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福峰
摘要:本文分析了少儿业余体校面临的问题,旨在探讨少儿业余体校发展的对策,如何走出少儿业余体校招生困难的局面,担负起为高水平训练队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重任。
关键词:少儿;业余体校;现状;对策
少儿业余体校是我国基层训练组织形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成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担负着为高水平训练队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重任。
尽管少儿业余体校在我国竞技体育的辉煌历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近年来,各县级少儿业余体校的生源及其匮乏,招生十分难,这势必对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造成重要影响。究其根本原因为学生的出路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化水平低
少儿业余体校中重体轻学的观念根深蒂固,对文化课教学重视不够,文化课的教学质量不高,再者少体校学生喜欢动,不喜欢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学习,导致学生文化素质较差,学生的文化水平难以通过中考,进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2.淘汰率高
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实行的是”金字塔”型的三级训练网体制。由于竞技体育本身的特点,不是每一个竞技运动后备人才最终都能揽金夺银,功成名就,这种体制的弊端之一就是人才淘汰率高,对于少儿业余体校来说,虽然入训的学生基数大,但淘汰率也高。
3.升学难
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文化课考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可从事运动训练,对具有良好运动天赋、体育运动成绩突出的学生,及时向省、市级体育运动学校输送,通过多年系统的训练,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外,对运动水平一般的学生,由于在少体校期间,文化课的放松,又不能很好地通过中考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也难易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继续学习和训练,更别说进入高等学校了,这让绝大部分学生前途渺茫,成了牺牲品。
4.家长不支持
4.1.由于多年计划生育的政策,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怕子女训练吃苦;
4.2.进入少儿业余体校,绝大部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有所下降,家长更不愿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少体校就学;
4.3.高等教育放开后,大学扩招对少体校的招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上大学变得容易多了,家长不愿选择少体校,更多的孩子在被少体校教练看中后,也被家长早早断了体育路;
4.4.家长认为搞体育“出息不大”或“没出息"的思想观念的存在,也是不愿把孩子送到少体校的原因之一。
总上所述,少体校对文化课教学的不够重视,教学质量的不高,学生文化水平的较低;“金字塔”型的人才淘汰率高的特点;及升学难的问题导致了学生出路较少,多种原因引起家长的不支持,最终导致了少体校招生困难的局面,形成了招生难与出路难的恶性循环。
面对招生困难的局面,如何走出招生难与出路难的恶性循环,应对措施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
1.1转变观念,调整招生范围
少体校一般把自己的招生范围定位在体育运动成绩较好,而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身上,可这样的学生往往都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到少体校后,由于學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较差,对学习更为放松,有的甚至会出现厌学现象。因此,在招生时不应只注重体育运动成绩,也要注重他们的文化课成绩,这样的学生将来才会有更多出路。
1.2青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和运动素质发展高峰期,也是系统掌握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少年运动员既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抓住运动素质训练的关键时期,这是业余训练与文化学习多年来一直存在矛盾,主要表现为许多青少年由于文化学习的原因而放弃了业余训练,或因训练耽误了学习。少体校应在保持原有体育优势的前提下,优化师资力量,在文化课方面,尽可能地招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引进文化课高素质人才并采用“承诺制”,保证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低于进校时普通学校同层次学生的水平。让少体校学生在训练时,不落下文化课的学习,补齐文化成绩的短板,有效解决学习和训练的矛盾。
2.实行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和多元化的训练方式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及社会较高的要求,对学校和教练的训练方式提出了更新要求。需要采用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和多元化的训练方式。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把业余体校列入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序列,改革独家办业余体校的体制,充分利用教育优势,使培养后备力量成为体育、教育部门的共同责任。为实行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和多元化的训练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1“走出去”的形式,就是少体校委派教练员到学校去担任训练任务,运动员文化学习在学校。
2.2“走进来”的形式,就是运动员去少体校接受体校教练员的训练,而学习在学校。
2.3“挂牌”的形式,就是体育局或少体校在学校挂牌使之成为体育局或少体校的训练基地,学校按照自己的标准招生,由学校和少体校共同选拔运动员组成运动队,运动员的学习完全由学校负责,运动员的训练完全由少体校承担。
2.4“体企结合”的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体育训练、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少年课余训练,与名企强强联合,实现资源共享,需求对接,发展共赢的目标,形成开放多元化的联合办学模式。
随着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方式的多元化,与社会多机构之间的合作将是一个共赢局面,积极打造成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同时,也在争取建设成为国家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另外,让少体校面向社会创造更多价值,比如,场地、师资、训练资源向社会开放,利用现有优势资源服务更广大的青少年,从中帮助更多人培养体育兴趣,继而发现体育苗子,提高成才率。
3.安排出路,解决后顾之忧
县级少儿业余体校,一般学制设置都具小学和初中,经过体校三至六年的个训练,学生的运动水平,运动能力都一般有了明确的界定,对具有良好运动天赋、体育运动成绩突出者,及时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对运动水平一般的学生,也不能放弃,应取得主管部门的支持,因材施教,让这些运动员在少体校时,没有放松文化课学习,保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理论基础,为将来能进入体育院校及体育专业的对口学校深造打下基础,圆他们的大学梦。
4.做好训练的后勤保障
由于业余训练,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导致了基层体育行政部门不重视业余运动训练工作,严重制约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少体校的可持续发展。
做好少体校训练的后勤保障工作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应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组成。体育和教育系统必须思想认识达成共识,统一办学方针,都应把培养运动员后备人才作为本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应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后备人才为最高目标,做到资源共用,优势互补,义务共尽,成果共享,为培养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服务,让少儿业余体校在我国竞技体育中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侯敬峰浅析当前业余体校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作者:《体育时空上半月》2013年第10期
[2]杨丽荣武汉市基层业余体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3]周意萍浙江省青少年业余体校训练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