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

2021-12-08 06:06陈岭
关键词:标语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陈岭

(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研究中心,江西吉安343009)

坚定理想信念,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强大精神动力。列宁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一种庄严的信念。”[1](P223)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理想信念的奋斗目标。正是这一理想信念的支撑,才凝聚了党和人民的意志,激发了亿万中国人的革命斗志,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对理想信念教育建设特点和规律初步培育的时期,也是革命理想信念的高扬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革命实践,如何在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下坚定理想信念是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学界目前研究还不多。纵观学界研究,绝大多数研究成果多围绕井冈山斗争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分开考察,缺乏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的长时段把握,不利从总体上把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演变和发展逻辑。本文主要聚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形式、特点三个方面,考察其内在演变历程,以期为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提供经验借鉴和启示。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习近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P39)共产主义信仰是土地革命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表征,即使面对极为残酷的现实挑战,也没有放弃这种强大精神动力与坚定共产主义终将实现的伟大目标。

一大党的纲领即规定:“党采用苏维埃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4](P9)二大党的纲领进一步明确了党的任务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5](P115)在八七会议上,则进一步指出当前的形势需要共产主义理论的教育与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我们已经在正确的共产主义观点上,分析过去的错误,我们坚决的站在列宁主义及共产国际的理论上来分析的。”对于党的过去政策,“应当不但批评过去党的指导,而除去指导机关中的机会主义成份,而且必须将全党工作,都依照共产主义的革命性查一过。”[6](P289)在工作方法上都强调要遵循共产主义的理论指导。其次,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针对实际革命环境的变化,都亲自对士兵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经过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7](PP64)其中,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等革命实践为理想信念教育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中央苏区时,以条例形式说明要达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小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成为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并在苏维埃革命斗争中训练为将来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可以看出在苏区时期小学教育中就包含了“共产主义”的要求。在苏区时期的其他革命根据地中,如鄂豫皖根据地创办的党务干部学校开设了社会进化史、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等课程,丰富了边区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理论。在长征途中,将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先人后己、团结一致的精神落到细处。同时,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仍要优先关注弱势对象。《红星报》上曾先后发表了《怎样解决草鞋问题?》《不喝冷水不生病》《为筹集充足粮食而奋斗》等社论,关心红军战士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这是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实实在在落实到红军战士的基本生活中。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就坚定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指导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党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基本立场运用到不同对象的理想信念教育中。

首先是在党的内部开办干部训练班,选择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志轮流到训练班学习。课程切合实际工作的需要,注意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联系实际工作来开展教育训练。其次,在土地革命中,共产党用最直接的政策与最通俗的话语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的观点传达给广大的群众。“以前土豪说我们贫苦人是‘死铁’,没有用。共产党好比一个大熔炉,我们穷人这块‘死铁’最有用,死铁在大熔炉里百炼成钢。”[8](P80)这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觉悟,激发了他们革命的热情;另一方面让马克思主义深入中国社会,与具体实际相联系。贫苦的百姓也可以战胜地主,成为自己的主人,翻身加入中国革命的洪流中。再次,在对待敌军和俘虏上,在前线,轮流用话筒向敌人喊话,宣传红军的无产阶级性质;当敌军被俘后,对其进行阶级教育,引导他们自己诉苦,以此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与地主土豪劣绅的卑劣行径与无情压迫。最后,在长征途中,虽征途漫漫,困难交加,但党用行动书写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新篇章。

另外,是在同错误思想的斗争中也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井冈山时期,强调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重要性,在对红军和群众进行深入的理想教育活动上,总结两年多来根据地和党的建设经验而形成了《古田会议决议》。决议提出了教育问题是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彻底纠正非无产阶级思想,以保证党的正确路线的执行。同时,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质疑,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当时的形势进行论述,有力地从理论上回击了红旗能打多久的质疑。

(三)党的革命路线教育

有革命的信仰,更要有正确的革命路线、方针指导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时期,毛泽东指出,革命军队的三大任务是武装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他阐明了政治与军事的关系,说明红军是武装的集团、人民的军队。由此出发,结合具体实际,开辟出一条依靠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根本区别于大革命时期一味走“城市中心论”取得全国胜利的道路,以保留革命的火种取代无谓的牺牲,为壮大革命队伍积蓄力量。同时,这种路线教育也融入在红军生活的点滴之中。1928 年3 月,毛泽东一行来到中村,就在陈设简易的会场上进行革命形势教育,讲述分析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并把革命根据地比作小石头,论述小石头终能打破国民党这个“大水缸”的道理。在军官教导队中,政治学习的内容涵盖了政治形势分析、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前途。

在不同的时期,革命路线面对的挑战各异。在苏区时期,表现为同错误的政治路线斗争,以此来保证正确革命路线的贯彻。针对党内、军内的小资产阶级思想阻碍党正确革命路线的问题,毛泽东写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并根据中央的指示信召开了古田会议,决议进行马列主义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肃清非无产阶级思想,为执行正确的革命路线凝聚了思想。这种对革命路线的教育虽不是直接声明怎样进行革命,但却是由上自下使得革命的思想得到贯彻,是扩大化的革命路线教育。

在长征时期,则表现为对“左”倾错误思想路线的斗争。“左”倾冒险主义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博古、李德等人不懂中国革命的特点和长期性,不了解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固执地坚持城市中心论,以错误的“两个拳头作战”“短促突击”等军事路线取代了正确革命路线、军事策略,红军被迫撤出苏区,进行长征。长征途中,为肃清“左”的错误思想,执行正确的革命路线,一方面,党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指导地位,扭转了错误革命路线的继续;另一方面,党清除了错误思想,贯彻正确的革命思想路线,号召全军坚定革命胜利的信心。

在土地革命时期,正确革命路线虽遭遇阻挠,但依然坚持下来。具体表现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争取群众、开辟与建设根据地,同时运用“十六字”方针、战术与策略御敌,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走出了属于适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也与及时纠正、统一党内思想、进行革命路线教育密不可分。

(四)艰苦奋斗精神培育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9]。艰苦奋斗作为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深入显现。

在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时期,面对“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恶劣环境和国民党进行军事围剿与经济封锁的现实状况,官兵们仍然斗志昂扬,原因之一在于进行了艰苦奋斗的理想信念教育。如毛泽东率先垂范,面对苦得难以下咽的野菜,却解释为这是丰富的政治营养,吃下去,干革命便不苦,以此激励广大的红军战士。在中央苏区,当时苏区的干部没有薪酬,只发伙食费,而干部下乡开会,都自带干粮。由此,有这样一首歌谣赞扬苏区干部艰苦奋斗的好作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正是这种率先垂范的教育,使得艰苦奋斗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可以为人民群众所感、愿意倾力支持拥护的精神。在长征途中,艰苦奋斗更是凝聚成为现在的长征精神中的一部分。毛泽东曾这样说长征路中的条件:“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靠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干部、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7](P150)就是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官兵们抱着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艰苦中却无怨言。在快要走出草地时,大家看到毛泽东瘦削的面孔分外担心,但他却说“瘦一点好。瘦一点负担轻嘛”。[10](P157)正是靠着艰苦奋斗的理想信念与对革命胜利的殷切期盼,革命的力量得以存续。如今艰苦奋斗的精神被当作传家宝,代代相传。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形式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复杂而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多种方式途径相互协作,并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来开展。土地革命时期,党在文化教育上普及开展、生产生活中点滴渗透、革命报刊作为引导、标语口号用以宣传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效绩。

(一)文化教育普及

文化教育是党塑造理想信念最基础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组织构成的系统性、条理性和学习时间上的稳定性、集中性。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党针对军队中农民阶级属性的特点,也为了改变红军队伍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局面,将马列主义、共产主义、党的革命路线以及政策方针推广到群众中去,在文化教育上采取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对待党员干部层面,继1928 年湘赣边界党的二大召开后,根据地开办了党团训练班。训练班对学员进行短期集中的培训,具体时间随革命任务而灵活变动。对理想教育和知识训练的方式分两种:一是集中授课模式。这期间毛泽东亲自授过课,使训练班的学员实现思想信念上由“知”到“信”的飞跃。二是实践的形式。井冈山根据地时期,面对敌军的进剿、会剿,让学员们真枪实战,获得革命斗争的方法与策略,积累经验,创新制敌之策;同时也让他们参与到土地革命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接触底层群众的生活状况,提升他们的革命信念。这样就从“学”上升到“用”。这样全能的党员干部,经过历练锻造,方是中国革命的坚实力量。在群众层面上,在苏维埃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县、镇、乡、村中均设立“协会”,负责开展这一地区的夜校和半日学校的工作。根据地群众通过学习,识文断字,并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提升了阶级觉悟。其中,渗透着对革命前途、共产主义等的理想信念教育,这为革命胜利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中央苏区时期,根据地面积进一步扩大,苏区决定建立更加全面的教育,实现最大程度的覆盖。文化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大类。其中,学校教育有普通学校、专门学校和专门程度较高的研究院三种。普通学校分为幼稚园、列宁小学和特殊学校三种。具体到年龄上,3-7 岁上幼稚园,7-14 岁入列宁小学。研究院则是满足取得专门学校资格的学生的特别需求而设立的。当时的苏区都是在较为偏远的山区,农户居住较远且分散,平时需要劳作,为了使群众普遍接受教育,因此苏维埃政府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社会教育则是针对苏区绝大多数成人都是文盲这一现实情况而开展的。苏区政府将教育对象确定为从事生产且年龄较大的青壮年和没有进入学校学习过的青少年文盲。采取的形式主要是识字班和夜校。识字班规定学员学会一定数量的文字才算成功。识字班在村口树立识字牌,牌上图文并茂,方便群众识字。识字班意在速成,因而更适合农务繁忙的妇女们。而夜校针对青壮年,教学内容丰富,包括读写、识数、写标语信件等。国民党对苏区的这种做法深为慨叹:“匪党”的文化教育,其麻醉力相较其他任何宣传形式煽惑力巨大。甘受骗者不自觉,可谓惊讶。由此可见,共产党开展文化教育非常成功,对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成果显著。

在长征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形式因时而变。红军常常长途跋涉、不时进行对敌作战,劳动量巨大,十分艰苦,实行单一灌输的理想信念宣传教育的形式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因而,政治部利用各种方式,对战士们的头脑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惑,及时安抚其情绪。这样一来,红军时刻保持着斗志,官兵们的理想信念也更加坚定。从机关组织结构上看,上级中由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编成红星纵队,并设立政治部,安排政治委员;基层中,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列宁青年组、十人团,这些组织机构有机协调,构成长征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网,成为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

(二)生产生活渗透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劳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生产生活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贯穿整个土地革命时期。一方面,生产生活为党从事革命事业提供物质来源;另一方面,通过生产生活,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从而动员人民群众投身伟大革命事业之中。只有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才能有力地保障我们军事上的进攻。

在井冈山时期,党在开展土地革命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阶级思想渗透其中,指出农民并不是天生就受到欺压,而是应翻身做自己的主人。选择其中的积极分子参加学习、培训,使其成为党的干部中的一员,并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启迪更多群众的思想觉悟,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另外,在农村中成立农民协会,并开办夜校半日制学校,运用列宁的“灌输”理论对农民进行教育,让他们学习无产阶级理论,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在经济活动上,开辟和改造了圩场。首先是对草林圩场进行改造。根据地创立以前,草林圩场由土豪劣绅把持,成为剥削农民的工具。1928 年1 月,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红军来到草林进行调查研究,在圩场宣讲党的立场、宗旨,并重点宣传了党关于工商业的政策。秉着保护中小商人的态度,对草林圩场所有店铺,从老板的政治态度、资本多少、资本来源及封建剥削程度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确定打击和保护的对象。这些做法打消了当地农民和中小商人的顾虑,取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同中小商人达成了共识。由此,红色政权深入圩场。圩场的恢复与繁荣,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既满足了当地军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又使得当地农民和中小商人心向中国共产党,愿意跟党走,坚定了革命信念,满怀着革命热情与未来期盼。其次,在1928 年7 月,党开辟了第一个边界红色圩场——大陇圩场。大陇圩场在政府的领导和管理之下运行,政府经济可以参与其中,这使得边界的圩场经济井然有序,增强了多数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凝聚力,也推动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普及,用实际行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井冈山时期的经济政策行之有效的一环。

在中央苏区时期,闽西苏区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现象较为严重,为保护农民利益,减少私商的中间盘剥,1929 年1 月,上杭县率先在才溪区上才溪乡、下才溪乡分别创办油盐肉合作社、布匹合作社以及屠宰合作社,随后又创办才溪区消费合作社。这种以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减少剥削、增加收入为目的消费合作社,迅速在苏区各县推广。这种做法让苏区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党是真正为广大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政党,让他们愿意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份子,进而逐步接受马列主义的指导,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此外,在生活中,在赣东北苏区,群众生活丰富多彩,通过文艺形式宣讲理想信念,使之深入人心,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群众性的歌咏蔚然成风,男女老少都会唱歌,广大干部和军民群众自编自创的红色歌谣达四百首,这些歌谣一部分是当地民间小调,也有些套用社会上的流行歌曲,它们有极强的阶级性、战斗性,控诉黑暗社会,歌颂农民革命,歌词浅显易懂,表达的思想极有感染力,坦诚直率、质朴情真。”[11]

在长征时期,理想信念教育是在大规模、长距离、流动性的行军和战斗中进行的,走一路,做一路。因此形式必须讲求简洁高效、生动活泼,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增强革命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革命报刊引导

革命报刊作为革命年代最重要的思想、理念教育的阵地,也是广大党员和群众了解、掌握党的政策策略的渠道。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创办了一系列报刊,用以宣传党的主张、政策,以把握舆论走向、同错误思想进行斗争、争取广大群众、树立自身形象。其中,理想教育也通过革命报刊这一载体来开展。

在井冈山时期,主要集中在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湘赣边界目前工作任务决议案》《古田会议决议案》等文件中指出:我党应当发行党内刊物,用于推广革命斗争的经验,宣传革命斗争的方针和政策,以增强党员、干部对革命路线的深刻理解、破除错误的“左”倾路线思想,并坚定科学的、中国化的革命路线信念。这一时期,党创办了一批刊物,如《赤报》《政治简报》《党的生活》《支部讨论大纲》《组织通讯》《政治通讯》等,以便广大党员及时了解、掌握党的方针和政策,进一步提升党员思想觉悟与理论结合实际的水平,让党员明白自身要起带头模范作用,坚定对中国革命、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以此凝聚党的革命力量。

在中央苏区时期,创办的刊物较为丰富,因此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当时,红色根据地进一步扩大,诞生了较为完备的出版、印刷和发行机构——中央出版局,《红旗》《烈火》《锋芒》《党的建设》也是在这一时期创办的。据统计,这些报刊、杂志大概有 130 余种,其中又以《红星》《红色中华》《青年实话》《斗争》的发行量较多、影响力较大。这些刊物面向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详细地介绍马列著作、深刻阐述国内外的局势、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刊载中央重要决议文件等。党的高层领导用生动形象的笔调描述其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以此传达甘于为共产主义奋斗、解放全中国的理想信念。有人回忆说:“通俗的马列主义宣传,使大家越听越爱听,感到新鲜、有理。过去只知道穷人苦,不知道这是旧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过去只知道要打土豪,分田地,为穷人打天下,不知道还有那么多的科学道理,原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有它自己的规律哩。通过学习,我们认识自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的,是合乎时代的潮流的,更加坚定了革命意志”[12](P115)。可见,报刊在当时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启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在红军长征时期, 这一时期既要摆脱国民党的围剿,北上与其他主力会合,又要和错误思想路线作斗争。因此,长征期间的理想信念教育集中体现在对正确路线、政策的坚持、理解、执行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及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上。《红星报》作为当时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于1934 年10 月至1935 年8 月期间,共连载了28期关于红军长征的革命动向。正是这28 期,及时地对外传达出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正义性,革命英雄的大无畏、战士艰苦奋斗的风貌与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红星报》作为“无声的传讯员”却并不沉默,而是极大程度上消除了人们对革命质疑、害怕、担心与仇视的心理,不仅激发出沿途群众的政治觉悟,而且为红军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完成长征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此外,军团政治部出版的《战士报》描绘红四军团冲在最前方的22 名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战况,部队一时间情绪激昂。红军受到榜样的激烈,精气神越加高涨,推动中国革命事业一路向前。

(四)标语口号宣传

相比报刊、杂志,标语更贴合生活。标语的内容一般通俗易懂,语言朗朗上口,易诵易记,是一种适合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民的宣传方式。在土地革命时期,标语口号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短时间效果显著。

首先,党非常重视运用标语形式进行宣传。“特委县委宣传科,应设法使之健全,每周标语宣传大纲,都须按时发出,每日壁报亦应发给各级党部缮写张贴。各级游击队出发游击,都须有很好的宣传。”[13](P192)其次,就组织结构来看,行军队伍中设置了专门机构,并细化到每一级,各司其责,有条不紊。表现为:每到一个地方,都利用土墙壁、门板、草纸刷漫画、写标语,采用这种最接地气的方式进行理想信念宣传教育。最后,从口号标语的内容来看,有关于党的宗旨、性质的,如井冈山砻市镇保存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二十八团三营九连士兵委员会刷写的“实行马克斯(思)主义!实行共产主义!”[14](P22)“实行无产阶级(领导)民权革命,消灭欺骗工农国民逆党!”[14](P25)等。有关于土地革命的,如“工厂归工人,一切土地归农民,瓜分地主田地,焚烧土豪劣绅及一切反革命的房屋”[14](P44)“彻底平均分配土地”等。有关于军队性质的,如“红军是工人农民自己的武装”[14](P90)等。通过这些标语口号,使广大农民知道党的政策主张是为了解放他们,只要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幸福美好生活不再遥远。

在中央苏区时期,利用标语口号进行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加多样,如将标语写在木板上,丢在河里让它流到远处去;或将标语刻在石碑上,使它既醒目又能长久保留。而且宣传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有针对外敌的,如“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打倒帝国主义没收洋人财产”等;有阐述红军性质的,如“白军是土豪劣绅的走狗,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卫队”等;有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本质的,如“国民党是刮民党”“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等;有倡导建立工农代苏维埃政府的,如“打倒国民党政府建立工农兵政府”等;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的,如“国民党勾结帝国主义,共产党打倒帝国主义”“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联合苏联打倒帝国主义”等。据时任第一次“围剿”的国民党师长公秉藩回忆:苏区标语很多,用白粉写得很清楚,如“穷人不打穷人”“缴枪不打人”“优待白军俘虏”“欢迎白军士兵投降”“拖枪来归者赏洋十元”“杀死白军官长来归者有重赏”。新五师第九旅旅长王懋德说:“我很害怕‘穷人不打穷人’这个口号,如果我们士兵一旦觉悟,枪向着我们,那可不得了了。”[15](P228)这些标语主题鲜明,直指人民群众的所盼所想,极易引起价值、情感上的共鸣,启发他们的思想觉悟,转化为人民群众内在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从而自觉自愿投身到革命队伍和革命斗争中去。

在长征时期, 标语口号是红军进行理想信念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其时标语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与党的方针政策密不可分。1934 年10 月9 日总政治部发布的指令中要求“散发和张贴宣传品和在墙报上多写标语口号”开展对群众理想信念的培育。申明“必须根据各兵团的战斗任务,灵活的提出政治口号与政治上的号召和竞赛”,以此鼓舞士气,加强红军的战斗力。1934 年12 月5日,《红星》第五期刊载的《实行连队写标语竞赛》,规定了标语书写的具体办法:“一、凡是能写字的战士每人练习写熟一条至十条标语;二、每人每天写一条至五条标语;三、标语可用毛笔、碳灰、粉笔、石灰块等书写(不管字的大小);四、凡是宿营地及大休息地方的墙壁都要写满标语”[16]。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中,展示了当时红军留下的标语:“分地不分早晚”“绅粮堆谷满仓,干人无米煮汤……把工农血汗吸得精光,只有拥护红军打胜仗,工农才能解放”“红军是保护干人的!”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特点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理想信念是党凝聚力量的法宝,是党的政治优势。[17]通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方式的梳理,可以初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理想信念教育与大众载体相结合

在土地革命时期,党进行理想教育的方式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载体,按照载体的特点,可以划分为三种。一是红军队伍本身的载体。红军队伍所在的红色根据地,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下,而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前瞻性,共产主义的长期性、远大性形成鲜明的反差。因而这在现实中,就需要由最初的一批知识分子带动改造劳动人民中的积极、先进分子,形成壮大革命队伍,由这支先进的革命队伍作为载体带领广大的人民群众踏上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实现中国的解放、人民的独立。二是传达理想教育信念本身的形式的载体。在广大的苏区中,利用石刻碑牌、墙体土壁、麦草秸秆堆砌,都用来进行扫盲、理论教育的中介。面对贫苦艰难的外在条件而不畏惧,因陋就简,用最原生态的形式构筑最大众化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大厦。三是马列主义理论、共产主义信仰、艰苦奋斗等优秀精神自身的载体形式。看上去这些抽象难懂,与受教育水平不高构成矛盾,但其实,党对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以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展的,将斗争性、人民性、生产生活的内在逻辑关系、科学社会主义的美好期待都深入浅出,用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究其本身,理论信仰、精神文化只是转换了一种表达形式,其本质内容依然是可以为大众接受的。通过这种载体,理想信念教育也更加水到渠成。

(二)理想信念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理想信念教育并不是机械地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是空头许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是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一方面从理论上进行批判,要求与实际相结合。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并批判了教条这种形式的危害。同样,理想信念教育也不是教条,而是依时而变。如“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中的上门板,给当地的百姓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小节中了解红军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另一方面,从人民群众的人民性和实践性上看,贯穿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既从物质上让人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也从心理上解放了他们,也让他们翻身成为自己的主人,不再受到地主豪绅的压迫。这就是将共产主义平等思想与肯定人民群众的理念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实现了与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长征时期,还表现为关心群众生活,在情感上尽可能地照顾每一位将士。这样的实际行动,人民群众也愿意去跟随,理想信念教育也是自然而然的。

(三)理想信念教育与政治目的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土地革命时期,党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将现实性与政治目的相结合。在大革命失败后,党需要进入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反围剿失败后,党被迫战略转移,这些都决定着党需要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而面对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现实,迫切需要加强对民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因而,扫盲、进行革命的路线教育、灌输渗透共产主义理想、进行马列理论教育与开展土地革命、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缺一不可。这既是现实必要的,也是服务于政治目的的,但在根本上又区别于欧美、区别于国民党,它是真正站在最广大工农立场上、立足最大的中国国情上来说的,是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标语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这些标语也太让人苦恼了吧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高高举起共产主义旗帜
——理直气壮地回击抹黑、诋毁、妖魔化共产主义的言行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