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钟麟
论习近平新时代政绩观中的人民性
李钟麟
(湖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人民性”理念的生成在习近平政绩观中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无论从政绩的根本立场、价值追求、实践途径和评判标准方面,都凸显了鲜明的人民性。深化对习近平政绩观中人民性特质的认识,对于赓续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丰富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及引领领导干部在树政绩中践行为民宗旨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习近平;政绩;政绩观;人民性
政绩观指对政权机构及其公务人员的施政成效的总体看法、根本观点或所持态度。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干事创业及其检验其政绩的核心问题,其根本还是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习近平始终强调“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1]。“人民性”成为习近平政绩观的根本标识。当前,在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伟大实践中,深化对习近平政绩观中人民性生成背景的认识,厘清其核心要义及其时代价值,对于提升新时代领导干部政治素养,更好坚守初心的“总阀门”意义重大。
“人民”二字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的高频词。“人民性”理念在习近平执政实践中逐渐凸显,成为其政绩观中鲜明的标识。这一形成既有着对前人思想的扬弃,也离不开其自身主政经历的积累和在施政实践中对现实背景的考量。
习近平喜爱精读经典名著。早在梁家河插队时期,他经常在辛苦劳作后挤时间研读马列经典著作和传统文化书籍。在他从政之后,他提出的各种思政理念无不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闪烁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光辉。首先,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的坚守。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解放作为毕生追求,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这种“绝大多数人”指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剧作者”也是“剧中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习近平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他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坚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工作导向,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其次,赓续和发展了中共历代领导人的政绩观中对人民地位和作用的突出与重视。在政绩的价值立场方面,毛泽东主张要在为人民服务中创造政绩,并将其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在中共七大上正式确立。邓小平同志提出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要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贯穿执政实践。不难看出,中共历代领导人的政绩观中都有着鲜明的人民立场,且根据不同时代特点和阶段任务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给习近平政绩观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最后,守正和创新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在殷周之际萌芽,最早在《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不断发展。孔子以“仁爱”为基础提出了“重民”“育民”“利民”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治国,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民主君客”理念,把传统民本思想更是推向新的理论高峰。可见,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道出了施行仁政、安抚百姓是治国安邦的根基。习近平国学底蕴深厚,他充分吸取传统民本思想内核,借鉴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常引经据典来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告诫领导干部须倾听民心,顺应民意。
习近平政绩观中人民性特质的生成,不仅离不开习近平自身深厚的理论积淀,而且与长期扎根乡土的实践和主政经历密不可分。1969年,习近平积极主动报名来到陕北的梁家河大队做知青。他日日与当地人民同吃住、同劳动。在这片黄土地上,与人民群众一起修沼气池、挖水井、种树、打坝子……当地人对他评价极高。在与当地群众朝夕相处中,习近平深深感受到了人民的质朴和智慧,也因此奠定了他为民初心的根基。此后,习近平先后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担任要职。这几十年来,从村到县、从市到省、从地方到中央,不同地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从政经历为他深入民情、政情又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他深深体悟到,伟大的力量总是来源于人民群众。在任要职期间,针对干部干群关系疏远的情况,他强调干部要为民干事,而不是为己做官。领政中央后,习近平审时度势以高瞻远瞩的历史眼光和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对新时代作出了科学分析和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因而,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目标,不能仅仅关注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满足,对干部的考核也不能仅偏重GDP的增速,要杜绝地方经济唯GDP的发展模式,要更多的关切追求人民幸福。可显,随着对国情、政情的准确把握,习近平从更宏观、更全局的视野逐步形成“为民”政绩观,逐步将发展的焦点由物质财富增长转向人的全面发展。
从梁家河的知青岁月到中央主政这几十年间,习近平政绩观在他的不断积累和实践中丰富完善。他从价值观和方法论两个角度回答了政绩为谁而树,树怎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如何考核政绩等问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意蕴,而“人民”始终是贯穿其政绩观中的一条主线,成为其政绩观中最鲜明的特色。
立场问题是原则性和根本性问题。政绩的根本立场问题实质要回答政绩为谁而树这个根本性问题。习仲勋在观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是感慨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受优良家风熏陶,习近平坚信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智慧之根。他认为共产党人的政绩应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行。换言之,政绩的立场应立足人民这一根本。一是要在工作中把人民群众摆在主体的位置。让人民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担任“主人翁”角色,依法行使国家权利,成为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二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领导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习近平在从政实践中始终把以人民最关心、最根本的利益作为自己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根本出发点。2018年7月11日,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还在多个场合中指出:“作为领导干部,就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强调:“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人民”永远是习近平总书记谋政处事、治国理政的前提。
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的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可见,对于该“树什么样的政绩”的问题,给出了鲜明的答案,就是要将“为民造福”作为新时代政绩的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将立足人民的根本立场落在实处。如何为民造福,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要创真正利民的政绩,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领导干部作为一方父母官,要为一方百姓服务,要突出最亮眼的政绩应当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推进便民惠民的德政工程建设。二是要创实事求是、实实在在的政绩,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不慕虚荣、不图虚名,杜绝搞华而不实和劳民伤财的“形式政绩”“虚假政绩”,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尤其是在就业、社保、教育、住房、医疗等各项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要把人民群众的难点、痛点作为工作的切入点。
马克思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对于“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习近平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依靠人民群众,要坚持群众路线,要始终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领导干部才能更好的谋士创业、有所作为。习近平曾强调,中国奇迹、中国速度等说到底都是中国人民的拼搏付出。一场疫情,就可看出中国人民的责任心和行动力。对于如何依靠人民,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要做好两点:一是要依靠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实践证明,凡是成功的政策,都来自群众的创造。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创新成果、脱贫攻坚战役成果这些无不是我们党总结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经验得来的。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来讲,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终极力量。二是密切联系群众,汲取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群众的实践最丰富最生动,很多攻坚克难的办法往往就在群众之中。习近平经常告诫领导干部,要拜人民为师,要甘当群众的小学生,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的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典型,倾听群众意见,总结群众创造经验,才是正确的成事之道。
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6]习近平认为,衡量与检验党政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尺就是人民群众的满意与否及满意程度大小。如何看待人民群众满意,习近平政绩观从两个层面进行了阐述。一是以“群众的呼声”为参照。一件事情办得怎么样,最有说服力、最直接的检验标准就是群众的呼声,“群众的呼声”是人民群众获得感的表达。习近平说:“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7]可显,群众呼声是了解民声的关键。二是以“群众的满意”为标尺。这要求领导干部要立足人民群众立场,以民好为己好,以民恶为己恶,慎重如此,为民执政。习近平曾告诫领导干部要勇于正视自身的缺点和错误的态度和勇气,敢于让人民批评,及时从人民反馈的信息中改进和完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重要讲话中常反复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他的政绩观中对人民性的论述,赓续了我们党百年来坚守的人民立场和为民情怀,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习近平倡导“人民至上”,将“人民性”理念贯穿政绩目的、政绩创造、政绩考核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品质。习近平在其政绩观中坚持用人民满意来检验成效,讲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真正尊重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习近平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利益主题,针对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他审时度势做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精准扶贫的重大政治论断,敏锐地觉察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更拓展到了美好环境、公平正义、法治民主等的越发期待。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政绩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更不断开拓着“人全面发展”的新内涵,对于推动国家治理迈向科学化、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
习近平强调:“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8]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执政能力的优劣、处事眼光的长短、执政的作风等问题,都关乎着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威信与形象。习近平政绩观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为领导干部的普遍共识,强调“造福人民”为领导干部树政绩的根本价值追求,明确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全面修复了党内政治生态,大大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公信力、感召力和建设力。“人民性”理念用于实际工作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思想,要求领导干部既要关注近期又要关注长远,为领导干部摆正经济发展、民生福祉与个人政绩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民之所望,是政之所向。最伟大的力量源于人,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习近平新时代政绩观内涵丰富,但最根本的还是锚定人民这个根本。党政干部树政绩的价值旨归在于造福人民,可以说,习近平政绩观是人民的政绩观。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只有在政绩中坚持人民性,深刻践行为民宗旨,紧紧联系群众,牢牢依靠群众,处处奉献群众,复兴伟业指日可待。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3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2.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31.
[6]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11.
[7]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9.
[8]习近平.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为政之要 莫先于用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9-12.
2021-03-22
李钟麟(1966-),男,湖南祁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D251
A
1673-2219(2021)04-0007-03
(责任编校: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