理属性和病理属性,同时也具备文化属性和情感属性,养老护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地感知老年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和人文关怀。因此,应在培训中适度增加人文素养的课程,提高养老护理员的人文关怀能力,才能真正地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想法,满足他们的需求[58],体现专业技能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4.5 加强社会支持和职业认可 尽管我国已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养老护理员职业发展,鉴于我国养老护理服务刚刚起步,仍需进一步探索,不断修订更细致、更准确、更适应现状的政策规定。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不仅只是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更重要的是让该职业受社会大众认可,得到社会支持。首先,养老护理员应不断增强工作能力和人文素养,主动与老年人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适合的护理服务,积极促进良好关系,最终得到老年人及家属的支持和认可[59-60];其次,养老机构也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创造良好的、舒适的环境,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经验,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积极献计献策,协助养老护理员实现职业价值,使老年人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61-62];最后,政府部门应利用媒体等优势,积极宣传我国养老政策和推广养老护理员这一职业,不断打破社会对该职业的误解,并针对现有的问题,不断优化政策规定,培养和吸纳人才。

5 小结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日益加深,我国养老问题日益严重。养老护理从业人员数量短缺、职业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心理压力大等问题日益突出,相较国外,养老护理员培训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多元化培养和吸纳人才、建立分层次培养模式、注重养老护理员的心理问题和人文素养、加强社会支持和职业认可,逐渐建立完善的养老护理产业。

猜你喜欢
护理员养老护理人员
养老生活
在困惑与坚定之间——年轻护理员的职场心态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医疗护理员工作满意度研究进展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浅谈优秀护理员的工作要求
养老更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