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教育时,存在着深度不够、着力点少、轻视情感、形式单一、素材不丰富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教育时,应注意全面挖掘教材、引领学生情感、丰富学习资源、运用多种方法,以切实落实“厚植”目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国情怀;反思;建议
一、 引言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根本任务,无论什么学科,都应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视为重要任务。而在德育内容体系中,爱国又是其核心,谈到德育,教师应将爱国情怀的渗透视为教学的重中之重。《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德育是其基础教学内容。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有质的爱国情怀教育,教师责无旁贷。
2019年召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特别提出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个要求。“厚植”二字是对思政教师开展爱国教育提出的更高、更具体要求,要落实这个目标要求,我们就需要静下心来,对自身教学思想、实践进行反思并优化,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爱国教育推向更高层面。
二、 厚植爱国情怀的教学反思
(一)深度不够
“厚植”二字,具有“厚重”“饱满”“融入”等含义,即应使学生有深度的感悟、认同。爱国思想、观念不能仅停留在表层认知、了解,而是使学生认同内涵、融入灵魂,使之成为自身固有的、稳定的思想理念。这就好比是庄稼防虫害,喷雾打农药只能从外层起到保护作用,风一吹、雨一打,农药就会失去作用。最好的方法是使庄稼本身具有抗虫害的基因。当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国情怀教育其实很多停留在了简单认知层面。即学生通过听讲,知道了“应该爱国”,但又说不出“为什么应该爱国”“应该怎样做”等。如,在学习“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时,教材中提到我国对一些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提供了大量无偿帮助的案例。如果教师不带领学生去解析这些援助行为的意义,那么学生就可能只是简单认为中国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国家,但并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对全世界共同繁荣的深远发展影响(受益者从长远看也包括中国自身)。这样浅层的爱国思想,显然会使学生认同度降低,深度不够。
(二)着力点少
其他学科开展爱国情怀教育,受教材影响较少,教师可以自由地进行创新、融合,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教师反而会拘泥于教材的编排。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教育时,教师多是严格按教材的内容和规划来组织的,教材中讲什么内容,就教什么内容。教材中没有涉及爱国主题的时候,教师就会把爱国情怀教育先搁置一边。从整体上看初中教材,七年级上下两册基本不涉及显性的爱国教育内容,重点在青春期心理、基本社会公德和法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直到八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维护国家利益”)才明确地开始涉及爱国主题,比较集中的爱国内容教育是在九年级上下册中。分析以上教材编排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只按教材来组织爱国情怀教育,则着力点太少,持续性和力度不足。
(三)轻视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轻视学生的学习情感,而直接向学生灌输爱国理论、理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教师认为爱国是“政治”教育,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听和接受,都必须要学,因而,也就没必要去考虑学生的情感。这种错误理念会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抵触心理。我们都知道“亲其师而信其道”这个理论,当学生的学习情感处于负面状态时,往往不太容易接受教师所传递的观念。也就是说,在负面情感下,学生对爱国理念的认同度比较低;第二,学生的思维处于低效状态。要想使学生学得“厚”,理解并认同爱国理念,教师就必须引导其经历独立的思考和辨析的过程,仅靠教師讲、学生听,只能是一种浅层的知识接收。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情感越愉悦、越兴奋,其思维就越活跃高效,反之,则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学生只接收信息,而不对其加以思考。
(四)形式单一
初中生还没有深度参与社会生活,他们一般很难单一地从理论的角度把握和理解爱国理念。一般来说,要想使他们有深度地理解爱国理念并建立爱国情怀,更多需要借助感性体验、直观感悟的方式。而当下,不少教师是采用了直接、单纯讲授理念的方式,即便是举了一些案例,也多是初中学生接触不到、理解不了的“成人世界”。此外,从多元智能理论上分析,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认知习惯和思维路径,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适应、满足所有学生在这方面的差异。因而,单一形式下的教学,就会出现学生间学习质量、效果的明显分层。
(五)素材不丰
初中学生抽象理解理论难度较大,因而教学素材是支撑学生感性理解和认同的必备条件。在这些感性素材的使用上不够丰富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素材完全来自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体验等有差异,不能起到强化认知的作用。比如,“踏上强国之路”一课中,教材以“校史馆”为情景,通过学校教学条件的变化来说明祖国的发展变化。但不是每个初中学校都有校史馆,即使有也不一定与教材中所描述的变化一致。这就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第二,素材过于简单。还是“踏上强国之路”这一课,教材中展示“1978年小岗村尝试大包干”的塑像照片来阐释改革之路,但学生的父母在那个年代刚刚出生,学生本人是不可能对那个特定年代有经验性认知的,仅凭一张塑像照片不能使学生理解改革的“一声惊雷”的含义。
三、 厚植爱国情怀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挖掘渗透
除了特定指向家国情怀教育的章节,在进行其他内容教学时,教师也应有意从教材中挖掘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爱国情怀的因素,进行常态化的渗透教学,从而使爱国教育贯穿整个初中阶段,使之成为一个鲜明而持续的教育主题。只要教师有意识去做,相关因素是很容易找到的。比如,教学“活出生命的精彩”,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做有意义的事。其实,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物、事件案例进行深入的辨析,就可以引申到爱国理念上去。如,教材中以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精彩的、有意义的人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雷锋为什么要勤俭节约?为什么要无私地帮助别人?难道节约是为了积累个人财富?帮助别人是为了个人荣誉?”用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向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这些层面去想,理解祖国的强大、发展要靠众多像雷锋一样的“小人物”的,从而使学生树立从自身做起为祖国繁荣强大而做出贡献的意识。
(二)引领学生情感
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教育的时候,切忌直接地理念宣教和灌输。即便是需要进行一些理念、理论方面的阐释,也最好先把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起来,使之乐于听、主动思,这样才会产生积极效果。在这方面,较有效的方法是在导入环节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结合,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讲故事、实事新闻或创设情境等,都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学习情感。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追求民主价值”这一课时,教师先抛出一个有趣的话题,“大家在选班干部的时候,是先进行投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但最后,班主任往往还会对最终投票结果进行调整,你认为自己的民主权被剥夺了吗?”从这个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话题切入教学,立即引发了大家的兴趣,教师要引导他们以类比方式去解析后面要学习的国家层面的民主问题,最终完成对我国民主制度的认同。
(三)拓展学习资源
根据学生经验、心智、心理及认知规律等因素,教师需要对学习的素材资源进行拓展,使之丰富、丰满、立体,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感性层面完成对爱国理念的理解和接受。如前面提到的“踏上强国之路”两个案例,教师可根据需要分别进行拓展。有关“校史”的案例,教师可以采用转移法,用自身学校的历史资料替代教材中的资料,给学生创设自己学校发展的情境。如展示学校的老照片、讲一些过去的故事等,使之与学生自己亲眼所见的当下环境条件形成对照,从而引起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自豪、自信;对第二个案例,教师则可采用拓展法。网上有详细介绍“小岗村大包干”时代背景的资源(纪录片、视频、照片等),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源整理制作成课件,播放给学生看,使他们真正了解这18位普通农民当年签订“契约”的改革意义,以及国家实行改革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建立对自己国家发展的信心,仅靠课本上一张雕塑照片显然不能达到这种教学效果。
(四)形式方法多样
教学形式方法多样,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使学习过程变得更生動有趣,避免学生产生倦怠感;二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总有一种方式是符合某位学生的。如有的学生习惯于直观理解,而有的学生习惯于体验感悟;三是多种形式指向同一教育方向,形成合力,使学生从多视角理解感悟,从而学得“厚”,并易于内化。如,传统文化是进行爱国情怀教育主要途径之一,在教授“守望精神家园”时,我设计了两种教法:第一,生活经验交流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基于个人经验来探讨中国的民族和传统节日。说一说自己的旅行见闻,到过祖国哪些地方,和哪些民族的人打过交道,这些民族的人有哪些特点和习俗,他们是否能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再聊一聊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经历和所了解的风俗等,说一说这些传统节日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理念有哪些;第二是主题手抄报或邮票设计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自认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如某个古建筑、某个人物等),用手抄报或设计主题邮票的方式把这个符号呈现出来。然后进行展示、交流和评比。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引导学生以经验、信息为感性材料,围绕传统文化主题进行自我提炼和感悟,其强调的是理念的自悟和自主生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理念引导、梳理,帮助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理解、认同迁移,从而使之最终实现对中华文化的悦纳,真正将爱国情怀根植于内心。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其中培养爱国情怀是一个核心任务。针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爱国情怀中存在的深度不够、着力点少、轻视情感、形式单一、素材不丰等问题,建议教师全面挖掘教材、重视对学生情感引领、拓展丰富学习资源和采用多样教学形式方法等策略。总的来说,要想培养初中学生爱国情怀,教师应不仅使学生在表层上了解爱国理念,更应使学生将爱国情怀内化于心、外行于事,抓住“厚植”二字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海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J].轻松学电脑,2019(1):332.
[2]陈春萍.体验式学习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12):173.
[3]黄淑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浅谈[J].考试周刊,2019(13):124.
[4]牛晓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J].吉林教育,2019(4):76.
作者简介:黄海英,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第三中学。
①文章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省“十三五”第二批中学政治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基地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研究”(项目批准号:ZXZZ-2019005)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