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的三重逻辑

2021-12-07 20:29黄三生陈始发
关键词:理论课红色主体

黄三生,陈始发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基因,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对其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形成的崇高理想信念、科学理论信仰、人民至上理念、艰苦奋斗传统、改革创新精神等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前往酒泉、西柏坡、临沂、兰考、延安、遵义、井冈山、于都、新县、高台、香山等地的多个红色场馆考察调研,接受红色基因教育,也曾在视察兰州军区、新疆军区、南京军区,出席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纪念刘华清同志诞辰100 周年座谈会,参观“铭记光辉历史 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 周年主题展览”等多个不同场合强调红色基因传承的必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一直以来扮演着关键渠道和重要阵地的角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这凸显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价值逻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的意义彰显

思想政治理论课犹如联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等相关主体与红色基因客体的重要纽带,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平台和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对于促进相关主体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1],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促进红色基因教育与传承,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虽然伴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日趋增强,但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依然存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和认同不够”的情形。[3]就大学生而言,有调查数据显示,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持基本认同态度的占50.6%,持高度认同态度的占32.3%,不认同、不清楚的占17.1%;对于中、西方政治民主制度,39.2%的大学生表示西方的选举民主更彻底。[4]这一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不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认同度偏低,当然也就谈不上自信。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过程中,通过叙述红色历史、讲好红色故事、体验红色景区等方式,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经历红色精神洗礼,能使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5];能使学生知晓如下道理: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现代历史发展逻辑的自然延伸和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选择的必然结果;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自毛泽东以来几代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智慧,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真理;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四个自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当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也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相关主体坚定“四个自信”,继续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

2.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性

取得立德树人实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改革创新则是达致这一目的的重要路径。“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红色基因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具有积极作用。一是可推动教学内容的守正创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传承红色基因的首要环节,基础性、前提性工作,是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之中。红色文化资源可作为明晰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阐释基本立场、论证基本原理的素材和案例,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理论性的充分彰显。二是可推动教学形式的改革创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过程中,既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形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红色基因,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创新,有助于夯实教学基础,实现教学目标,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性。

3.促进红色基因教育与传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让尽可能多的人接触和了解红色基因,接受红色基因教育。2019 年5 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会见于都县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时动情地说:“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6]其中的“不能忘记”意味着红色基因教育和传承的必要性。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有关红色基因传承的理念和实践的梳理,我们似乎可以发现,他所讲的传承红色基因,针对的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和部队官兵。就领导干部和部队官兵传承红色基因而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是党政干部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基地,军营和军校是部队官兵红色基因传承的主要阵地。新时代高校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红色基因传承是题中应有之义。就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是一个重要平台和渠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接受红色基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机遇,有效地促进了红色基因教育与传承,有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

二、问题逻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的制约因素

新时代标示着我国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一背景下,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各个具体领域提出新的理念,开展新的实践,实施新的举措。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来说,当前红色基因传承的相关理念、具体举措与新时代对其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这些差距成为制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有效传承的重要因素。

1.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主体被窄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首先涉及的问题是“谁传承”,即传承的主体是谁。在如何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主体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根据以往较为流行的仅仅将教育者视为主体,将受教育者看作客体的观点,人们往往把教育者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看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的唯一主体,而忽略了受教育者即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只把学生看作教师主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的主体。这两种倾向无疑窄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的主体。其实,红色基因传承过程包含了两种行为,即“传”和“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过程中,无论是“传”还是“承”,都不是单向的、线性的“主体—客体”关系,而更多地体现为以红色基因载体为中介的多向的、交互的“主体—客体—主体”关系。依据主体间性理论,我们可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中解读出其所蕴含的两种关系:一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同为红色基因传承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双主体”关系;另一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与红色基因客体,三者之间形成了“主体—客体”的关系。就“双主体”关系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传”和“承”两种行为的承担者和完成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当仁不让的红色基因传承主体,学生也是理所当然的红色基因传承主体。如果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二者之一视作主体,将导致红色基因传承主体难以实现全覆盖的后果,也无法调动所有传承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内容理解片面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涉及的另一个问题是“传承什么”,即传承的内容是什么。人们在如何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内容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片面化倾向。例如,把红色基因理解为艰苦奋斗传统。有人把红色基因看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年代的产物,认为革命时期艰难困苦的生活生产条件锻造了坚强的党、英勇的军队、伟大的人民,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红色基因其实就是让大学生弘扬艰苦奋斗传统,多“吃点苦”。又如,把红色基因仅仅理解为革命斗争精神。有人认为,既然红色基因是革命年代的产物,那么革命斗争精神也就成为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甚至把红色基因等同于革命斗争,传承红色基因就是弘扬革命斗争精神,抑或夸大为开展革命斗争,因与新时代的和谐、和平、发展等主题不太协调,故而主张慎言红色基因传承。其实,红色基因的生成,从主体维度上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而形成的;从时间维度上看,是以革命年代为主,建设、改革时期为辅,横跨了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百年的历史过程。因此,红色基因的构成要素不可能是单一的,必然是包含了多种要素的统一体。对红色基因内涵的片面化理解,只是抓住了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要素,这将导致红色基因传承内容的不完整性。

3.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方式单一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还涉及“如何传承”的问题,即传承的方式是什么。人们在如何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方式方面,通常有以下几种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否定通过课堂教学传承红色基因的必要性。有人认为传承红色基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任务,没必要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其理由是,课堂教学有限的课时数本不足以圆满完成教材教学内容,利用课堂教学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势必进一步挤压教材的教学内容。而实践教学所具有的形象化、直接性等特点,似乎更适合用于红色基因传承。二是否定实践教学红色基因传承,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即可实现红色基因传承,没必要以额外的实践教学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因为课堂教学是固有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方便、快捷、易于管理等特点,无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实践教学方式本身意味着创新性、不确定性、甚至危险性增加,这就使得红色基因传承具有了不确定性。三是否定网络教学红色基因传承,认为只要实施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红色基因传承即可,没有必要开展网络教学红色基因传承。这是因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式具有现实性、具体性,易于掌控,而开展网络教学,不仅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且其虚拟性无疑将导致不确定性。四是认为传承红色基因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任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关系不大。从教学目标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旨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似乎都与红色基因关联性不大,由此而否定这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的必要性。单一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方式,无疑将导致红色基因传承难以实现主体全覆盖和内容的完整性。

4.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效果评价被虚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最后还涉及“传承效果如何评价”的问题。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红色基因有着较长的历史。1950 年,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得以通过,该决定要求各高校务必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设立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政治课程。当时各高校设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课程。由此可见,自从有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开启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历程。但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效果的评价似乎并不十分明确。不可否认的是,传承效果评价中虽然也有一些附带性的评价方式如测试,但却缺乏现实针对性的评价标准或体系。这或许与以下原因有关:一是红色基因概念比较抽象,难以有效评价红色基因传承效果。一直以来,对于红色基因的具体内涵,学界鲜有讨论。从字面上看,似乎人人都能理解红色基因概念,但如果进一步追问其基本内涵时,未必能准确、全面地加以界定,故而要么不知从何处着手进行评价,要么完全不涉及评价环节。二是效果评价是系统性工作,涉及面广,投入资源量大。效果评价至少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与教学管理部门,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对于其中任何一方而言,不仅需要正确的思想认识,而且还要求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效果评价被虚化,将导致我们无法知悉红色基因是否被传承、传承了哪些方面、哪种传承途径更有效,等等。

三、实践逻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的路径探索

2019 年11 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赋予新的内涵,使之转化为激励人民群众进行伟大斗争的强大动力。”[8]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新时代背景下的红色基因传承,要求我们根据多年来存在的多方面问题,结合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的新要求、新期待,有针对性地探索红色基因传承的新路径,以使红色基因转化为激励广大青年大学生“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9](P70)的强大动力。

1.扩大传承主体,实现五个传承主体有机协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行为能力、从事现实活动的人。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实践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等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主体。如前所述,在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主体究竟是谁?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作为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所形成的“非此即彼”的观念,以及传承主体维度存在的覆盖面不广、互动性不强、协同性不足等现象,已与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期待不相称。在守正创新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最强音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的“守正创新”,不仅在于“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同为红色基因传承主体之“正”,而且还要结合“课程思政”、其他相关主体等实施“主体创新”。一方面,应把相关专业课教师、党团干部辅导员、校外红色文化育人专家等兼职教师也纳入传承主体范畴,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共同构成红色基因传承主体。从更宽广的视野看,引入外部主体力量,进一步扩大了传承主体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发挥各传承主体的能动作用,实现五个传承主体有序互动、有机协同,在动态中促进红色基因传承。江西财经大学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整合相关专业课教师、党团干部辅导员、校外红色育人专家在红色基因传承中的作用。自2013 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引进井冈山干部学院对老红军及其子女的访谈式教学模式,迄今已邀请了包括红军老干部曾志之孙在内的30 多名红色专家入校开展现场教学,进一步增强了红色基因传承实效性。这一做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推广价值。

2.把握传承内容,引导五项传承内容侧重融入

红色基因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等传承主体所指向的对象,其内涵的界定和明晰对于传承实践至关重要。长久以来,人们对于红色基因内涵的解读,要么存在一定的误区,要么不够全面,这既不利于红色基因传承,也不符合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期待。根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传承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的相关论述,我们认为,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崇高理想信念、科学理论信仰、人民至上理念、艰苦奋斗传统、改革创新精神。崇高理想信念是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科学理论信仰指的是对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人民至上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艰苦奋斗传统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的一贯作风和“传家宝”;改革创新精神是党和国家事业成功的密码与法宝。这五项内容分别从理想、理论、理念、传统、精神等向度阐明了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有效传承,需要将五项传承内容有侧重地融入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即崇高理想信念侧重于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科学理论信仰侧重于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人民至上理念侧重于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艰苦奋斗传统侧重于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革创新精神侧重于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如此将有助于相应地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等价值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探究、故事讲传、情景编排、实景体验、影音展示等互为映衬的教学方法。武汉音乐学院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思政+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展示红色影音,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的实效性。

3.优化传承方式,促进三种传承方式相互支撑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连接教师、学生等主体与红色基因客体的中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目标不是靠单一教学方式所能实现的,而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相互支撑”[10]的结果。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也需要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之间形成“相互支撑”的格局,以增强红色基因传承的实效性。第一,在课堂教学维度,首先,需要具体分析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的特殊性,以便有针对性地引入、对接相应的红色文化要素。其次,准确区分不同层次(如红色物态、心态、行为、制度文化层等)的红色资源,使之与不同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相衔接。再次,采用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要素的理解与把握。例如,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心态、行为层次的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出来;在课堂讲授、讨论、辩论等方式中融入制度层次的红色文化红色资源;还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模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第二,在实践教学维度,利用实践教学时间,定期组织师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及红色旅游景区,或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以视频的方式再现红色历史事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教学。通过体验式教学,使师生对红色历史事件准确而全面的认知,对红色精神内涵的理解,转化为一种对超越时空的红色精神的切身体验。这种切身体验,既以实践的方式检验了对红色历史事件的认知,也增强了对党和国家的崇敬之情。第三,在网络教学维度,一是加强对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的管理与维护,确保其教学功能、程序的正常运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奠定技术基础。二是加大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内容的力度,防止非主流信息和思潮的渗透、冲击,确保红色基因所传承价值的主导地位。三是引入信息网络技术,创新网络教学形式,通过“慕课”、微课等形式开展教学,另外,借助自媒体技术,创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公众号,可使红色基因传承更为便捷。近年来,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的基础上,组织红色文化宣讲团开展了“井冈行”“苏区行”“重走长征路”等多次实践教学活动,大大提升了红色基因传承效果。

4.实施传承评价,促进四维传承评价有机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实践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传承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获得良好的“传承效果”,因为传承的目的在于红色基因能真正转化为传承主体思想和行动的一部分。这就凸显出传承效果评价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基因传承效果评价已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的评价,而应从“知、情、意、行”等方面构建四维传承效果评价结合机制。一是“知”即知识目标,主要在于评价传承主体是否达到了对红色基因相应知识的认知与理解。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教师主体对红色基因内涵的更多认知,学生主体因认知较少而更需要知识目标方面的评价。这方面的评价可以是相对正式的如测验评价,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如课堂提问评价。二是“情”即情感目标,主要在于评价传承主体是否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三是“意”即意志目标,主要在于评价传承主体是否形成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四是“行”即行为目标,主要在于评价传承主体能否将红色基因的认知、认同与自信等内在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后三方面评价因适用于所有传承主体而具有普遍性,同时也需要将其转化为更为具体的指标体系,以便通过更为简便的方式进行评价。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等相关主体坚定“四个自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培养时代新人等具有重要价值。但在现实中,人们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之“谁传承”“传承什么”“如何传承”“传承效果如何评价”等问题的理论与实践解答,与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期待仍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在实践中探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相关专业课教师、党团干部辅导员、校外红色育人专家等五个传承主体有机协同;引导崇高理想信念、科学理论信仰、人民至上理念、艰苦奋斗传统、改革创新精神等五项传承内容侧重融入;促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三种传承方式相互支撑;促进“知、情、意、行”四维传承评价有机结合的路径,有助于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

猜你喜欢
理论课红色主体
红色是什么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红色在哪里?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追忆红色浪漫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