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晓 敏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长沙 410205)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时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继学校思想政治教师座谈会后,再次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重要期望,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与历史文化渗透融入指明了方向。湖湘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在近代革命战争和现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无数湖湘仁人志士,以实际行动为湖湘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升华、创新,赋予了湖湘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系统梳理新时代湖湘文化的内涵,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落实习主席关于办好思政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湘文化经过几千年的赓续发展,逐步形成了兼容并蓄、博彩众长,多元一体、独具特色,格物致知、实事求是,经世致用、身体力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独特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湖湘儿女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自主创新、勇于改革,以实际行动不断丰富和拓展了湖湘文化,通过一个个影响深远的历史壮举,为湖湘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发生在湖南汝城的“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他指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2]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同志视察湖南时,专程再次来到汝城县沙洲村,带领大家重温“半条被子”的温暖,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今天,我们更要坚定道路自信,兑现党的誓言和诺言,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3]。正如习近平强调的: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4]。“半条被子”里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将鱼水情深的党群关系与朴素的心忧天下的湖湘文化深度结合,以一个普通的湖南山区的革命群众与共产党人近半个世纪的坚守与等待为载体,使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湖南这块文化热土再次升华,使党与人民群众的心贴得更近。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工作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位于湖南湘西花垣县的十八洞村,在我党脱贫攻坚的历史壮举中,有着极为特殊的重要意义。正是在十八洞村,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为“六个精准”基本要求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全国的贫脱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5]十八洞村,是我党扶贫壮举的一块重要实验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十八洞村党员群众,以自己的实践行动,落实党的扶贫要求,也用实际行动,验证了党的扶贫理论的伟大性和正确性。精准扶贫方略从湖南提出,在湖南落地,从湖南腾飞,这并不是历史的巧合,其中所蕴含着共产党念兹在兹的不变初心,在原本贫瘠的十八洞村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从而使这份只有共产党人特有的初心使命,更加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精神内涵之中,成为新时期湖湘文化内在激荡的正能量。
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南调研时,为湖南的发展提出期望:“希望湖南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6]在习近平同志的殷切期望下,湖南提出“湖南制造2025”发展战略,正式开启由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转型升级的征程。在该战略的推动下,湖南省内的制造企业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下大力气全面振兴实体经济,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一大批制造业实现智能化,国产大飞机、磁悬浮列车、深海钻机、隧道盾构机、无人驾驶汽车,大量令世界瞩目的大国重器,都吸收了“湖南智造”的能量。与此同时,湖南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换代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并且取得了同样喜人的成绩,加加酱油发酝工厂、梦洁家纺、同丰粮油等,都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智能化转型。从近几年来湖南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的新蜕变可以发现,湖湘文化的内涵已经深深嵌入湖南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在党的创新理论和湖湘文化的双重激励下,湖南党政军民敢打敢拼,敢于追逐潮流,敢于探索新的道路,更敢于啃下改革发展道路中的任何硬骨头。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自古至今,一直都是文化大省和强省,以岳麓书院为出发点,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名流。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重要的思想文化理论创新,出现了以周敦颐、王夫之、魏源、毛泽东等湖南人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先驱,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湖南的文化建设涌现出诸多新的亮点,湖南本土创造出许多影响广泛、闻名全国的文化“湘”牌,包括“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娱乐湘军”“旅游湘军”等极具湖南文化特色的品牌或产品,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成为调整湖南经济结构的重要支点,也为推进湖南的精神文明建设,提炼湖湘文化建设成果提供了充足动力。这些产业的鲜明特点就是求变求新,在传统文化产业受网络市场冲击的大背景下,主动转型升级,不断适应市场和受众的需要,在改革和创新中,准确地把握住了发展提升机遇,成为与时俱进的湖湘文化名片。
湖湘文化,特别是新时代湖湘文化的新内涵,是高校思政课教学重要的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当前,湖湘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研究,鲜有学校或区域规模化的研究成果付诸实践,结合实际分析,还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是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的重要措施。随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胜利召开,以及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要求的提出,教育界对思政课进行改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教育一线的呼声也越来越具体,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大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没有真正认清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将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必须从顶层设计开始,通过系统、科学的梳理、分析,自上而下总结出适合进入课堂的湖湘文化精髓,并通过行政政策支持和舆论宣传,引导省域内所有高校和教育职能部门,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进一步确定融入工作的目标和定位,切实把加强融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服务保障摆上重要议程,细化融入的内容、途径、方式、标准,明确各级职责,推动融入工作创新发展。在融入工作全面铺开之前,可以有计划、分步骤地挑选不同类型的院校和专业进行试点,形成初步的经验和规范的流程后,再有计划地全面铺开。
思政课的参与热情主观上来源于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客观上来源于课程的吸引力。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不良价值观念影响,少数学生参与思政课的内在动力有所减弱,少数教师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也有所降低,从而导致思政课的创新动力不足,自发、创新地将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举措并不多。这个问题不解决,思政课就必然无法达到“四性”要求,湖湘文化的融入探索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引导师生摆正“职场”与“课堂”的关系,自觉克服思政课无用、不重要的思想,让教师认清抓好思政课教学是教师的使命所系、职责所需,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是获得正确思想、走上正确道路的关键课程。要坚持把激励措施向教学实践倾斜,把教学实绩与教师实际利益挂钩,与教师考核、晋升评价体系结合起来,纠正重科研轻实践的现象,真正使教学成效成为奖优罚劣的硬标准硬尺度,使那些一心一意想思政谋创新的教师受到褒奖和重用,从政策制度上树立起大抓思政课程建设的鲜明导向,不断激发师生的参与动力和创新激情。
实践证明,贴近实际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之所在,对于湖南省域内的学生来说,湖湘文化就是身边最大的实际,是渗入生活中的理论,是活在言行中的文化,更是出现在眼前的素养,将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正是促进思政课程贴近实际的创新之举,务实之要。做好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程,要坚守正确的指导思想,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和职能使命观念,从根本上克服起点低、方向偏、工作虚的问题。要贴近人才培养任务,以育才树人为牵引,紧跟学生的学习进程释疑解惑、凝心聚神、激励士气。要把融入工作渗透到思政课程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尤其要关注课程建设链路上的断线和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脱节,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引领,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实在管用的指引。还要贴近社会形势,绝不能割裂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更不能将学生置于温室之中、真空之下,要客观面对现实社会的思想冲击,绝不否认,更不畏惧敌对势力的思想侵蚀,利用新时代湖湘文化内涵中的理论、方法、事例进行引导和反驳,在广大学生心中树立起敢于挑战、勇于胜利的信心和勇气。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特别是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这一创新实践质效的关键。要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拓宽育才途径,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学任务和湖湘文化融入实践目标,睢准教学过程中的瓶颈、弱项,科学制定相关教学人才的培养计划和措施办法,高标准地抓好落实,培养一大批胜任融入工作的新型教学人才。要把现有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锻炼与升级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采取岗位锻炼、办班培训、重大教改项目摔打磨练等办法,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融入工作的能力。要科学管理和使用现有教学人才,积极为人才提供岗位和舞台,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做好人才保留工作,确立留住人才才能建好课程的观念,想方设法帮助一线教师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困难,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确保各方面人才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防止人才流失。要完善用人机制,牢固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系统配套、适合各类人才成长的机制体系,健全完善考评机制,推进思政教师骨干选用配备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多层面、广范围激发优秀教学人才脱颖而出。
当前,地域文化(湖湘文化)进入思政课堂,有些院校先试先行,也想了很多措施,但困难和阻力还比较多,还没有凝聚起一定较大范围内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建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方案》等重要法规政策中将先进的地域文化传承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明确和规范,或者专门出台相关措施规定,由国家层面授权省级教育部门各自制定对应政策办法,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要从宏观上搞好融入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的调配使用,比如,可以考虑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群工作干部和典型文化宣传场馆、教育场馆相关工作人员为主体,成规模培养湖湘文化宣讲团、湖湘文化传播基地,在一定范围(比如以地级市为规模)建立湖湘文化传播学院,通过“种子式”播撒辐射带动湖湘文化融入传承;还可考虑聘请湖湘文化研究、宣传领域的专家和湖湘文化“代言人”为学生进行宣传教育;集中力量编印与思政课四门课程相对应的湖湘文化系列丛书,制作湖湘文化影视、音画资料片等,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为学生自学提供素材,寓情于景、潜移默化,切实形成学习传承湖湘文化、当湖湘文化传人的强大声势和良好环境。
湖湘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必须要把零散的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才能确保融入工作的常态长效,也才能长久地保持文化内涵的影响力和融入工作本身的生机活力。要加强统筹谋划,建议先采取课题立项的形式,组织精兵强将展开研究论证,科学界定阐述融入课程的湖湘文化的概念、核心要义等内容,统一认识基点、逻辑起点,减少各院校、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又避免工作的重复性,提高融合的准确性,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要纳入整体规划,将融入工作与思政课程改革各环节一并安排,防止政出多门,保证目标计划的一致性、时间内容的合理性、资源统筹的科学性,避免一线教学单位和教师的盲目和忙乱,减少融入工作的额外负但。要构建体系机制,健全完善集人才接续培养、经费调配使用、场地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储备、检查考评督导、学校与社会共建协作于一体的融入机制体系,在学习教育、场地建设、经费使用、队伍建设、考评选拔、质效督导等经常性和基础性工作中突出“融”的比重,通过制度促进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程。
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程,还应该准确把握当代学生的心理脉搏,找准学生求新求变的兴趣点与湖湘文化的注入点,与时俱进、多措并举,将二者更好地契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层面,可以更加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与地方文化部门、场馆在湖湘文化资源整合运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合作创新等方面的沟通协作,切实把课程改革和文化提炼的成果运用到思政课程建设上来。比如,将高新技术园区、红色历史遗址、脱贫攻坚样板等都纳入教育资源;与革命老区建立长期共建机制,将各地有利的人力、物力、财力向革命老区倾斜,设立经济援建、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共建项目,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具体地走入到文化场景、氛围之中,直接接受感染熏陶。社会层面,可以集中技术优势,将湖湘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在网上重现,开发以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岳阳楼等文化场地,毛泽东、刘少奇、雷锋等故居场馆,新民会议、秋收起义、怀化受降等著名历史事件为背景的网游、动漫产品,利用文化湘军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做到“趣味”与“文化”有机统一,为学生制作输送湖湘文化经典大餐,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同再向自觉实践的转化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