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师手风琴多元化教学研究

2021-12-09 01:28马骊骊
艺术评鉴 2021年21期
关键词:高师手风琴多元化教学

马骊骊

摘要:“互联网+”是在信息化教育改革背景下诞生的新型育人模式,理论上讲任何教育资源均可取自网络,任何教育活动亦均可融入该模式,旨在用数字化的教学条件提升育人水平。新时代高师手风琴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是对固有的教育形式扬弃的过程,既要发挥高师手风琴育才优势,又要助力教学体系升级,这就需要手风琴教学活动融入“互联网+”模式,旨为高师教学改革注入动能。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高师手风琴多元化教学方略,以期为提高高师人才培育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高师  手风琴  多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1-0098-03

通过对现阶段高师手风琴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可知,有些高师院校将指引学生成为“演奏家”视为育才目标,在该目标指引下教师倾向于基于“独奏”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加强技巧训练,要能驾驭有深度、有难度、有高度的手风琴艺术作品。高师手风琴教学“不接地气”,与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及社会需求脱轨,动摇手风琴艺术文化传承、普及与创新的根基。在古筝、钢琴等乐器受到热捧的背景下,手风琴逐渐被大众淡忘,有些年轻人甚至不认识手风琴,手风琴艺术文化发展阻力重重。基于此,高师要肩负传承、普及与创新手风琴艺术的责任,通过教学多元化的探索,让手风琴“接地气”,利用“互联网+”模式弥补高师手风琴教学缺陷,落实培育多样化、全方位、综合性手风琴教育工作者的目标。

一、“互联网+”高师手风琴多元化教学实践意义

(一)利于高师手风琴教学体系接轨国际

多元化教学理念由来已久,在国外高师院校属于重要教育理念,多元化教学始终是国外优秀高师院校育人活动的着力点,反观国内,与手风琴多元化教学有关的研究内容较少,多元化教学体系发展受阻。互联网具有信息跨时空共享的特性,在我国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建设背景下,国内外高师院校可以积极沟通,助力我国手风琴教学与国际接轨,在此前提下借鉴国外多元化手风琴教学实践经验,为我国高师院校手风琴多元化教学体系优化升级给予支持。

(二)利于手风琴艺术扩宽发展空间

多元化教学引领学生全方位学习实践,助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能力,基于高师负责培育教育工作者,为此多元化的手风琴教学利于学生传承、弘扬、创新手风琴艺术,使中国手风琴艺术文化能更具影响力。“互联网+”模式的合理应用能凸显多元化教学特质,通过搜集网上的资料进一步保护中国手风琴艺术,同时为高师手风琴教育研究成果共享提供渠道,继而扩宽手风琴艺术发展空间,为更多人参与到学习手风琴的活动中提供条件。

(三)利于红色音乐文化渗入手风琴教学活动

高师手风琴教学肩负德育重担,为在多元化教学中达成“德育为先”的立德树人目标,需高效利用红色文化,唤醒学生体内的红色基因,激发学生爱国热忱,在红色文化感染下塑造健全人格,并树立“四个自信”。现有高师手风琴课程红色文化相关内容占比较少,不利于在手风琴教学活动中渗入红色文化,这就需要高师利用“互联网+”模式,从线上整合红色手风琴艺术教育资源,助力学生了解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历史,从红色文化中吸收全方位、多样化、综合性成才养分,能在新时代赋予中国手风琴艺术新风貌,使中国手风琴独具魅力,继而为中国手风琴艺术事业良性发展奠基。

二、“互联网+”高师手风琴多元化教学主要内容

(一)“互联网+”乐器的多元化

手风琴既能伴奏又能独奏,属于簧片乐器的一种,单声部旋律优美,还能驾驭多声部的音乐作品,可以和钢琴一样弹奏和声,音色富有变化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手风琴乐器种类更加多元。其中,全音阶手风琴在口琴基础上添加了风箱,结构较为简单,右手键钮可以演奏曲调,左手则负责伴奏;半音阶手风琴转调更加方便,两手控制的键钮数量有所增加,通过推拉风箱能控制音高,此乐器音域较宽;键钮式手风琴双手键钮排列更为科学,并沿用至今;键盘式手风琴与键钮式手风琴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右手键钮是钢琴式的键盘。乐器是学生学习演奏技艺及理论知识的好伙伴,学生只有深入了解乐器才能增强控制乐器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多元化的教学中要利用网络展示各类手风琴乐器的图片,指引学生剖析乐器结构,在了解乐器的基础上学习乐理知识。与教师直接讲述手风琴结构及演进历史相比,“互联网+”模式中的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图片、视频等资源可以扩充教育内容,使学生对手风琴乐器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为学习手风琴演奏技艺奠定基础。

(二)“互联网+”演奏形式的多元化

在手风琴乐器演变及人们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手风琴演奏形式更加多元,合奏、伴奏、独奏等形式较为常见,演奏形式亦成为高师手风琴多元化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可利用网络播放与手风琴不同演奏形式相关的视频片段,从视觉、听觉切入,助力学生分析各种演奏形式的异同,还可抛出议题供学生探讨,如“各种演奏形式中手风琴的定位”“手风琴在合奏中的作用”等,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模式下的议题探究活动学生能边看边讲,针对某段视频阐述观点,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营造生本化的學术研讨氛围,继而使高师手风琴课堂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与探讨高效学习,使手风琴演奏形式多元化教学效果更优。

(三)“互联网+”演奏风格的多元化

手风琴自1822年诞生以来形成了多种演奏风格,如巴罗克时期的演奏风格、浪漫主义时期的演奏风格、现代派时期的演奏风格、中国民族风格等,不同的风格是演奏者思维与乐器交织下的产物,驾驭演奏风格是提升手风琴演奏水平的关键之一,然而学生不能仅用演奏技巧搭建通往艺术殿堂的台阶,对多元演奏风格魅力的体悟更加重要。基于“互联网+”模式能将更多线上资源引入手风琴课堂,为此教师要依托多元演奏风格聚合音频等育人素材,指引学生赏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怀乡的印象》《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等不同演奏风格的音乐佳作,为学生了解多种演奏风格提供机会,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各种演奏风格的独特之处。以中国民族风格为例,红色文化是本土手风琴艺术发展的养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独奏曲,描写了抗日时期人民奋勇抵抗的战斗过程,使用了独特的演奏技巧,通过抖风箱的方式渲染日军进村的场景,模仿琵琶轮指,在演奏中声音平稳且有颗粒感,充分体现出本曲的艺术性。互联网拉近学生与多种演奏风格的距离,拓展学生眼界,使学生对手风琴演奏风格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互联网+”作品风格的多元化

手风琴作品风格多元,这与手风琴所处的国家及当地的人文环境等因素有关,并为爵士乐、新探戈舞曲、管弦乐、朋克摇滚、中国民间音乐等元素渗入手风琴作品并形成多元风格提供条件。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指引学生参加手风琴的视听盛宴,通过播放手风琴音乐作品表演的视频,助力学生了解作品风格,使学生能走进手风琴艺术世界,从作品风格的角度切入予以赏析,发现作品风格与手风琴演奏技法的关系,为学生灵活运用手风琴知识与技艺、诠释多元化的作品风格给予支持。教师在播放多元手风琴作品相关视频时,可启动学习小组,鼓励各组成员围绕视频进行讨论,期间还能演奏,旨在落实知行合一的手风琴教学目标,给学生更多时间揣摩作品风格,在学生互助及教师指引下提升高师手风琴教学水平。

(五)“互联网+”发展方向的多元化

基于手风琴乐器种类、音乐风格等方面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此手风琴将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拓宽发展渠道,达到多元化发展目的。2004年“V-Accordion”诞生,数字手风琴逐渐走上艺术舞台,它用电子振荡器发声,内部并无簧片,与传统手风琴相比它更轻,音色范围较广,能存储伴奏及乐曲,可以设置音阶、音律排列模式,兼有手风琴的传统音色与功能,科技进步优化了手风琴的视听感受,使电子手风琴成为发展方向之一。除电子手风琴外,新材料手风琴亦逐渐成为主流,主要源于碳纤维材料,耐腐蚀、耐高温、声学性能稳定,且在结构设计上表现优异。受高师手风琴教学课时、教学内容等因素影响,教师很难将多元化的手风琴发展趋势讲全,“互联网+”模式的应用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网络平台检索的方式可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使手风琴教学更加完善,有效节约教师备课及教学设计的时间,高师手风琴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六)“互联网+”音乐消费的多元化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信息传导渠道更多,尤其在社媒占据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下,音乐消费更加多元,如从音乐网站下载手风琴作品、通过直播欣赏手风琴音乐、在线观看手风琴音乐演出等,客观上为手风琴艺术在我国的传承、弘扬、创新给予支持。这就需要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指引学生肩负发展中国手风琴艺术的责任,树立手风琴服务社会及满足大众需求的意识,能在新时代音乐消费环境下创新争优,助力学生端正手风琴学习态度,能通过网络传播更多优秀的手风琴艺术佳作,为我国手风琴艺术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三、“互联网+”高师手风琴多元化教学实践路径

(一)理顺“互联网+”教学思路

从宏观上讲,高师“互联网+”多元化教学要推行“多元分流、和谐共处”理念,聚合网络资源,夯实教育基础,强化高师手风琴教学的中坚力量,使“互联网+”多元化教学能为我国手风琴艺术发展与普及带来积极影响。高师要用“互联网+”模式解决手风琴脱离民众及脱离实际的教学问题,在网络资源助力下展现手风琴的多元化,使键盘、巴扬、电声手风琴等类型的乐器可以琴琴相和,合奏、伴奏等演奏形式可以拍拍相应,流行、古典、民歌等音乐种类能声声相随,民间、院校等音乐发展方向可道道相称。用网络将手风琴的繁荣景象引入课堂,使手风琴多元化教学实践事半功倍。从微观上讲,高师手风琴多元化教学实践要重视中国本土民族作品,利用“互联网+”模式解决演奏民族化、和声民族化、音乐素材民族化等教学难题。高师还需创立小型流行手风琴乐团,将网络上的热门流行音乐转化为手风琴多元化教育资源,用经典民歌、流行乐曲承载手风琴艺术文化并引起大众共鸣,继而通过学生的努力让手风琴能被更多人认识与喜爱。

(二)创新“互联网+”教学方法

虽然“互联网+”模式具有创新性,但这并不代表该模式无法与传统教法融合,相反融入“互联网+”的教法更具育人价值。当前高师手风琴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即集体课、小组课、小课,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可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为学生全方位学习手风琴发展范围、演奏形式、作品类型及乐器种类等知识给予支持。其中,“互联网+”小课适合流行琴、传统低音琴等乐器同步教学,教师可播放不同乐器演奏视频或展示图组,引领学生根据所选乐器类型观察思考及自主练习,使不同乐器可实现同步教学目标;“互联网+”小组课适合室内乐、重奏以及合奏的教学指导,教师要先引领学生赏析将要合奏或重奏的乐曲,利用网络搜集与乐曲有关的资料,学生根据个性化手风琴学习需要浏览资料,使学生能掌握手风琴学习主动权,同时可启动手风琴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料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有力条件;“”互联网+”集体课适合10人以上伴奏、合奏等手风琴教学实践,同时可穿插现代作品、古典等类型的音乐作品赏析教学活动,通过音乐软件播放手风琴音乐作品,渲染艺术化的教学气氛,有效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用网络音频资料弥补一些作品的合奏缺陷,提高手风琴教学实践质量。

(三)开发“互联网+”教学课程

除立足多元化的手风琴教学视角引入网络资源,拓充手风琴多元乐器、多元演奏形式、多元消费等方面的育人内容外,高师还需以学生核心素养良性发展为导向开发“互联网+”课程,尤其要引入红色文化,将《牧民歌唱毛主席》《东方红》等红色歌曲视为中国手风琴民族化教学的必要条件,用优秀的红色歌曲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爱国敬党的热情,调动学生手风琴学习积极性,能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转化为发现、探索、创新手风琴音乐的动能,用学生的爱国之心驱动其学习实践,优化高师学生道德修养,助其健全人格,通过学习掌握手风琴技能与知识助推中国手风琴艺术事业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师手风琴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培育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这就需要推行多元化教学模式,践行“多元分流、和谐共处”理念,利用互联网改革传统手风琴教学实践活动,使高师手风琴教学思路更加多元、教学方法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加多样,继而在培育优秀手风琴教育工作者的同时推动我国手风琴艺术的普及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劳丹.基于“互联网+”学前教育专业手风琴教学实践研究[J].智库时代,2018(07):200-201.

[2]王月亚,张锴.互联网时代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策略探究[J].文存阅刊,2021(04):133.

[3]李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文存阅刊,2021(10):80.

[4]王利亚,许多,等.“互联网+”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与效果评价——基于浙江高校财会专业的问卷调研[J].消费导刊,2021(09):107-108.

[5]王晖芳.手风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新课程研究(下旬),2021(03):133-134.

作者简介:馬骊骊,副教授、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手风琴演奏和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度教改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高师手风琴教学的多元化特质研究,项目编号:2021NSDJG084。

猜你喜欢
高师手风琴多元化教学
高师音乐学院音乐教材的规范性研究
键盘手风琴与巴扬手风琴比较中的感悟
论多元化舞蹈教育及其方法
刍议初中物理概念的多元化教学策略
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
中国手风琴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手风琴发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