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捡吃食物问题案例研究与分析

2021-12-09 04:35麦国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28期
关键词:特殊儿童实验研究

麦国钰

【摘要】厌恶疗法是一种抵制不良强化物的方法。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使不良强化物和厌恶食物多次重复配对出现,使不良强化物逐渐失去强化作用,同时诱发出与厌恶刺激相同的反应,以消除或减少某种不良行为的方法。在特殊儿童捡吃食物研究过程里,准备阶段确定了具体的目标行为,找出不良强化物,选择了有效的厌恶刺激物的具体方式,并且恰当地实施起来,同时进行追踪和观察,这个特殊儿童消除了捡吃食物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说明了案例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特殊儿童;捡吃食物;厌恶疗法;实验研究

一、研究案例

运用厌恶疗法消除特殊儿童捡吃食物行为的实验研究。

(一)被试儿童的基本情况

1.小兰,女,8岁,智力障碍,语言表达能力弱,只能说一些很简单的字、词,不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她身体发育缓慢,个子比较矮,相对胖了一些。现就读于佛山市某区特殊学校二年级,在学校全寄宿。星期一早上由父亲(母亲)送来学校,并带上生活用品以及喜爱吃的零食,星期五下午由父亲(母亲)接回家。星期六和星期天在家一般由奶奶照顾,如果父母亲休息时,也会带她到外面玩耍。父亲在工厂打工,母亲有时做零散工作帮补家计,家庭收入较差。一家四口,只有这么一个小女儿,父母亲挺爱她的,为了她,操碎了心。父母亲曾经带她到广州市、佛山市等相关的医院治疗,也带她到一些康复机构进行训练,但是效果甚微。小兰就是特别喜爱吃零食,另外也就是吃完自己的零食,有捡吃垃圾桶(箱)食物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

2.问题行为分析

小兰在家里和在學校吃饭没有挑食,一般能吃一碗饭,肉和菜都吃。瘦肉、鸡肉、鱼肉、青菜也吃,爱吃鸡蛋煮番茄。零食就是儿童一般吃的面包片、小馒头、葡萄干、牛奶(罐装、盒装)、苹果、雪梨、香蕉等。看来小兰也挺能吃的,这也很正常啊。可是,在学校里,老师经常见到小兰吃完自己的零食,目不转睛地盯着其他学生还未吃完的零食,在老师未留意之下,会抢食,抢到手里马上放进口里吃。结果被抢食物的学生有时会打她、推她,拼命抢回自己的零食,从而出现争斗场面。更有甚者,小兰经常在课室后面的垃圾桶和课室外面的垃圾箱,捡起人们丢掉的垃圾袋子、维他奶盒子、搜寻里面剩余的一点儿食物,放进口里就吃、喝。捡吃垃圾的动作之迅速,让人意想不到。当老师看到,连忙大声喊叫和制止都来不及。

在老师多番的批评教育下,强调别人丢掉的、丢在垃圾桶里的食物是不卫生,吃了会肚子痛,有害健康的情况下,甚至在打骂硬逼的情况下,小兰也没有改变捡吃食物的不良行为。小兰这种坏习惯说明体罚、谴责对她并不合适。通过多次采用负强化法等方法,也是效果不佳。作为小兰的班主任,我决定采用行为改变中的厌恶疗法,来消除小兰捡吃食物的不良行为。

(二)研究程序

1.确定终点行为

通过将近一个学年的观察,发现小兰在学生饭堂里早餐、午餐、晚餐能够正常用餐,并不是用餐量不足而导致饥饿感,而是从小在家就形成喜爱吃零食的习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不足以有充量的零食吃而导致她捡吃食物。更为重要的是,发现小兰捡起食物时放进口里吃的那种快感,小兰有一种对吃零食的强烈需求感。

2.实验设计

因为终点行为对小兰来说难度较大,为了保证本次实验训练过程的顺利进行,决定采用逐变标准设计,运用厌恶疗法。在运用厌恶疗法前,我把实验的目的、过程,详细地告诉了小兰的父母亲,征得了他们的同意以及配合才进行以下实验。小兰喜欢吃零食,尤其对甜食、酸甜、咸香食物很有食欲感。这些食物可以作为训练时的强化物,就是作实验训练的引诱物。在运用厌恶疗法时,厌恶刺激物必须是强烈的,决定使用带有强烈刺激的辣椒酱(粉)、芥末。训练过程中,让小兰依次介入以下三个阶段。

(1)基线阶段

第一阶段为期三天。在这几天里,在小兰毫不知情之下,把一块面包故意撕成几块,做成吃剩的样子,放入袋子里,再放在垃圾桶里。还有把维他奶倒出,剩下一点儿,再把维他奶盒子放在垃圾桶里。老师在隐秘处观察,对小兰捡吃食物不作干扰。

(2)强化处理阶段

基线阶段结束后,进入强化干预阶段。由老师向小兰解释这一阶段的目的和对她的帮助,让小兰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老师运用厌恶疗法,就是为了消除小兰捡吃食物的坏习惯,把这种不良行为转化为正常的良性行为。

处理阶段一:这一阶段持续四天。观察小兰经常到的课室后面的垃圾桶和课室前面的大垃圾箱,留意她捡吃食物的动作、数量以及怎样吃的过程,如何相应使用合理数量的辣椒酱、芥末。

处理阶段二:这一阶段持续四天。目标是在老师可控制范围之内,在用作试验的面包片、维他奶盒吸管分别涂抹20%分量的辣椒酱、芥末。观察小兰捡吃这些涂抹辣椒酱、芥末食物的表现和感受。

处理阶段三:这一阶段持续四天。目标是在小兰捡吃食物里分别50%分量的辣椒酱、芥末,逐步加大了厌恶刺激物的分量。然后仔细观察小兰的捡吃食物的表现,以及与阶段二作比较。

处理阶段四:这一阶段持续四天。最终目标是把辣椒酱、芥末的分量加大到80%以上,当这些厌恶刺激物达到足够强度时,观察厌恶刺激物起到的效果。

(3)追踪阶段

这一阶段持续四天。取消在面包片、维他奶盒子吸管涂抹辣椒酱、芥末,观察在完全消除厌恶物刺激后,小兰捡吃垃圾桶食物的行为是否还会出现。

(三)研究结果

经过四个处理阶段23天的训练过程,运用厌恶疗法训练小兰在垃圾桶(箱)捡吃食物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变,小兰对这些“垃圾”食物非常厌恶,再不想捡这些食物吃了,这说明实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具体说明如下:

(1)基线阶段

小兰在这一阶段的三天里,还是会在垃圾桶(箱)里捡吃喜欢的食物。

(2)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一:在实施厌恶疗法时,细致观察小兰捡吃食物行为的全过程,如何将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紧密联系起来,想方设法让小兰形成条件反射,从而消除捡吃食物的坏习惯。

处理阶段二:在训练开始时,第一天比较困难未达标,在面包片、维他奶盒子吸管上分别涂抹的辣椒酱、芥末数量少,小兰还是吃这些食物的。

处理阶段三:随着在厌恶刺激物上逐步加大了辣椒酱、芥末的数量,小兰已经有了明显的拒绝,感觉到对这些本来是自己平时喜欢吃的食物的厌恶、反感。

处理阶段四:这一阶段的四天里,因老师把辣椒酱、芥末的数量加大到足够强度,小兰因为受到辣椒酱、芥末强烈的厌恶刺激,已经捡起了这些食物再不敢往口里送。

(3)追踪阶段

小兰在老师退出实验,取消厌恶刺激物的四天内,经过垃圾桶(箱),也不会捡吃这些食物了。训练过程达到了预期目标。

(四)结论与建议

(1)消除特殊儿童捡吃食物行为,用厌恶疗法比惩罚效果好得多。

(2)当实验前设计的厌恶疗法未能起到预期效果时,老师要及时反思、细心观察、重新确定有效的厌恶刺激物。

(3)在小兰捡吃食物改变的过程中,小兰对面包片、维他奶盒子吸管等食物涂抹了辣椒酱、芥末望而生畏,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

(4)老师目的明确、操作方法正确,问题行为就能处理得当,且有一定效果。

(5)本次实验也有一些不足。例如:因时间、条件影响,在训练过程中使用的厌恶刺激物是估算的,精确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影响实验的结果。另外,在其它场所(校外的垃圾桶),小兰是否捡吃食物呢?

二、案例分析

老师选择的厭恶刺激物比较合适,实验程序条理清晰,结果分析比较中肯,所提出的建议也有见解,值得互相学习。

特殊儿童捡吃食物问题是让很多家长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让很多家长和老师感到很棘手的问题。

儿童爱吃、贪吃零食是他们的共性,而捡吃垃圾桶(箱)的食物是一部分特殊儿童的个性。这些不良行为和坏习惯,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进行改正,势必会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和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本案例通过厌恶刺激物的使用,消除了特殊儿童捡吃食物的不良行为,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厌恶疗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此,必须首先确定打算消除的是什么行为。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观察是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重新确定厌恶刺激物,消除了小兰捡吃食物时的满足和快感,从而削弱和消除了小兰捡吃食物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

【参考文献】

[1]王辉.特殊儿童行为管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

猜你喜欢
特殊儿童实验研究
浅析特殊儿童管理的教育困境及解决对策
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权法律问题研究
足球选项课采用发展性评价实验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谈主题月活动让随读生绽放笑容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