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实践“金课”建设路径探析

2021-12-07 20:2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金课红色建设

龚 曦

(湖南师范大学,长沙 410081)

教育部提出到2022年将推动2万门“金课 ”建设, 并提出了建设五大“金课”的目标,社会实践是“金课”建设之一,旨在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号召大学生走进中国基层社区、边远山村,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了解国情民情,打造一批创新创业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经验的历史积淀,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与引导大学生在新时代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的社会实践“金课”要义高度融合。因此,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贯穿到社会实践“金课”建设全过程,发挥好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与育人实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内涵融入社会实践“金课”建设的价值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含两个层面:外显符号和内在意义,体现在以革命战争遗址、革命文化纪念馆、革命文献、文物、艺术作品等物质属性以及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实现民族解放、伟大复兴进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金课”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载体,不但要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还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任务。因此,“时代新人”要继往开来,发扬红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强大感染力的红色文化内涵,有效融入金课建设“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教学目标。

1.以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引领“高阶性”目标构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回答的根本问题。微观来讲,要让学生清楚做什么样的人、人生如何规划、发展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学习资源轻而易举,自主解构知识、建构知识能力显而易见。作为思政“金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金课”体现的“高阶性”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是尊重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在深入研究学生需求点、困惑点、共鸣点基础上设计的系统性课程[1],着力引导学生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红色文化蕴含的坚定理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革命精神具有明确政治导向。而高阶思维的培育并非简单的知识、能力、素质元素的组合与叠加,其探究批判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及挑战能力需要个体“滴水穿石”般持之以恒的毅力、面对困难的勇气,这正是以红色文化精神引领金课建设之所在,师生双方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互动配合,促使个体较好完成对能力和思维的训练。也正是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有效融入,才能更好地助推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契合,帮助其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实践中获得亲知、真知、深知,从而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2.以红色文化时代注脚丰富“创新性”教学方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实践金课创新性体现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2]。进入新时代以来,红色文化不断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孕育了不少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视频、动漫、文学等,尤其是结合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创作产出,无疑为教学资源提供了多元性内容,进而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与感染力。近年来“翻转课堂”“案例教学”“信息化教学”不断被运用于专业教学课堂,而传统思政课沉闷说教、“大水漫灌”现象还很突出。社会实践“金课”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为核心、为主体构建大学新课堂,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让位于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为主,找到新时代课程正确“打开方式”。红色文化“时代化”的注解有效融入不仅能提高“课程思政”建设力度,更能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优化创新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人格品质和宽广的国家情怀,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

3. 以红色文化物质资源提升“挑战度”课程质量。红色资源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触摸感知历史的客观载体功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帮助大学生缩小理论与社会的差距,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和生动性[3]。社会实践金课建设要善于运用红色文化诸多具体物质文化,将“红色场域”融入实践中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教学,通过整合实践教学资源、规划实践教学方案、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去感受丰富的教学场景与鲜活的教学实际,从而突破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大水漫灌”现象,实现从在组织实践、深人实践、指导实践、反思实践的“精准滴灌”,促使其自我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中,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使他们在奋斗过程中坚定自我理想信念。打造雕塑、建筑、画像等红色校园景观、建设红色纪念馆等,浓厚红色文化氛围,增强认同感。同时,要注重发挥纪念仪式的教育作用,与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深化其历史与思想的厚度深度。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实践“金课”建设的创新路径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 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4]。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与长沙市橘子洲街道天凤社区、岳麓山景区等结队开展“乐途有你”区校共建德育实践项目,着力打造了“1+3+4”德育实践育人模式。即紧扣红色文化引领主旨,不断深化校区、社区、景区三区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打造四类课堂:党团理论课堂、专业教学课堂、科创实践课堂、生涯发展课堂,围绕“造红色师资队伍、育红色文化课堂、创红色文旅产品、出红色文化成果”等具体工作,不断提升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践活动中,打造一堂有温度的“社会实践金课”。笔者基于实践项目运营的情况,探索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金课”建设的创新路径,让实践课堂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阵地。

1.注入红色文化基因,“共鉴”党团理论课堂。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说人民群众“不想听”“不愿听”“听不懂”的话,而是要摒弃官话、老话、套话,用活网络热词,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解读好党的方针政策,党团理论课堂“时代化”。一是积极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建好一支红色文化资源研究队伍,健全一支高水平红色文化传播队伍,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革命文化遗址等,打造“红色移动课堂”,以点串线让“红色文化讲习点”随着景区浏览路线“流动”起来,形成一批红色经典游、抗战纪念游等党团理论精品宣讲路线、红色骑行路线;二是与社区、景区等基地党支部开展党建专题活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物质层面效应,根据各个基地特色研发“理论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四维教学模式,创新性地以辩论赛、话剧小品、歌曲改编等形式传播红色文化精神,让社区居民、景区游客通过这类沉浸式、体验式课堂形式观摩鉴赏,再一次鲜活地注入红色基因。同时,定期期邀请党史、党校理论专家教授、优秀学生党员开展与基地党支部共同开展“周末理论大讲堂”,与社区党员、居民一起上党课、学党史、话党情,进一步坚定学生及社区公民理想信念,培育家国情怀。三是创设生动红色“语境”、营造红色“语场”,探索运用新媒体、打造“金微课”“口述红色历史”、视频征集《红色中国》线上课程等,构建多维的话语交流平台,创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科学梳理、归纳和总结基础上,建设理论课堂的红色资源库。

2.浸润红色文化内涵,“共健”专业教学课堂。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必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只有将新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与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相融合,着力于学生德、识、能的全面发展,“金课”建设才有灵魂[5]。因此,社会实践“金课”建设要依托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优势,坚持需求导向、标准导向、特色导向,强化课程特色,提升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如前文提到的“乐途有你”德育实践项目将旅游学科专业与社区文化相融合,延伸“共健”专业课堂,开展“智慧旅游公开课”“麓山红枫节”等大型公益旅行活动,鉴赏旅游美学、分享旅游模式、倡导文明旅游等,推进旅游景区规范化、专业化管理;以自然教育为主线,打造融合生命教育、美德教育、劳动教育、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为主体的“4H-5相约”研学教育成长计划,为社区儿童、青少年设计开发橘洲素拓、名校游学、机器人科普研学、植物标本采集制作、诗词品鉴、女红工艺制作等一批深受欢迎的研学教育活动,培养一批大学生红色研学导师、红色研学课程,推进研学课程标准建设;逐步浸润红色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将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锤炼过硬本领。同时,应注意进一步改变活动“精英化”和少数人参与状况,结合专业特色,实行实践学分制度,规范必修项目、选修项目要求与认定方式,提高思想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比例和效果。

3.根植红色文化沃土,“共践”科创实践课堂。社会实践“金课”要整合多方育人资源,融合理论与实践,才会具有长效性、吸引力、参与感、影响力。目前两堂最具影响的社会实践金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之所以被誉为解决中国大学生国情教育的关键一招、创新一招,是因为“一个解决的是接班人的问题,就是思政的问题,另一个解决的是建设者的问题,就是创新创业的问题”[6]。两堂金课有效统筹建设红色文化、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实践育人资源,进一步根植红色文化沃土,引导学生立足专业、服务社会,到基层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社会实践“金课”要与社区、景区、革命文化圣地等联合开展扶贫、调研、文创、推广等科创实践活动,共践“红色之旅”主题实践,共同打造红色教育、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等异质产业集群。如笔者所在项目团队赴山东威海乳山贫困区以乳娘文化为基础,设计乳娘卡通人物IP、制作出帆布包、文化衫、文扇、城市宣传片等文创产品,挖掘史料原创《红色乳娘》画册脚本以及“休闲养生”“红色研学”旅游路线;赴湖南雪峰山花瑶山背村开展“红色筑梦之旅”,与当地匠人一起探索“非遗+研学”精准扶贫模式,并开拓国际友人资源,通过抖音宣传文创产品,助力当地10余户贫困农户脱贫等。同时,要注重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成果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高水平比赛、科研项目融合孵化转化。

4.滋养红色文化精髓,“共建”生涯发展课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要引领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在实践中提高青年政治参与能力。”[7]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如何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社会实践“金课”要发挥主力作用,在强化资源横向、纵向协同联动上下功夫,要善于将原先的单个计划变成系统计划的组合,由“单兵作战”转向“集体发力”;做好顶层设计,引导低年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理论宣讲等,高年级与职业规划相结合,突出专业、促进发展;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中,探索组建“红色+基地+专业+朋辈”的生涯导师团队,开拓社区、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学生挂职助理、景区管理治理、活动设计管理、社情民意调研等一批锻炼岗位,实现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有机集合;引导学生在基层实践锻炼中积累职业经验,强化劳动精神,树立正确就业观,真正实现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专业教育、美育德育、劳动教育相互支撑配合,让社会实践金课成为德育大平台、智育大平台、美育大平台、劳动教育大平台等。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实践“金课”建设的机制路径

提高“金课”建设质量,涉及从理念到实践的复杂变革,需要各方协同合作,积极推动学术与社会、与行业、与市场等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对话,还要充分挖掘高校各个机构协同育人的内涵与潜力,营造能推动“金课”成为常态的文化,打造和谐的高校人才培养生态。

1.构建“金课”建设体系。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联系校内外专家和机构,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红色文化扎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近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经验。金课建设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主旨,加强对课程建设的指导,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兼顾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各要素,开展对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切实落实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将社会实践“金课”建设情况纳入办学质量、学科建设等评估标准体系。

2.夯实“金课”教学内容。注重发挥红色文化的情感效应,引导学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充分考虑教师配备,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金社会实践“金课”教学,联合校内外各部门开展信息技术研究、应用效果分析、教学反馈追踪;以红色文化筑牢教师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认识,开列红色文化精髓的书目典籍,建设教学资源库,增强红色文化记忆的场域体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鲜活教材内容。如浙江大学将课堂搬到展厅,建设党建馆,筹办“红船精神”“党建工作”主题展等,寻求理论学习新形式推动新思想落地生根[8]。

3.健全“金课”培养方案。红色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绽放出中国特有的风采,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高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时代红色文化独特魅力开展实践教学,将实践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思政课、社会实践“金课”建设为契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真正达到“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金课红色建设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红色是什么
公共英语阅读教学的金课实施模式探析
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①
红色在哪里?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追忆红色浪漫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