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情境、情绪、角度等方面展开提问训练,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策略;认知规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1-0028-02
引 言
阅读需要策略,但是这种策略不是教师靠生硬灌输就可以获取的,而是需要在扎扎实实的阅读教学实践中逐步总结。部编版教材高度重视阅读策略的渗透,从三年级开始就专门设置了阅读策略单元,旨在通过一个单元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策略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关注自己的阅读状态,灵活运用阅读策略,成为积极的阅读者。因此,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浅谈开展提问训练的高效路径。
一、创设真实提问情境,保障问题的匹配性
学生单纯地去完成某一种任务是枯燥的,也是机械的,学校需要营造环境,教师也需要营造环境。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更需要针对所要教学的内容和训练的维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1]。
学会提问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训练重点,编者在单元篇章页中设置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营造了一个整体性环境,同时选用了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的一句名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开启了这个单元提问策略的学习。这个单元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学习的,为了配合这一单元的学习,教师可以将九月阅读和学习的主题定位为“质疑提问阅读”,并在教室墙壁上张贴相关的提问标语,如“提问,让语文学习更快乐”“今天,你提问了吗”“让提问多多益善”等,在整个班级中营造浓郁的提问学习氛围,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每面墙壁、每块板报,在名人名言中精挑细选,张贴一些与提问、质疑相关的资源,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还能营造出鲜活的提问情境。
或许有人会说,教学一个单元如此兴师动众,根本没必要,但陶行知先生指出,学习不能脱离情境而单独存在,只有让学生的意识和思维浸润在鲜活的情境中,其学习状态才能被激活。
二、激活内在提问情绪,保障问题的新颖性
如果说情境是客观的、物理性的元素,内心和情绪的状态就应该是主观的、化学性的元素。高效提问不仅需要客观外在元素的支撑,还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内在的情绪和心理,让学生在阅读性实践活动中直面思维认知的冲突,尝试运用不同的认知和结论来冲击自己的思维,形成不同的内在心境,从而丰富相应的提问背景资源。
这个单元语文园地栏目中的“日积月累”就设置了四句与提问相关的名言警句,与篇章页中陆九渊的名言遥相辉映。教师可以将这一资源前置处理,与“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放置在一起,在学生朗读、理解后,引导学生亲手做成书签,并从课外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而在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感受进行梳理,写一写相关内容,并以私人定制的方式制作成小卡片。
经过一系列极具仪式感的教学,学生的提问欲望就会被激发,并形成一种固定性习惯,延续到其他单元的学习中。
三、关注表达,规范提问,保障问题的清晰性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情况和状态。教师只有摸清了具体的学情,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这样,提问才更有效。教师可以在教授每篇课文前,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预习单,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认知自由提问。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提问作为开展教学的第一手反馈资源。虽然学生已经能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但也会有些许不足。
例如,在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学生的自主提问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1)语句描述冗长,提问表达相对模糊;(2)不能合理、规范地运用标点符号;(3)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集中性地针对字词和内容的理解;(4)为了完成任务而提问,诸多问题存在不真实的情况;(5)少部分学生阅读之后无法提出问题。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在教学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时,就将“规范提问”作为重要目标,鼓励学生清楚、规范地提问,并给予学生一些必备的疑问词和句式,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认知融入提问的过程中。
任何一种策略的掌握和运用都需要经历一个认知性的过程,对提问策略而言,教师应引导学生先从学会规范地提问入手,将自己的困惑和疑问以清晰、规范的表达呈现出来,后续再聚焦于“问什么”“为什么”等层面,这样的设置和安排更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促进学生提问意识的不断提高。
四、依循不同角度提问,保障问题的开放性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方式、原始经验和表达方式,他们对文本材料的感知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应允许学生对文本的材料进行不同层面的感知与理解,使其形成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并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
以教学这个单元中《蝙蝠和雷达》一文为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其二,针对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提问;其三,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提问。在整理和梳理学生预习单中的问题时,笔者发现学生的问题绝大部分与课文内容相关,针对写作方法提出的问题仅仅占所有问题的17%左右,而且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而提问的学生更少,这就意味着很多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只停留在肤浅层面上。为此,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拓展性指导和点拨。
鉴于此,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尝试将两篇课文的提问进行综合性联系,引导学生提出不能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拓展思维的形成。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经过对学生问题的梳理和统整,激活了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其更加明确了问题的导向,不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文本内容,还加强了对作者写作方法的关注。
五、紧扣认知目标筛选,保障问题的高质性
其实,学生针对课文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好坏之分,每个问题都是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思考,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教师必须树立一种意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难就越好。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文本整体性感知所形成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领悟性问题、移情性问题、洞察性问题。教师可以针对不同问题的类型,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进行提问,在分化和归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例如,在《蝴蝶的家》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质疑课题出发,提出浅释性问题:“蝴蝶的家在哪里?”也可以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领悟性问题:“‘我’怎么会如此着急呢?‘我’凭什么如此断定蝴蝶也是有家的呢?”还可以针对作者的写作方法提出赏析性问题:“题目既然是《蝴蝶的家》,为什么到最后一直都没有写到蝴蝶的家?作者为什么要反复描写自己的着急?”同时,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提出洞察性问题:“你认为蝴蝶的家应该在哪里?”以及移情性問题:“如果你是蝴蝶,你会把家安置在什么地方呢?”
这样,学生就不再随心所欲地提问,而是依照相应角度,提出匹配的问题,这样就保障了他们提问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结 语
提问是学生思维高速运转的体现,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提问,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韦莹.小学语文高年段课堂提问和理答样态与反思:基于16节课例观察分析[J].教育观察,2019(42):42-43.
作者简介:曹磊(1985.10-),男,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