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 杨惠敏 赵杰刚 马丽丽 郭鸽
(1.河南科技大学护理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2.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3.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随着医学水平不断进步,外科手术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接纳和认可。但因此也导致不同程度的术前心理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等。研究指出,术前焦虑发生率为11%~80%[1],且随着手术临近程度会越严重[2]。这不仅加重患者心理负担,也间接影响手术及麻醉的顺利进行。Johnson[3]的准确期待论指出,个体遭遇的紧张事件越是不可预见,所引起的心理应激越强。若提前干预,则可相对改善其负性心理。因此,有效的术前健康教育,可帮助患者了解手术及麻醉相关信息[4],从而缓解不良心理应激[5]。我国麻醉护理起步较晚,麻醉健康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对麻醉健康教育相关内容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科学、有效地开展围术期麻醉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与病区相比,手术室环境具有其特殊性。陌生环境及由此产生的对未知事件的恐惧感,易导致患者产生不良心理应激。研究指出,44%的患者于术前一晚存在睡眠障碍[6],88%的患者出现恐惧心理[7],22.9%的患者存在重度焦虑[8]。术前负性心理会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一方面,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SAS轴)产生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出现血压增高、心率增快、甚至心律失常等[9],影响手术安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0]指出,血压高于180 /110 mmHg(1 mmHg≈0.133 kPa)择期手术患者,必须暂停手术,因而导致手术被迫取消。另一方面,焦虑等负性情绪使患者对麻醉药及镇痛药需求增加,影响术中用药剂量及术后恢复[11]。再者,中重度焦虑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12],增加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我国于2015年相继出台《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医疗机构麻醉科门诊和护理单元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倡导通过开展麻醉健康教育相关工作,解决手术患者术前负性心理问题,减轻患者痛苦。向患者提供科学且人性化的麻醉健康教育,对于缓解患者围手术期身心痛苦、提升麻醉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1国外麻醉健康教育概况 在国外,麻醉健康教育是一项常规护理工作,由麻醉护士完成。国外麻醉护理起源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1931年,美国麻醉护士协会成立,之后建立了护理麻醉师教育资质认证[13]。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提出发展手术室助理[14],但其不能独立执行麻醉操作。法国麻醉护士需持有专科证书,并在麻醉师指导下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患者术后苏醒工作。WHO调查指出,护理人员覆盖全球麻醉领域70%~80%的工作[15]。此外,瑞士、丹麦等11国于1989年成立了“国际麻醉护士联盟”,旨在为全球麻醉护理事业发展提供指导方针和建议[16]。
《美国麻醉护士实践范围与标准(2016 版)》指出麻醉护士要为患者进行术前评估,且须做好围麻醉期教育及护理。美国学者West等[17]成立麻醉小组,通过视频向手术患者进行麻醉教育,内容包括麻醉评估,禁食状态,麻醉程序等,并包含从患者进入诱导室的一系列麻醉护理事件,提高了患者对麻醉的认知。芬兰一项问卷调查[18]显示,多数患者术前均被告知麻醉相关信息,内容包括麻醉过程、麻醉方式、麻醉风险等。日本则成立术前麻醉诊所(PAC),在入院前就对患者进行术前麻醉评估[19],节约了医疗成本。
2.2国内麻醉健康教育概况 我国麻醉护理工作起步较晚,处于探索阶段。1993年徐州医学院联合南京六合卫校开设我国第一个麻醉与急救护理专科教育[20],后于2004年正式开展4年制本科教育。但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麻醉专科资质认证,且多数医院麻醉护理人员配备不足、缺乏统一任职标准[21]。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就麻醉健康教育进行探索,已取得一定成效。张麦玲等[22]通过为老年骨折患者提供麻醉相关信息,使患者能够较好配合麻醉医师,提高了麻醉依从性;雷航燕等[23]对手术患者行术前个体化麻醉健康教育,有效降低了患者围麻醉期焦虑,提高了患者对麻醉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为促进患者获得更高效的围术期麻醉健康教育,学者们进行了不断尝试,使患者主动参与感逐步提升。现将教育模式归纳如下:
3.1传统口头式教育模式 通过口头语言描述手术及麻醉相关注意事项及操作流程,向患者告知围术期麻醉健康教育信息。由巡回护士于术前1 d,一对一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并进行健康宣教,对患者的疑虑予以准确解答。但该方式讲解内容抽象且信息琐碎,不易于患者理解记忆[24]。
3.2图表资料发放式教育模式 将手术及麻醉相关信息以文字方式呈现,并附上与之相应的图片,制作成手册或宣传页,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术前准备与麻醉配合事项、体位安置等,由患者自行观阅,同时给予口头讲解。王芷彤等[25]针对甲状腺手术患者,将术前告知、术后注意事项及出院指导等以思维导图方式进行围术期健康教育,使患者提升了围术期知识掌握率。张迎春等[26]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老年斜侧方椎间融合术患者的围术期健康教育中,不仅提升护理工作满意度,还降低术后并发症。
3.3多媒体视频式教育模式 该模式将麻醉医疗告知信息,通过真人录制或动画技术合成,结合图像、影音等制成健康教育视频,并使用PDA设备进行播放,让患者享有更直观的教育体验。陆朝蓉等[27]将手术室环境、仪器设备、围术期注意事项等融入健康教育视频,由腔镜手术患者于术前观看,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反应。Lin等[28]通过组织患者观看8 min的麻醉教育视频,显著提高患者总体满意度。胡娜等[29]通过视频宣教,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常规适应性锻炼和术后康复锻炼,加速患者康复。
3.4情景模拟式教育模式 该模式以患者为主体,通过场景及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健康教育内容更具直观性、生动性。黎洁露等[30]针对白内障手术患者进行模拟铺巾,并用自制注射器光源引导患者掌握眼球运动,同时用棉签支撑眼睑模拟手术1 min,提升患者手术配合程度。刘闪闪等[31]通过向患者展示喉罩、气管插管等物品,结合人体模型向患者教授术前通气管路准备流程,使手术患者面对因子得分上升,回避因子下降,显示出情景模拟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疾病应对方式。
3.5虚拟现实式教育模式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通过将视、听、触多种感知融合,给体验者带来身临其境感的一种3D技术手段。目前,逐步扩展至医学领域,已有学者将此技术应用到了健康教育中,熊晓菊等[32]通过设置VR游戏,对患者进行5 min游戏干预后,进行拔牙治疗,使患者全程沉浸在VR游戏之中,结果显示干预组拔牙时焦虑及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Park等学者[33]通过4 min沉浸式VR视频,向手术患儿及其父母展示了手术室环境及术前准备流程,不仅降低儿童及其父母的术前焦虑,同时也提升患儿父母的满意度。
3.6互联网信息平台化教育模式 我国目前处于信息化加速发展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以实现护患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越来越成为新的时尚主流。朱丽娜等[34]建立健康管理公众平台,患者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针对肺癌患者根据其不同需求进行智能化健康教育信息推送,增强了患者围术期知识掌握能力,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高素园[35]通过在康复助手APP中设立不同板块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健康教育内容,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段娜等[36]基于ZigBee技术,建立“云病房”,实现全院远程多形式术前教育及术后疼痛管理。不仅使患者减轻了术后疼痛,还调动了多学科参与,节省人力资源。
4.1教育内容缺乏科学规范的指导标准 麻醉护理目前仅在我国发展20余年,健康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多数医院根据自身经验制订麻醉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37-38]。韩晓娟等[39]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围术期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包含麻醉前、麻醉中、麻醉后相关信息,麻醉注意事项及镇痛泵使用信息等共计55个三级条目,使其内容更具科学性,但该研究仅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索,对于这些内容是否全部适用于手术患者,能否有效地促进患者理解与记忆,尚需进一步实践验证。
4.2教育信息单向传递,缺乏评估反馈 护理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教育者多倾向于完成宣教任务,较少对其宣教效果进行评估与反馈。许多患者表示,信息冗杂,难以充分理解与记忆,是一种负担[40]。相关研究[41]也指出,患者接收到的信息40%~80%会被瞬间遗忘,且记住的信息近一半是不正确的。尤其是在焦虑的应激状态下,患者无法完全理解和记忆所接收的信息[42]。如何针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了解患者是否真正对教育内容理解与掌握,是我们亦需关注的问题。
4.3麻醉健康教育管理出现脱节 研究[43]指出,73.67%的患者具有较高的麻醉健康教育需求,但只有32.4%的患者被告知[44]。临床实践中,病区护士多侧重本专科疾病方面教育,对于麻醉相关信息提及甚少[15-16]。另一方面,手术室护士于术前1 d向患者告知手术当天注意事项[45]。但关于麻醉相关信息,不论是手术室护士还是病房护士均较少提及。教育者之间缺乏统一沟通协作,致使麻醉相关信息出现缺失,降低教育效果。后期如何建立健全教育麻醉相关信息及多学科合作内容,是我们尚需思考的问题。
4.4麻醉信息需求的多维性亟需关注 与病区相比,手术室环境更具特殊性。患者对手术间将要发生的事件感到未知,掌控感的缺失加剧其心理脆弱感[46]。Marca等[47]质性研究发现,患者在封闭陌生空间独自经受治疗时,因未被有效告知而恐惧,表示“不知道医务人员在做什么,将要发生什么,自己该怎么办?”也有患者表示,他们对麻醉更为恐惧,担心不能醒来或在术中醒来[48],担心麻醉苏醒时自己是否会出丑[49]。患者虽然获得较多术前信息,但并不是她们真正想要了解的,他们更想知道亲身经历时是怎样的体验[50]。随着人文关怀理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内心情感需求。患者“希望自己被视为一个整体,而不仅只是做手术的人”[51]。除了必要的医疗信息,他们同样需要情感支持,希望获得充分心理准备。因此,教育者亟需关注患者的多维性麻醉信息需求,将真实且积极的麻醉体验提前告知患者,以增强患者独自应对麻醉的信心。
围术期麻醉健康教育对于缓解患者术前心理应激、提升麻醉应对能力、提高护患满意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效的麻醉健康教育也是手术成功、愈后良好的重要保证。尽管目前许多学者已探索出多种围术期教育方式,但如何从普适性和人文价值方面,如何与手术患者实际需求紧密联合,使麻醉健康教育发挥更好的效果,是我们尚需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如何根据围术期特点,创新健康教育内容及模式,值得广大学者继续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