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利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教育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定国安邦的基本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要求,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规律,就“如何办教育”、“为谁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梳理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的原创性贡献,对于从教育角度深入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厘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目标,掌握和运用好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思想武器,具有重要意义和突出价值。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政治原则和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提出过“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1](P305)这其中自然就包含着党要实行对教育工作的领导。1958年8 月,在视察天津大学时,毛泽东又提出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其中第一个就是党委领导。这样看来,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题中之义,它既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办教育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国内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的斗争局面,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艰巨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特别突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针对党的建设存在虚化弱化的现象,他不但重新提出“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重要命题,而且强调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2](P20)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3](P18)他要求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P41),强调“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4](P10)。这些论述不但重新恢复了党领导教育事业这一重大命题,而且有所发展和创造,对党的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综合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党领导教育事业的这一重大命题,可见其教育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了原创性:一是突出强调了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的权威性和至上性,要求下大力气把“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政治原则落到实处,使党的领导没有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是深入到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治校理教的具体实施层面。这一举措,就其力度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就其趋势来看也必然会得到长期贯彻,因为这是党保持基业长青的关键,也是新时代教育领域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选择。二是强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着重开展思想、理论、组织、作风和纪律等全方位党的建设。众所周知,政治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开展自我革命的标志性创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原创性思想理论成果。按照这一要求出发,教育系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要求坚持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强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就要求党委承担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政治责任,提高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力。三是健全和完善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的制度体系,健全领导体制和机制,确保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的制度覆盖面和制度渗透力。四是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协调统筹与管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强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统筹和管理。五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一段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被严重边缘化,各种思潮纷纭复杂。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关键就是要从思想总根子上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为此,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心骨和主线,用马克思主义统领意识形态领域,保证党在教育思想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总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全面的、集中的、统领的、强健有力的。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已经渗透体现到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的全过程和全系统中,成为新时代教育系统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思想觉悟和理论能力的关键。
教育现代化既是中国教育长期以来的诉求,也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面向。现代化的教育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支撑,也是国家强大的保障。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奠定了发展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并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国情,提出了开展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蓝图规划,形成了新时代关于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可以看到,他的论述形成了新时代的教育观,其中集中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思想贡献和理论创造。应该说,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对于中国新时代的教育变革和教育现代化具有长远的、根本性和战略性的指导意义。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P45)这个要求,擘画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也包含了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中诸多具有原创性的贡献。
从整体蓝图设计和系统规划部署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的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启动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提出了新时代的教育主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尽管是从教育和科技上发轫的,但其重点和重心确是先从农业农村改革起步,再逐步进入到城市工业经济领域,教育领域的改革相对滞缓,其深度也难与经济改革相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并在教育方针、教育模式、教育公平、教育机构和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考试评价等方面设置了改革目标和要求,这是具有全局性和引领性的教育改革观的具体化,是新时代教育观的基本蓝图,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二是提出并确定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问题。他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千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于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5](P1-2)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是与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的。建设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没有教育之强,就没有国家之强,也就没有人民之强。因此,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并规划好建设路径,是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的基本内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中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原创性贡献。三是确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我国目前是一个教育大国,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距离建成世界一流的教育强国仍有不小的差距。为此,要把教育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殊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予以高度重视和认真部署。客观地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既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所决定的,也是由我国所处的现实国情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在我国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深度积累,并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了扎实的经济基础时,优先发展教育不但是大势所趋,而且也势在必行。四是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并不是没有边界的人类活动。不同国家通过教育捍卫国家利益、实现国家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显然是国家权力和国家利益的代言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实际上是在坚守和捍卫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和民族性,是办好社会主义教育的前提和保证。众所周知,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也是关系政治变革、具有民族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社会生产部门。从实践模式上看,中国的教育固然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但从根本上说不是为外国培养和输送人才,而是为中国培养人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为此,新时代的教育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成地道的中国的教育和为中国服务的教育,这就需要把握好教育发展的方向,切实摈弃教育领域里长期存在的崇洋媚外、盲目羡慕和追捧西方教育、完全丧失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思想倾向。
教育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创建新的教育制度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但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进行持久的努力。同样,由于涉及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变革、逐步完善。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来治国理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色,也即在前人已经搭建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进行国家的制度治理和社会的规范建设。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加强各领域、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就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6](P8)在教育领域,推进教育制度化、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治理的时代性内容,也成为新时代习近平教育观的原创性贡献。
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推进教育制度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初衷。制度建设具有统领作用,教育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将大大有助于新时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和高质量提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来看,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体现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原创性贡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教育育人体制机制,主要是推动立德树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能仅仅停留在目标上,而是需要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二是健全教育保障机制,主要目标是通过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覆盖率,保障教育的普遍化、类别化和适应度。三是完善教育统筹发展机制,重点协调各类教育在资源、机构和服务上的关系,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四是建设好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主要是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制,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协同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实效。五是健全政府鼓励社会办学制度,特别是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六是建设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主要是发挥网络教育、在线教育优势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构建面向个体、灵活开放的学习教育体系,以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总之,按照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的要求,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教育制度,促进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和质量效益,为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奠定制度基础,提供制度保障。
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效果。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力倡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不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具有标志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成为社会主义价值教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方案。2013 年,党中央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7](P6)实际上,在此前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人群中都反复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也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可以认为,启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突破意义的主题实践,也代表了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中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原创性贡献,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发展方案。
从总体上看,在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中,关于开创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显著性的重大命题。其中具有原创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和定位。党的十八大以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主要是从思想延续发展的角度,围绕着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关系作出的判断。比如,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其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全体系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和实践根基。二是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总体布局和战略安排,从指导思想、重大意义、实践模式、活动安排、组织领导等方面开创性地部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方案和实施计划,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落地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政策规划。三是开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着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家治理和国民教育之中,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指导作用和价值引领作用。四是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着重从社会理想信念和中国精神教育、历史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法律教育等方面完善价值观落地的制度规范和实践体系,为价值观融入生活提供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在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行业单位在内的社会系统中开展的普遍性的教育,对于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民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是前所未有的文化建设工程,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中的特色和亮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下,新时代中国的教育必然会更好地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也一定会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内核,也是中华民族认同性和凝聚力的思想之源。在近代以来的时代变幻和价值更新中,中华传统文化一度陷入良莠难分、弃如敝履的窘困境地,社会大众也往往从自我的立场和看法出发,对传统文化随意指点和评判。实际上,一个强大的国家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支撑,一种强大的文明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一个伟大的民族难以割舍自身的优秀文化之根。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点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强基铸魂、固本培元的作用,积极倡导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他鲜明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8](P164)他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P313)“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3](P349)可以说,无论是从思想深度、政治高度还是视野广度、实践力度上,习近平总书记都比前辈领导人更强调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更为努力地倡导从历史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助力文化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和“魂”,是中国人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完全割舍和抛弃的精神命脉。可以认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倡导,是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中具有原创性的贡献。
具体来说,对于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了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思想理念,开拓性地提出并推动了以下工作,为中华文化复兴和增强文化自信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一是高度评价和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传承和弘扬文化精华。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9]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后,当不少国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异域文化,都在追慕西方文化而迷失自我、失魂落魄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这必将为新时代中国人实现文化扎根和文化自信奠定思想基础。二是明确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优秀文化教育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10],“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1]文化的表层是知识,但其内核却是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不同文化之间,最不相容也最难统一的也是其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从观念和价值层面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无疑是把握住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三是倡导用多个载体、多种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传承文化精神,提升文化素养,涵育文化自信。需要指出的是,文以载道,道不远人。习近平总书记对继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倡导是从更加宏观和深刻的育人教育的高度提出的,并不是从微观的课程教育和具体的课堂教学角度展开的。这恰恰是从“大教育”的角度,切中文化传承和文化培育之肯綮。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传统文化的审视,始终采取科学辩证的态度,号召既吸收和继承优秀文化的长处,也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这无疑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科学态度,也是新时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应当采取的态度。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而思政课则是重点和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力度狠抓思政课建设和思政育人工作,连续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立足立德树人,建强师资队伍,优化师德师风、改善课程教学,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可以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是从意识形态建设与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思想观点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3 月18 日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所说的:“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我就思政课建设多次讲过意见。我对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强调得最多,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5](P3-4)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出发,按照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实践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强调思政课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中具有重大突破性和显著标志性的原创性贡献。
概括而言,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中所反映出的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的原创性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高度重视办好思政课的特殊意义,特别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以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思考教育的历史责任、考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无疑蕴含了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二是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的鲜明论断。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指导下,思政课建设要围绕立德树人,抓好师德师风,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根据国内外形势与党和国家工作任务的变化更新教学内容,把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机统一、紧密结合起来。藉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等重要场合先后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师德标准,对“关键在教师”作了鲜明的引导。三是提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指导原则,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倡导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原则。四是明确了办好思政课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部署了建设好思政课的任务和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制度化发展和系统化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政策指南。在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中,加强思政课建设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观,也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
总的来说,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在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重要教育主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进入到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宏大社会系统建设中提出并形成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战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精髓。其中具有原创性的贡献,不仅代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问题的深邃思考和战略擘画,也预示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进程中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之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按照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所提供的理论指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一定能够取得长足进展,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也一定会在结合本国国情和实际的基础上,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目标也必将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