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逐步从融合发展迈向深度融合。这一重要转变在影响信息传播方式、舆论生态格局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网络爱国主义的发展走向和演进趋势,使其在平台载体、参与主体、叙事内容、话语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衍生出诸多新特征,为加强和推进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新课题。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新特征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00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活跃社会思潮透析”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BKS149;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智能化背景下军队院校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VSZ148
当前,我国网络爱国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网络空间更加清朗有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上广泛传播且日益深入人心,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更为强劲;另一方面,媒体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形成推动我国进入全媒体时代发展“快车道”,催生了网络爱国主义的新表现、新特征和新样态。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国网络爱国主义典型案例和“网民社会意识调查”(2018),对全媒体时代网络爱国主义的新特征进行总体性概括。
一、平台载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
爱国主义必须依托一定的平台载体进行传播。长期以来,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为主的大众传媒在传递爱国主义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新兴媒体诞生以后,其以显著的交互性打破了以往信息的单向灌输,个性化地打破了以往信息的整齐划一,即时性打破了以往信息的定时推送,给传统媒体的爱国主义传播和引导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与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1]
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升级的考验和契机。近年来,中央先后审议通过和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推动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一步增强,“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2]。以人民日报为例,其先后入驻官方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分别拥有大量粉丝,在“参与、沟通、记录时代”的同时真正发挥了运用清新表达传递权威声音和主流价值的作用。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把爱国主义主题融入贯穿媒体融合发展,打通网上网下、版面页面,推出系列专题专栏、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以及融媒体产品。”[3]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共同打造爱国主义宣传矩阵和传播平台,形成整体联动、一体发展的示范效应,有效克服了以往各自为政、各自为营的弊端,扩大了主流价值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版图,不断激发出广大人民爱国奋斗的热情、激情与豪情。
二、参与主体:官方引导与民间参与相协同
网络的兴起和广泛运用,特别是全媒体的不断发展,促使“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2],也带来了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参与意识更强。网络促使信息发布更加透明公开、获取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大大提升。二是参与渠道更宽。从早期流行的BBS、天涯、博客,到目前火爆的微博、微信、抖音,网络媒体的更迭不断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三是参与人数更多。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庞大的网民基数激增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人数规模。四是参与范围更广。各大网络平台通常都开设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栏目,或通过相关话题设置引导网民参与讨论。
在众多话题中,涉及民族国家利益、尊严的公共热点事件往往成为网络爱国主义的“导火索”并贯穿话题讨论始末。网络爱国主义经过多年沉淀和反复实践,逐渐从独立分散的个体行为发展壮大为有组织、有计划、有分工的集体行为。以“帝吧出征”和“饭圈出征”为例,前者以反对“台独”为主要活动目标,后者以反对“港独”为主要行动目的,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为价值追求,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由大量网民自发组织并开展相应爱国活动,展现出青年一代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护国决心。近年来,随着传统媒体相继入驻网络平台,官方媒体的网络发声及其扩散作用也不容忽视。“传统媒体官方账号的示范效应降低了普通用户的参与门槛”[4],如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设置的话题“#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设置话题“#我和国旗合个影#”等,引发大量网民参与话题讨论,在交流互动中批驳了错误思想、补齐了知识盲点、传递了爱国情感。
官方媒体与普通网民共同携手在网络空间谱写爱国主义篇章,呈现出独特的网络图景。一方面,广大网民积极正向的言行会得到官方媒体的认可和应援;另一方面,官方媒体权威正义的号召会得到广大网民的响应和支持。多元主体借助网络平台载体,在相互协同作用下使爱国主义表达更加正当化、合理化、频繁化。
三、叙事内容: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相汇聚
爱国主义在本质上表现为个体与民族或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长期以来,爱国主义教育和官方宣传话语都以宏大叙事为主,通过恢宏的历史镜头展现国家在各个发展阶段和不同时期的目标任务、探索历程及突出成就,在内容上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在论证上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结构上具有系统的完整性,始终发挥着凝心、聚气、铸魂的强大作用。宏大叙事虽聚焦于宏观视角,但并不排斥且内含有个体叙事。恩格斯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重视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体的奋斗历程和生活经验在全媒体时代愈加得以彰显。
网络语境下的爱国主义叙事更加具象化、生活化、细微化。以网红李子柒为例,她将拍摄镜头锁定日常生活场景,用长时间打磨高质量美食短视频,在《玉米的一生》《水稻的一生》等系列短视频中巧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隐性方式传达乡土之美、田园之美、人伦之美,引发广大网民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2021年2月2日,李子柒以1410万的订阅量刷新“Youtube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现象级人物。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才能实现个人理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6]
网络爱国主义叙事兼顾民族大义、国家大爱和个体关切、人文关怀。爱国主义宏大叙事是巩固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全媒体时代爱国主义个体叙事依托网络优势获取话语平台和机会,使网络爱国主义叙事内容更加立体、真实、全面,拉近了个体与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距离。个体叙事在宏大叙事中可以找准历史定位和发展方位,宏大叙事也能在个体叙事中找到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
四、话语风格:图文表达与影音呈现相结合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推动网络爱国主义的话语创新。传播学奠基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他认为“媒介对人的协作与活动的尺度和形态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7]。技术发展创造新的媒介载体,新兴媒介提供新的话语“尺度”。一方面,技术支撑使话语创新成为可能。从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发展到目前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从最初仅有的通话功能,到收发短信、图文、视频,再到现在的万物互联,移动通信技术的升级使手机功能愈发强大,也为网民使用图文和影音进行爱国主义表达创造了契机和桥梁。另一方面,用户需求为话语创新提供动力。网络语、表情包、短视频、动漫画等全新话语方式更加贴合网络受众的行为喜好和阅读习惯,也使网络爱国主义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话语风格。
网络话语是现实主体填补“身体缺场”而以“符號在场”的延续方式。“语言不仅仅是信息载体,更承载了大众的情感情绪与价值诉求”[8]。如爱国主义题材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轻松诙谐的拟人化手法讲述中国近代史,用“兔子”喻指“同志”,用“种花家”喻指“中华家”,剧中“每一只兔子,都有一个大国梦”“今生无悔入华夏,来世仍入种花家”等经典台词无不传递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引发了无数网友的深刻感慨和反思。再如2021年国庆期间,有网友自发将渐变国旗图案运用在社交媒体头像上,还有网友创作国庆手势舞短视频并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很多游戏玩家利用游戏元素摆出“中国”字样、搭建数字万里长城以及多名虚拟琴师齐奏《我和我的祖国》。广大网民以想象力为笔,运用科技的力量赋能爱国主义表达。近年来,直播成为一种关注时事热点的最新方式。
全媒体时代网络爱国主义话语表达更加多元化、生动化、形象化,与此同时也存在消解权威、解构崇高、矮化历史等泛娱乐化倾向。当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在追求“流量至上”的网络环境中,爱国主义表达更应秉持“内容为王”的基本准则,避免受资本逻辑裹挟而堕入主流价值观的反面。
五、表达方式:理性表达与情感宣泄相交织
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兼有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是基于感性认识的概念、判断和推理,非理性因素则直接表现为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调查显示,有70.4%的中国网民同意或非常同意“作为中国人我很自豪”。广大网民把对祖国的忠诚、热爱与自豪之情主动融入日常交流互动中,如电影《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上映后,网友纷纷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转发评论文章或发表观影感想,很多人留言感慨:“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禁不住潸然泪下,向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时刻准备着,只等祖国一声令下!”进入全媒体时代,无数网络个体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汇聚一堂,在网络空间中掀起高涨的爱国主义浪潮。
网络爱国主义情感表达须有合理的限度,大是大非面前的表现和应对就是检验爱国主义的试金石。古斯塔夫·勒庞认为,当个体处于群体之中时,“意识人格消失殆尽,无意识人格占据主导,情感和观念在暗示和传染作用下趋同发展,并倾向于将暗示观念立即付诸行动”[9]。如在2021年河南抗洪期间,鸿星尔克为河南灾区紧急捐赠5000万元物资,“感觉都要倒闭了还捐这么多”等评论瞬间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数百万网友涌入鸿星尔克淘宝、抖音直播间抢购产品,还有网友以支持国货的名义冲击其他品牌直播间,在评论区刷屏“支持鸿星尔克yyds”。当鸿星尔克董事长吴荣照呼吁网友理性消费时,网友评论:“你别说话,你们‘野性捐款’,凭什么劝我们‘理性消费’。”同时,也有部分网友对此事进行客观理性分析,并在评论区留言建议鸿星尔克在产品设计、质量和营销等方面作出改进。
爱国热情诚然可贵,保持理性也同样重要。在网络虚拟性、匿名性、无界性的驱使下,部分网民将网络当作法外之地,让个人情感恣意发挥和野蛮生长,使爱国情感陷入肤浅化、狭隘化和极端化。但随着网络文明建设的加强和网民媒介素养的提高,网络爱国主义表达呈现出向理性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本能的爱国心”和“理智的爱国心”[10]在网络爱国主义实践中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六、结语
网络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与网络融合的时代产物,这种融合推动了现实爱国主义从主体到客体、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行为的整体性变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力量,演变为现实活动。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全面理解和把握网络爱国主义,既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分析和掌握其作用机理和运行规律,也需要运用发展性思维研判和预测其发展走向和演进趋势,从而为加强和推进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1.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00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5.
[4] 崔凯.破圈:粉丝群体爱国主义网络行动的扩散历程——基于对新浪微博“饭圈女孩出征”的探讨[J].国际新闻界,2020,42(12):26-49.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2.
[6] 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2-15(002).
[7] [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9:19.
[8] 刘佳.情感认同与情绪感染:网络爱国主义的表达机制与话语模式[J].青年记者,2021(14):115-116.
[9]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11-12.
[10]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94-295.
作者简介 王金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