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明
三月三,蛇出钻,地米菜,挂门闩。
地米菜,蒸蒸菜,好吃婆娘拿碗来。
你一碗,我一碗,抢破罐子都不管。
翻过40岁门槛的人,都不会忘记这首关于“吃”的童谣。
在粗茶淡饭的日子里,蒸菜是农家孩子果腹的佳肴。每年三四月间,正是地米菜、灰灰菜、荠菜长势旺盛的时节。母亲一大早起来,在腰间系一个粗布花包,然后踩碎露珠,去田间地头采集野菜。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我和母亲一同去挖野菜。顽皮的妹妹嚷嚷着也要去。我吓唬她:“三月三,蛇出钻。咬了腿怎么办?”还做出蛇咬腿的动作。妹妹一甩羊角小辫,固执地说:“我不怕。到了田里,你背我!”“我背着你,怎么帮妈挖野菜呀?你个‘好吃婆娘,还等着吃蒸菜啊!”我刮刮她的小鼻子,虎着脸说。“好了好了,别打嘴仗了!芳芳,待会儿你给哥哥提篮子!”母亲赶紧打圆场,随即弯腰在田埂上忙活起来。我和妹妹赶紧散开,学着母亲的样子挖起野菜……回到家里,母亲气也不喘一下,忙着拣择,浸泡,再洗得水灵灵的,似乎把全家黯淡的日子也洗鲜亮了。然后母亲便在烟熏火燎中开始蒸蒸菜。等到玉米糊糊煮熟,她便把洗净的野菜一小把一小把地放进去,再生火蒸起来……不一会儿,厨房里就溢出阵阵香气。母亲再撒上盐花,放进猪油。吃蒸菜时,妹妹只盛了小半碗,锅就“底朝天”了,她便冲着弟弟争吵。弟弟也是得理不饶人,撇撇嘴说:“‘好吃婆娘经常抢大碗,今天抢输了,活该!”“别吵了,别吵了。”母亲把妹妹唤到跟前,从自己碗里匀出一些给她,慈祥地笑着说,“下次蒸蒸菜,妈蒸一大锅,让你们吃个痛快!”说着,背过身去,揩了揩眼角的泪。
因为童年吃蒸菜,我牢牢记住了“地米菜,蒸蒸菜,好吃婆娘拿碗来”的童谣。
童謠在幼儿的学步中蹒跚有趣。你听:“镰刀弯,弯镰刀,镰刀割掉绊根草。/来来来,来来来,保管娃娃不跌倒。/今也割,明也割,割得娃娃飞飞跑。”一个大人扶着孩子,防止孩子跌倒;另一个蹲在小孩前面,念着童谣,做出手握镰刀割草的动作,引领孩子小鸭似的往前挪步。
童谣在秋日的游戏中活泼灵动。你听:“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噗!”孩子们一面唱,一面采下蒲公英,用嘴一吹,吹去上面的茸毛,吹出一把小伞,让它悠悠地飘向空中。
声声童谣,蘸着浓浓的乡野气息,伴随我们走出童年,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人生。
时下,那一声声裹挟着家乡炊烟的童谣早已渐行渐远。“80后”“90后”的孩子们,耳机里听的是流行歌曲,手里摆弄的是电脑鼠标,也再不可能体会我们小时候吃地米菜、割绊根草、吹蒲公英的童年了……
岁月如风,却永远卷不走我们心中的童谣。因为,它们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肉,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