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净
(龙岩学院学生工作部,福建龙岩 364012)
高校毕业生逐年攀升,让“最难毕业季”成为网络热词,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绝大多数“95 后”“00 后”大学生成长于相对富裕的经济环境中,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以个人价值追求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同时追求“舒适”与“稳定”。随着“95后”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和职场,不断增长的“慢就业”群体正在成为新生代大学生的“另类”选择。调查发现,求学深造、职业规划、自我效能、就业质量、朋辈影响、网络媒介、家庭支持等因素是“慢就业”群体产生的原因。一面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一面是“慢就业”群体的不急于找工作。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持续升温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而且变相的“啃老”也减缓了大学毕业生成长成熟和服务社会的进程。此外,日渐壮大的“慢就业”群体就业问题正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因而研究和解决好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慢就业”群体的就业问题显得必要且紧迫。
2020年6月,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后疫情时代”,开始由疫情爆发的高峰期转入全方位防控背景下的控制期。在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持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加剧了就业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让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和充满变数。
所谓“慢就业”就是当下衍生的一种大学生新型择业观现象,主要指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打算立即就业或深造,而是选择暂不就业或临时游学、兼职、创业考察等方式慢慢探索职业生涯的现象[1]。“慢就业”外在表现为放缓求职步伐、推迟就业时间,也称之为“慢就业族”或“待定族”[2],类似于国外的“间隔年”现象。根据择业动机和行为能力的不同,可将“慢就业”群体细分为“主动慢就业”和“被动慢就业”两类[3]。“主动慢就业”群体是指那些职业目标明确且坚定,追求“人岗匹配”信心充足的学生;而“被动慢就业”群体则是指那些自我认知模糊、职业韧性较差的学生。“慢就业”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新时代大学生对更高质量就业的期待,本质上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表现[4]。我国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早在2014年就已开始显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大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的理性认知以及高校就业服务水平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等因素加速了“慢就业”现象的产生和不断蔓延。
1.“慢就业”现象呈逆向增长态势
后疫情时代,与严峻的就业形势不相匹配的是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供求“错配”结构性矛盾呈加剧趋势,大学生群体“慢就业”“怠就业”“懒就业”“暂不就业”现象逆势增长。“慢就业”现象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择业期拉长,选择深造人数激增。这与我们同时处在一个易变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的乌卡时代(VUCA)①不无关系。在复杂多变的当下以及面对未来的诸多未知、模糊与不确定性,大学生群体“慢就业”自然成了他们趋利避害、适应环境的折中选择。
2.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就业人数激增加剧就业挑战
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50%,标志着高等教育已步入普及化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二孩、三孩政策的放开,可以预见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持续逐年增长。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必然会带来就业机会的竞争,从而加剧就业挑战。
3.毕业去向市场化增加市场依赖
就业是“六稳”“六保”之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2020年国家更是将“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就是强调要多采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也意味着大学生的毕业去向更加依赖人力资源市场。这就要求必须通过市场化手段提升劳动者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解决“就业难”与“招工难”结构性矛盾,有效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
4.学生需求个性化亟待精准指导
后疫情时代,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大学生的个性更加张扬,价值观更趋多元,需求更加个性化。这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意味着毕业去向的选择更加多元。在多元化的毕业去向选择背后,则需要更加多元、个性化的精准就业指导与服务。如,可以通过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一对一”的求职技巧指导、“点对点”的求职信息推送等,发挥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入、全方位帮扶的精准化就业指导与服务,满足毕业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5.求职招聘信息化亟需智能服务
网络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时代以数据量大(Volume)、类型繁多(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速度快、时效高(Velocity)为基本特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招聘会受限,线上招聘会高速发展。通过网络信息化手段,能够实现招聘信息的海量投放,各类招聘信息被高度共享,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同毕业生的求职意愿将能够实现智能化匹配。通过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化手段,为不同毕业生提供求职信息的智能、精准匹配和推送,将是未来网络招聘的重要技术手段。
后疫情时代大学毕业生普遍就业信心低迷,就业弹性放大,就业认知呈现出自我效能感偏低与物质主义取向的显著特征。可以看出,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慢就业”带来的挑战更加严峻、复杂。严峻性体现在大学生就业群体总量大,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市场化、社会化趋势更加明显,更加依赖市场,加大整体就业难度;复杂性体现在受疫情和经济下行等综合因素影响引发的毕业生个性化需求增长等导致大学生群体就业形势更为复杂。
后疫情时代,科技发展呈现出虚拟化趋势,远程协作成为超级驱动器,数字化原生品牌快速崛起,沉浸式体验技术逐渐成熟,数字政务、远程办公观念正走进大众视野。当前,随着新业态新岗位的不断出现,灵活就业正成为职场新起点。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随之变化。传统的“找家公司,上下班打卡”就业模式已经悄然发生变革,如今的大学毕业生还期待所从事的工作在有前途的同时,还需有趣、新潮、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就业从根本上考验的是高校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市场化、社会化,大学进化的速度已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解决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慢就业”问题,高校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改革,重新构建教学体系,推动知识体系创新。同时要有前瞻思维和创新改革,培养能够引领国家未来需求和新经济发展的人才。后疫情时代,大学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凸显,用人单位与求职者间结构性矛盾被加剧。面对后疫情时代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的经济下行、就业难,高校应当把握时机推进课程改革,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更多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为了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高校必须拥抱最新的知识、技术、工艺,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足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后疫情时代“慢就业”现象的逆势增长,从侧面反映出现在的毕业生就业呈现个性化趋势。升学、企业就业、创业、新兴业态就业、自主择业等个性化就业去向让学生的选择更加多元。这就要求我们要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指导与服务。从就业工作层面看,个性化、精准化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积极“慢就业”如二战考研、考公等群体加快落实科研助理等政策性岗位;二是针对新兴业态就业群体大力扩展新兴市场岗位资源;三是加强对未就业群体的“一对一”就业指导与帮扶;四是加大对就业困难、经济困难等特殊群体的针对性帮扶力度;五是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点对点”不断线跟踪服务;六是对毕业生的个性化诉求,建立全员参与帮扶的工作机制。
后疫情时代,线下招聘受到一定冲击,毕业生的求职行为受到一定限制。一方面,获取求职信息途径较单一,信息甄选难度加大。疫情时期,毕业生较少通过企业宣讲、实地考察或和用人单位面对面沟通等途径去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需求信息。当前,毕业生主要通过网络获取求职信息,但网络信息庞杂且真假难辨,这无疑增加了求职的难度。另一方面,毕业生对线上招聘较陌生,求职信息处理能力较弱且缺乏线上应试技巧。此外,线上招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线招聘针对的是所有的求职者,毕业生的求职优势可能不复存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更多。种种限制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的求职难度,影响求职的效果。
受全球疫情蔓延影响,中国大学毕业生出国、出境留学、就业的人数急剧下降,几乎陷入停滞状态,这对应届毕业生升学和就业形成了巨大冲击。据统计,2013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首破40万大关,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目前来看,我国留学生热衷的留学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发达国家目前仍处于疫情期间,是疫情高风险地区。面对国境外严峻的疫情形势和大幅缩减的留学、工作机会,那些准备出国出境留学或就业的毕业生群体或就成为了“慢就业”群体。与此同时,因为我国在疫情防控中的有效措施和杰出表现,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就业市场的压力。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慢就业”群体就业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前的瓶颈性难题。积极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影响和挑战,破解“慢就业”毕业生就业困境,需要着力推进精准化供需对接平台建设,提高就业服务精准度[5]。针对那些积极、有目标、有规划、基于职业发展考虑的积极“慢就业”群体,要提供更加宽容的环境为主;对于消极“慢就业”群体则要以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提升自信心支持为主,通过全面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需求和求职难点,做好精准、定期跟踪帮扶。
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秋招步伐提前,上一届毕业生刚毕业下一届招聘工作即已启动。不少用人单位表示,现在的应届毕业生敬业心和责任感普遍缺乏,且存在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宁愿待业也绝不将就的狭隘认识。这说明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偏差。因而提早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大一新生开始就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在大二阶段,就要引导有意向考研、考公、自主创业的学生做好复习准备,早动手与理性规划考研、考公与创业之路。在大三暑假开始之前,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醒和督促准毕业生准备好求职简历,并有计划地通过简历诊断、模拟面试大赛等活动进行求职辅导。大四阶段,根据对“慢就业”群体的精准调研,选择不同方向的择业群体朋辈圈,为每个“慢就业”群体精准匹配一名在该方向成功就业的学长。同时,构建行业职业胜任能力模型,组织“慢就业”群体开展各类职业训练,在朋辈和老师的帮扶下,打破“慢就业”学生的消极就业观和就业主动性不强的壁垒。
从学校层面看,就业指导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加剧“慢就业”现象的蔓延。受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用工需求压力增大,招工难现象更加凸显,这无形中让企业招聘活动提前。为了更好应对企业招聘活动的提前,要求学校就业工作部门提前做好针对毕业生求职方面的指导与服务。“慢就业”群体的不断增长,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他们在职业定向、职业规划、计划执行、求职信息搜集等方面都显著落后于“常规就业”群体,通过这些迹象可以将他们尽早甄别出来。通过提前的求职指导与服务,尽早发现和筛查出“慢就业”群体,针对性开展帮扶指导。如可以在大三下学期期末或大四上学期初开展简历嘉年华、职业形象嘉年华、求职面试大赛等系列职业辅导活动,邀请优秀毕业校友、业界资深HR进校园等,为同学营造良好求职就业氛围和求职经验技巧分享,提升毕业生求职就业意识。提早摸清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求职意愿,建立“一人一档”工作台账,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指导。
积极“慢就业”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二战考研或二战考公。二战考公的学生目的相对明确,就是为了进“体制内”。针对这部分学生,要引导他们选择“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社区计划等政策性岗位,到体制内基层就业。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大学毕业生向体制内回归的趋势愈加明显。来自共青团中央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创业观”调研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首选体制内工作单位。因而针对有志向进体制内就业的“慢就业”学生,要引导和鼓励他们到基层、西部、祖国最需要的体制内实现青春梦想。
人社部数据显示,中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已达2亿左右规模。灵活就业已经成为解决和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新业态就业是社会发展的“应时之需”,在就业市场充分发挥了“蓄水池”“减震器”“缓冲器”作用。“慢就业”群体之所以选择暂不就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传统的毕业去向不是他们想要的。针对这一部分学生,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另一方面要给他们提供更多去向选择,介绍和推送更多新业态就业形式。这类岗位如学习服务师、直播销售员、防疫员、网格员、博主、自由写手、公众号运营、个人工作室等等新职业、新工种。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多样化的创业模式,创造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提供了更多自由职业和灵活就业机会。此外,线上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数字化办公、“无人经济”、共享经济等领域也需要大学毕业生积极关注。
“慢就业”群体中大部分是求职目标比较明确的,他们对于就业信息的精准度要求也更高。为进一步实现岗位信息的精准匹配和个性化推送,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对用人单位发布的招聘岗位进行精准分类,实现岗位对毕业生的精准推送。做好精准就业的核心,一是信息精准;二是能力精准[6]。通过智慧化、数字化的双选会,对每个环节、每个流程纳入到整个数字化就业生态,提升毕业生对就业活动的参与度。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线上宣讲、招聘的经验做法,积极拓展和开发网上就业应用平台,应用 5G、云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就业服务工作智能化、精准化。在此,毕业班辅导员老师要充分利用好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和“24365智慧就业”平台,充分发挥平台在资源整合、在线数据资源和大数据智能算法的优势,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的信息互动,实现毕业生和岗位需求的个性化精准匹配,打通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做好“慢就业”群体的就业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转变就业观念。为此要加强就业形势分析,引导“慢就业”毕业生和学生家长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意识,尽快走向适合自己的岗位。用人单位处于就业市场的第一线,最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和市场发展新动态。因而可以定期邀请企业进校开展不同行业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帮助“慢就业”学生了解最新行业动态和就业情况。通过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引导毕业生及时调整预期,转变就业观念,及早就业。此外,还可以通过搭建创业平台缓冲带,让“慢就业”学生充分“试错”,激发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有效缓解励志创业学生的“慢就业”心态,实现早日创业。
后疫情时代,“慢就业”现象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对整个国家、社会和高校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如何破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对全体就业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就业工作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就业工作需求,这就要求高校要及时更新就业工作理念。树立全面的以人为本就业服务理念,在就业工作中提升服务意识和能力,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择业需求,积极主动地开拓优质新业态就业市场,提升毕业生需求与岗位的匹配度。转变就业服务方式,充分运用智慧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就业服务的精准度。此外,广大就业工作者还要从传统的群体服务、大众服务工作思路中转向个体服务、个性服务,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代化。
注释:
① 乌卡时代是一个具有现代概念的词,最早由罗伯特·麦克唐纳提出,VUCA是Volatile, uncertain,complex, ambiquous的简称,指人们生活在一个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