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中文类院系“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路径探析

2021-12-07 20:2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院系三全育人思政

孙 波 康 雷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全面推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试点院系,其目的主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强化领导体制,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创新实施体系,加大保障力度,改进评价管理规范,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构建十大育人长效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教思政厅函[2018]36号)。如何高效发挥地方高校中文类院系“三全育人”改革试点作用,应结合地方区域文化优势,结合文学类专业特色探索“三全育人”建设新路径,努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把立德树人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地方高校中文类院系建设优势

(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出台背景及意义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快速稳步前进,最终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更进一步现代化,为建设教育强国,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的。”为此,教育部根据当前新时代发展趋势,结合我国教育发展实际,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其总体规划目标为:一是改革试点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和指导,高校的教育和改革发展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教育的根本任务要以立德树人为原则,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的;二是充分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潜力、发挥教育优势,教育的工作核心要以理想信念为准,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培养人才的育人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融入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三是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落实主体责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要做到内容全面、健全规范、细化标准、科学合理、制度保障、行之有效,使其全面贯通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地方区域文化优势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社会。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东西南北地域差异大,各地气候、饮食、文化、语言各具特色,经过数千年历史的演绎发展,形成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体经济稳步增长,区域经济也快速发展,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给地方高校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和发展空间,逐渐发展出区域知名度很高的地方特色大学,这些大学依托当地文化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敢于解放思想,积极发展学科、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校园文化,日积月累形成了独特的教育风格,为地方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有学者根据中国地域文化划分依据的不同,将中国地域文化主要分为七大文化:东北文化、游牧文化、长江流域文化、黄河流域文化、青海文化、云南文化、闽台文化。这七大区域文化隐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不同区域文化代表着不同的教育价值理念,其价值理念直接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作用将使学生终身受益。首先,区域文化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时机。一所高校的成立需要多种条件,而区域文化为高校的成立可以提供一定的场域,这种场域带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是一种教育元素,能够汇聚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出地方校园文化品牌,将“三全育人”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不断提高学校的育人功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区域文化为地方高校课程设置提供了发展资源。一门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核心,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有学者认为,课程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产物和动因,地域文化是一种课程设置的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手段。因为区域文化是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其内涵蕴含着独特的地方精神和气息,并通过各种形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地方高校课程在设置的同时将区域文化融合进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区域文化反映着地方高校教育的道德观和时代精神。区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能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观、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国家观。不同时代的区域文化发展,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的时代伟人,这些伟人又推动着当地历史向前发展,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精神。

(三)“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中文类专业优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党的十九大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前进的动力和源泉,是一种“软实力”,文化犹如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如一部生动的文化发展史,积极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高校在“三全育人”过程中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时代价值提炼出来,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文化课程中去。首先,地方高校设置的文学类专业,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尤其是汇聚地方文化特色的精华,这些不同的地方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逐渐汇聚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有助于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底蕴。其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中文类专业具备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建设,以文学的价值论、性质论、发展论、创作论为基准,引导学生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进一步升华到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

二、地方高校“三全育人”中文类院系发展现状与问题

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同年9月首批公布“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及院系,2019年1月又公布了第二批试点高校和院系,分别从省级、高校、院系三个层面不同方位进行思政教育改革试点,从试点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其他地区试点高校少,涉及地方院校中文类院系可谓寥寥可数。由此可见,地方院校“三全育人”改革试点工作处于萌芽探索阶段,对于参与改革的高校要求甚高,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须坚持“重点突破、标准引领、数量从严、质量从优”的原则。目前地方高校中文类院系“三全育人”建设发展现状,一是相应的体制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处于以偏概全的误区,主要精力仅仅放在主要课程上,对其他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丰富的课程进行选择性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能有效地和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只是简单植入,肤浅而不深刻。另外,缺乏规范有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没有设立专项的发展经费。二是协同育人效力未形成合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各自为政,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缺乏“共同的语言”,虽然有的高校加强了二者间的合作,但只停留在联席座谈会议中,教育仍倾向于智力教育,将思政教育放在次要位置,流于形式。三是地方区域文化在育人过程中欠缺体现。没有有效整合当地优势资源,没有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来充实育人内容,缺乏对这些资源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的有效利用。

三、地方高校“三全育人”中文类院系发展建设新路径

地方高校中文类院系“三全育人”建设要紧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步伐,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地方区域文化优势,发挥中华先进文化优良传统,全面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形成良好的“三全育人”格局。

(一)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机制

首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完善领导体制、建立责任体系、健全检查制度,一体化构建领导坚强、责任清晰、保障有力的高校“三全育人”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学校层面,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统筹构建全校思政教育工作“大思政”新格局。院系层面,建立院系领导、专业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四级联动协作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其次,建立“三全育人”工作评价机制,将“三全育人”工作成效纳入教职工平时考核和年度业绩考核指标中。第三,进一步加强思政队伍主体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将服务育人理念贯穿全员教育过程中。最后,建立“四个课堂”育人新模式。立足第一课堂,深化课程育人模式,第一课堂是教学主阵地,要围绕新时代、新阶段课程育人的新趋势、新任务、新要求,立足当地,发展一流专业,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升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课程育人改革,做到制度、渠道、模式和机制的创新。丰富第二课堂,延展文化育人模式,一是坚持文化浸润,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尤其是诗词文化、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贯穿教学全过程;二是要打造独具特色的院系文化,丰富院系文化的外在表现,为学生提供广阔而丰富的教育环境;三是加强文化载体建设,打造院系服务文化品牌。开发第三课堂,强化实践育人模式,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成长的主要教育方式,第三课堂发挥着不可逾越的教育功能。第三课堂建设应整体规划设计,各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立足大学生思政教育生态系统的特点,构建第三课堂育人模式。利用第四课堂,创新网络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做到无缝连接,推进教学授课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大变革。

(二)坚持文化浸润、丰富课程体系

加强文化浸润、感染、熏陶,健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常态化工作机制,优化条件保障,推动“三全育人”更上新台阶。把握课程建设核心,丰富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元素全面融合于专业课程中。构建中文类人才培养“课程思政”体系立足第一课堂,深化课程育人,以课程育人为“标尺”督导课堂质量。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发展方向,须同各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方向保持一致,促进同向同行,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丰富第二课堂,延展文化育人。一是以专业活动为载体,挖掘文化育人资源,拓宽文化推广平台,打造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如话剧汇演、诗文朗诵、诗词大会等。二是实施“专业+社团”专业技能培养提升工程,构建每个专业的对口社团、各个社团有精品活动、学生人人有发展机会的平台体系。三是以“典型引领”为依托,表彰优秀师生,弘扬核心价值观。四是以文化传承为使命,坚守中华文化自信。

(三)整合地方区域文化育人优势

充分利用高校所处区域文化优势,积极挖掘区域内的典型建筑、历史事件、文人墨客为元素,结合院系实际和专业特色,打造院系育人品牌。一所典型建筑的意蕴与风格所折射出的文化,能够影响教育的魅力,直接影响师生的地域情感和品格涵养,长此以往能够形成鲜明的大学文化性格。重要的历史事件进程,将推进思想的大解放,促使大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历史、感悟人生,直至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正是有着广博的知识和内涵,通过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将院系品牌研磨打造成包含思政教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一体的育人机制,育人精神贯穿院系的课堂、文化走廊、社团活动等各个角落。通过思政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美育,促进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念;通过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学会劳动。

四、结论

地方高校中文类院系“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发展建设需要自上而下的方向引领,首先,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需求,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原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十四五”规划期,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将“三全育人”理念落到实处。其次,地方高校场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应结合地方区域文化优势,发展地方特色育人模式。地方高校特色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将自己独有的教育特色融入到区域文化的内涵中,这就要求要时刻紧紧握住教育的文化性和区域性,充分挖掘区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将当代教育理念同区域文化精髓有效结合起来。区域文化有助于教学工作者更进一步了解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统一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因此,“三全育人”改革离不开地方区域文化蕴含的教育资源。最后,发挥中文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助力“三全育人”改革进程。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立德树人”工作目标摆在首要位置。加强文化浸润、感染、熏陶,健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常态化工作机制,优化条件保障,联动“四个课堂”教育模式。立足第一课堂,深化课程育人模式;丰富第二课堂,延展文化育人模式;开发第三课堂,强化实践育人模式;利用第四课堂,创新网络育人模式。最终推动地方高校中文类专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走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院系三全育人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高校院系经费分层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