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 青岛 266590)
体育课程是高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目前高校体育课程选课形式大多采用自主选课的方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体育课程,力图贯彻教育平等的政策。然而,在选课实施过程中会发现学生选课的性别差异显著,除了受到场地、器材、气候、师资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出现性别分化显著的现象,学校体育教育又是否真正做到了使学生平等享受受教育的权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等质性研究方法,试从社会性别理论视角透析高校体育选课差异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旨在增强教师及学生的性别意识,消除高校体育教育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以达到体育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同时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社会性别(gender)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sex)相对,指的是后天的、文化形塑的性别差异,有的以男性阳刚气质与女性阴柔气质来区分,性别不仅仅是在生理上的构建,更是通过文化和社会实践而构建起来的,这就是性别的社会属性。对于社会性别的概念界定学者们虽众说纷纭,但存在共同之处,即认为社会性别不是天生的由生理性别决定,而是后天由社会和文化决定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由此构建的社会性别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根据调查,部分高校在进行体育选课时提前预设了性别(见表1),在问及提前预设性别的原因时,有的学校是根据自身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有的则想当然划分女生项目、男生项目,人为地造成了学生体育选课性别差异显著。
表1 体育选课项目性别设置
通过调查发现,即使没有对项目进行性别限制的学校,同样遇到了选课时性别分化显著的现象。学生在选课时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倾向,大多数学生认为足球、篮球、散打、跆拳道、田径等项目强度大、对抗性强,适合男生参与;而体育舞蹈、健美操、瑜伽、形体等项目以展现技巧为主,动作柔美更适合女生参与,属于女生项目。甚至个别选择了体育舞蹈的男生害怕同学的嘲笑主动要求调课,而选择了足球项目的女生也被另眼相看,有的被称为“女汉子”。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予以的归纳、概括和总结,而这种归纳、概括和总结是一种僵化、过度简化或是类化的信念或假设。从概念中可以看出,由于刻板印象过于简单可能会是负面的,那么人们由于刻板印象对男女的一些独有看法可能就是错误的,而错误的社会刻板印象是有害的,会导致偏见和不平等现象。人们常说的所谓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刻板印象是由社会构建而成的,按照已有的文献资料可以总结为:男性特征表现为自信、有主见、有抱负、独立、进取、勇敢、不服输、操作能力强、能承受压力、好竞争、富有冒险精神等;女性特征表现为温柔善良、善解人意、心思细腻、胆小、有爱心、顾家、易于沟通等。人们从小受到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女生被家长以“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样子”的观念束缚着,只有手中拿着布娃娃的女孩才被接受,反之拿着刀枪玩具的女孩被认为是不正常的,这些观念无形之中导致形成固化的性别刻板印象。在体育运动中也是如此,体育运动成为了适合男性参与的方式,而女子更适合充当加油助威的观众,在竞技体育中尤为明显。
通过深入访谈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男生更适合运动,女生不适合运动”,男生认为他们应该选择富有男子气质的运动项目,例如,篮球、足球、武术、散打等以力量性和对抗性为主的运动项目,女生认为她们应该选择以柔美、协调为主的,富有女性气质的运动项目,于是出现了瑜伽、形体、健美操等课程被女生争先选择的现象。访谈中A女生谈到:“我喜欢篮球却不敢选篮球课,宿舍的同学都选了健美操,我怕别人叫我女汉子,最后选择了健美操,但是课上我却提不起兴趣。”B男生谈到:“我对舞蹈很感兴趣就选了体育舞蹈,可是班里只有我一个男生,上课时特别尴尬,总有人用异样的眼神看我,心理压力很大,后来我向老师提出了换课。”由此可见性别认知固化的刻板印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课程,上课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导致了在体育课程选课时出现了性别差异显著的现象。
性别角色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后天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社会性别。由此可见,性别角色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是在社会实践中长期训练而形成的角色行为,并不是天性决定的。长期以来受到性别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男女所具有的行为特征、处事态度、着装打扮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期望和规范。日常生活中由于社会对男女的期待不同,导致了男女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根深蒂固的影响形成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并且将这种性别认同当作了理所当然、本该如此的事情,如果违背了这种认同就是错误的。日常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被高度认同,女子扮演着妻子、母亲的角色,在家相夫教子被认为是正常现象;男子扮演着丈夫、父亲的角色,理应在外打拼养家。然而这种性别角色认同并不是天生决定的,而是在父权制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由社会文化构建而来的。
针对性别角色认同这一话题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大多数体育老师认为:男生在体育课堂上表现积极、能吃苦、喜欢竞争与对抗、不怕输;而女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意识不够,表现出怕晒、怕累、怕脏,更喜欢在荫凉处观赏男生运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更加支持男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会不自觉地倾向于男生。教师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看法直接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固化的性别角色认同对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引导。在一些男女混合班的球类项目教学中尤其明显,在教学比赛中女生更喜欢充当观众,而不喜欢参与其中。在课外体育竞赛活动中这种现象也随处可见,很多学校学生篮球赛中没有设置女生的比赛,而是让她们进行啦啦操表演;而男生参加健美操比赛的也很少见,甚至有些学校只允许女生参加。这些看似符合情理的现象,实际上是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影响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导致体育课上性别差异显著。
学校在各门课程中一直贯彻男女平等的政策,然而却忽略了体育课程的自身特点。男女在生理上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以身体实践为主的体育课程不能忽视这一点。为了追求平等教育,学校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势必会造成男女不平等,强化了女生的弱势地位;其次,在体育教师的师资配备中不能忽视教师的性别,多数学校以男性体育教师居多,这种现象会让学生形成“男性更加适合从事体育教师的职业”,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的性别文化,致使女生远离体育运动。此外,学校运动场馆的建设中也忽视了学生的性别因素,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等所谓面子工程,而忽略了室内运动场地的建设。因此出现了课外体育活动很少有女生参与,并非女生不喜欢运动而是没有相应的运动场所,例如,健美操场地、瑜伽教室、形体教室等。受访的C女生说“她很喜欢健美操这项运动,但是学校没有室内场地,她感觉一个人在操场上跳操特别尴尬,也就选择了放弃。”室内运动场馆的缺乏让很多女生只能选择在田径场慢跑或走圈,这让她们感觉枯燥,丝毫提不起体育锻炼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放弃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加强学生的性别教育,让其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淡化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让学生意识到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充分认识到阳刚与阴柔的气质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并无严格的性别区分。尤其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女生,让她们摆脱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树立自尊、自强、自信的品格。体育课程中可以针对女生进行教学改革,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搭建网络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其正确认识性别差异,勇于感受每项运动带来的乐趣。
学校体育教师大多数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没有学习过社会性别理论知识,因此本身也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错误的性别认同而自己没有意识到,对学生存在的性别问题也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性别认同。因此,要加强教师的社会性别理论知识学习,并能够将教育学与社会学的知识结合,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创造平等的教学环境,在与学生的交谈、互动、提问、指导中避免出现性别倾向。教师应该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男女比例,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考试评价方式也要区别对待,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性别差异,不能完全实施统一标准。
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客观存在,但却容易被忽视,主要由于人们长期受到传统性别文化影响所导致。只有消除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对体育认识的传统性别偏见,才能实现真正的体育教育平等。学校要从思想上进行正确引导,逐步完善各项政策,改善体育在学校中的弱势地位,加大经费投入。在体育场馆的经费投入使用中,更多的考虑室内运动项目场地建设;在体育师资的配备中要考虑性别因素,以保证性别结构配置合理。
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性别平等是学校体育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由于长期父权制社会下构建的性别文化,使人们形成了对男女角色的思维定式,重塑正确的观念尤为重要,体育课程便是一个切入口。本文通过高校体育选课的差异化显著现象,透视出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着诸多性别问题,学校要从政策上支持解决性别忽视、教师要从自身淡化性别认同意识,学生要主动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只有多方共同努力、相互促进,才能消除高校体育教育中性别问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