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殿 平
(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0)
在近些年的课改过程中,“核心素养”培养成为热议的焦点,而二十一世纪主要包含的学生核心素养有三类:数字化素养,信息及通信技术、媒体素养;学习及创新素养,沟通及协作、创作及革新、批评性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职业及生活技能,社交及跨文化交流、灵活性及适应能力,以及责任感、领导力、高效生产力、主动性及自我导向[1]。据此,不同学科的专家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均提出适应本学科发展、符合其特征,以及按照其特点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文化品格、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等几方面均包含于高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作为一线教师,需从课堂教学设计及其外延出发,积极调整思维,促进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在汉语词典中,“素养”被释义为经实践及训练所获得的能力或技巧,或者是“修习涵养”。而通过人们长时间的训练及知识积累,“素养”可帮助其获得某种能力,且进一步转化为一种价值观、气质、性格以及内在的精神力量。早在2006年经合组织就提出 “核心素养” 概念,且含义较为宽泛,指的是个人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实际上,核心素养的问题成为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6年征求意见稿)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的适应个人最终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四大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组成。”[2]它要求在课程教育中积极融合知识技能及学习,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概括、对比、评价、感知、预测、获取、创新、分析等思维活动,在解决及分析问题中形成为文化理解,发展思维品质,构建结构化知识,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及人生观,并致力于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及形成[3]。
英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引及教学的研究者,在大学阶段应该从语言学习重点、学习者及语言学习关系、语言观念等方面帮助学生能动、自主、明确化、创造性地融入英语学习实践中。
1.语言是学习重点
学会外语,并不是将其视作一门知识,而是视作一种技能来掌握。国外很多教育专家在多年实践中,一再强调学习语言知识与学习语言的区别。英语是一门外语,兼具语言及文化知识,其目的性及工具性是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所包含的特性。简而言之,我们在基于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中,通过研究语言了解英语语言国家文化,并凭借像宗教、节日文化等揣摩语言。
2.学习者及语言学习
英语学习的意识与实践活动密切关联。学习者需明白并不是靠教师教给学生真正的能力及知识、树立起怎样学习的观点,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己具备特定的基本学术能力、自尊、生活技能培训、体能及艺术能力[4]。同时,需注重学习能力的完善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怎样思考、怎样学习,是学校教学最重要的方面。
3.教师的语言观
语言观是对语言的作用及性质的看法。而教授语言是语言教师的主要任务。教材、教法、教学策略在教师教授语言过程中均依据一定道理选择,同时可以将教师的语言观很好地反映出来,并体现出教师对语言发展、本质及作用等的认识,所以明确语言教学职业手段及原则极为关键。通常情况下,不同语言观会制约语言教学决策与实施,同时会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产生影响。因为不同的理论均是从某一侧面或角度研究语言,从而获得某种语言观的形成、发展,教师需灵活化、选择性地处理,综合应用各观点中合理的成分,创造性地开展教学[5]。
基于全球化不断推进背景下,未来社会的人才需具备全球意识、国际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密切关联外语的能力,所以实现对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意义重大。针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课堂教学设计、内涵、构成要素、培养途径或策略等方面,国内众多一线英语学者及教师均做出了一些研究,然而当前仍然没有充分化的对国内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英语具备一个学科的育人价值,同时具有语言价值,可促进学生在思想品德、社会责任、心智能力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无疑为学科核心素养基础[6]。除此之外,需从英语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特点设置课程的目的及目标,即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
1.教学策略及目标设计缺乏有效性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较多教师要么对核心目标的实现路径、评估策略、分层设置等缺乏应有的考量,要么忽视对学生主体情感价值目标及学习品质的有效化渗透,导致英语课堂难以真正进入到高效的模式中。所以,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及立德树人展开课堂教学模式极为关键。
2.传统教学理念依旧占主导地位
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依旧有很多学校沿袭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学表层、程式、模式化上有集中表现。现代课堂要充分调动起教师积极性,并强调教学活动双边互动,但当前课堂仍以教师“一言堂”单边为主,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应有的合作及自主探究空间。
3.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能力薄弱
少数民族大学生掌握语言能力的水平关系到地区发展与繁荣,大学生英语能力不足也造成就业率低等问题。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师资水平的低下、师资短缺以及落后的办学条件等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普遍起点低,基础不扎实,对英语投入的时间短。对较多学生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低下,能熟练使用英语的仅占少数。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资源的短缺造成他们的英语水平不高,成为就业时的一大硬伤。
4.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及所学外语文化的冲突
对于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谈及英语时总是不免会头疼,出现多语语言学习疲劳的现象。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教学语言为其民族语言,在学习母语的同时还要兼顾汉语及外语,三语学习的负担很重。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以及语言的特殊化,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及所学外语文化的冲突,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认同其他文化及所学英语文化的困扰增加,热情减弱。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在长时间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之后,继续学习汉语及英语,语言体系及文化差异显著,需掌握的知识点繁杂,难以真正形成跨文化意识,三语语言学习无疑面临诸多挑战。在这一阶段,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或者是直接放弃,最终造成成绩的落后和不同文化的冲击与不适。
思维是人们应用概念,实施推理、论证,构成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思维的定义及语言的观点而言,英语学习活动中除了一般的行为模仿,均包含着高级的认知创造,极其复杂。所以,充分依赖思维获得语言积累和成长的发展极为重要。
任何知识的学习均是认知过程。面对教材内容,少数民族大学生更热衷于学习词汇和语法。而语言教师的关键任务之一,是以基本的技能技巧为内容,以教材包含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信息转换及传递过程。例如分析长难句结构时,需明确词语的加工、调整,不同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到具体的选择,以及语序的表达手段和安排使用情况。针对长难句,不应仅仅是对表象语言知识的简单讲解,教师需向学生显示进行分析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在整个句子形成过程中,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建立起自己的英语思维模式,了解英美人士思维方式极为重要。
例如在某一实例教学中,教师采用说明性理解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一般概念,便于证实事实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教给学生们规则,不同于记忆水平教学方式等[7]。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起下述作用:其一,从不同侧面及角度引导学生结合概念展开判断、抽象、综合、分析、概括、推理继而形成理性认识。更关键的是通过独立研究、面对及解决问题之后,学生可建立及扩展思维概念体系,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中。其二,少数民族学生基于所掌握的语言规则,把知识问题化,提出研究问题,取得感性的认知材料。
除此之外,思维及语言互为制约及影响,而语言是思想的现实表达。学习一种语言会影响到学习者的语言结构及说话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促进二者的相互发展与提升。
人的思维个性特征,能够反映人们在思维、创新及逻辑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及水平。因学生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家庭背景及学习经历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在思维品质方面很多学生间存在差别[8]。除此之外,学生的思维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所以作为教师需选择不同方式、多种途径点拨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辨别各种现象,评判各类观点,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及发展。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需保证学生应用好已有语言材料,并在课内创设出更多的情境。基于此,在课堂上需致力于提供图片、实物、视频、歌曲等资料,努力创造各种情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其在各种情景中大胆发言、积极思考[9]。只有当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兴趣浓厚、发言踊跃,才能够真正提升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
在整个社会情境中,语言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10]。
大学英语是语言类学科,一定的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极为重要,所以需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良好的语言氛围,以便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语感及语言意识。通过学习,还可赏析并识别具体的表达手段,理解书面、口语表达及传递的意义;通过学习,需在语境中应用所学知识,积极实现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最终实现有效的人际交流[11]。
例如,教师选择学生较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电影《爱丽丝漫游仙境》进行英语教学,通过课堂内设计及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其一,看著作。先推荐学生阅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阅读版本,并按照自己英语水平的高低选择英文版。通过阅读,为学生接下来的上课效率提供基础,便于了解著作的大致内容,提升语感和阅读能力,为后续写作埋下伏笔。其二,听英文。在对小说原著的阅读之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英文版本电影。因之前学生已经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强调发挥出学生的听觉功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可选择多器官刺激、训练学生听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三,学课文。学生基于之前对电影、原著的观看及了解之后,已经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再对有关知识的学习会更加简单、容易,便于学生宏观把握结构、细致了解细节。其四,扮角色、说感想。在学习结束本课内容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对角色的喜欢程度,扮演本课内容中的角色。也可按照课文内容选取影片或著作的片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角色中,使其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达到巩固及理解知识的目的,再次强化学生对不同角色的理解,实现巧妙应用知识的目的。其五,写作文。在整个英语教学环节中,写作这一环节极为关键,也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师需基于学生日常积累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及指导,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在日常教学中,每半个月学生需完成一篇不同主题作文,并且上交。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写文章,并让学生互评;选取优秀的语句及不足之处,共同探究,总结经验,实现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明确提出: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试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针对高校英语教学来说,这样的观念及模式已深入课程,为学生英语学习指明方向,并带来全新视野[12]。基于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积极转变观念及思维,注重突出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树立起明确的目标,通过多渠道获取各种资料,内化教师的外驱力为自觉行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终选择合适的方式及策略,用于规划学生的学习行为[13]。在具体的英语学习中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为促进剂,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愉悦体验和强烈的投入意愿。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生源质量较汉族学生相对薄弱,在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中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分层次教学与评价十分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将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相结合,反映了因材施教、人性化教学的理念,会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增强学生的自信。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要关注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课上可以通过增加一些特色板块,如角色扮演板块、作品评论板块和小组呈现板块,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足够的机会和平台,结合网络自主学习板块和交互式在线学习等,来改变原有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听说与读写看活动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14]。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文化品格还包括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5]。在当前的英语教材中,很多内容属于文化部分,但是因为我国和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历史,造成二者之间差距显著。而想要真正学习语言,需懂得文化的模式及准则。因此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他国的文化氛围,通过选择阅读文学作品以及文化对比等形式,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及他国民族文化的异同。
以学习Halloween—外国的万圣节为例,首先在授课前先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让他们通过搜集资料等形式,简单明确万圣节的基本内容及习惯;之后通过在课堂上播放《万圣节的由来和传说》这一视频给学生观看,选择 “This Is Halloween,Trick or Treat”的歌曲,让学生产生兴趣;最后,指出西方的万圣节是每年的10月31号,被称为“鬼节”。基于此引导下,教师提出“我国的“鬼节”是什么时候”或者是“谁懂得有关传说或产生缘由”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纷纷展开思考,集中注意力。然后,教师一鼓作气把万圣节这一节日引申到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最终使学生了解到不同习俗文化的差异,一定的学科知识,甚至两国不同的国情。通过对这一课堂知识的外延,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及知识素养。总而言之,通过多种教学形式的选取,教师让学生理解到文化的内涵,并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在对比不同文化异同时,还需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及价值观念,学会甄别及借鉴,继承及创新,积极对待外来文化。正如Malinee Prapinwong所言,教育手段的进步使教育工作者可以整合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持续、有效、适宜的手段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16]。
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包含对教学过程的编排,使学生通过学习过程能够应用有关词汇回答问题,通读英语文章,牢记目标词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讨论及合作的形式,加强英语技能的训练,实现英语逻辑思维及语言能力的提升,便于阅读后回忆及提取有关词汇,同时在熟悉阅读理解基础上巧妙应用词汇,实现语言的输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引领学生对文章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思及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并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及学习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设计需面向所有学生,特别是培养他们接受、获取及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表达和思维的能力。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他们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所以教师需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英语成绩及水平的提升。例如,将班级学生分组,每组4人,通过团队协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以下为具体方案:在一个班级中,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由于一些学生存在偏科现象,高考中可能因为除英语外其他专业的优异入学,但是每小组中均会有一到两个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他们的职责就是带领和帮助其他同学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收交检查作业等。在英语课堂上,向基础较差的学生展示教材相关内容是教师的必备选择;同时,教师也应该点评、补充引申内容,使基础较好学生的能力得以拓展。另外,在课前教师要认真编制恰当的导入内容,并实施翻转课堂等新课改探索,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提升,普遍上学习态度均有极大转变,课外也会主动查阅有关资料[17]。
积极开发大学生潜能,以及开展有关英语的小课题研究极为关键。可指导少数民族学生展开英汉、英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以及实现对英语语言文化本身的深入研究,如英汉对比、英语与少数民族某方面习语对比,西方社交礼节研究等。除此之外,可积极结合大学校园生活及社会活动,把学生视野引向校园及社会,用英语设计交流访谈、问卷调查,并撰写英文的总结报告,布置有关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小调查,例如采访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留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对城市环境保护的调查,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保证学生有效应用课堂所学英语知识,提升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及写作能力,拓展及深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现实与书本知识上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需具备人文及工具性的双重性质,少数民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围绕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文化意识进行,致力于全面发展大学生潜能,增强语言实力,最终提升人文素养,为迎接全球化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