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显超, 胡铁山
(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华民族经过站起来、富起来之后不断强盛起来的时代。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百年苦难辉煌的历史,既是中国走向富强、经济硬实力大踏步提升的奋斗史,也是中华文化走向繁荣、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创造史。战略是对事物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根本性问题的谋划和策略,中国的全方位崛起离不开战略思想的理论指引。文化发展战略是文化长远发展的整体规划,是文化发展目标任务、文化发展对策措施及实施方式的总和。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随着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不断发展,表现为从追求“文化独立”到推动“文化繁荣”再到迎来“文化复兴”的历史演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斗争和艰苦奋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战争的废墟上站起来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不仅开始建设一个经济上繁荣的中国,也开始谋划和建设一个文化上先进的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起点。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在全国范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此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开始了文化发展的战略起点与战略奠基。
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代替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的。从五四新文化到左翼文化和苏区文化,从抗日文化到延安文化,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不仅是促进革命运动发展的新文化,也是代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毛泽东强调,“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化先进的中国”[2]。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成为新中国站立起来后的战略目标。
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3]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以其特定的指导思想为统摄。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反映人民当家作主观念的上层建筑,必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形态。毛泽东强调,“当作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而且“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2]。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体现着无产阶级文化的性质,是实现中华民族新文化独立发展的方向保证。
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战略目标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立后,还需要明确文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毛泽东认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4]。之后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二为”方向,成为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毛泽东还指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5]。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6]。这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也成为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除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化建设方针,简称“两用一新”。实践证明,“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两用一新”是毛泽东对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作出的原创性贡献,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保持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理论结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的战略起点。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科学指南,对建设繁荣的中华民族新文化起到了战略奠基的作用。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于中国的工业化和政治建设,经历了20年的曲折发展,进入到改革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以提高国家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重要任务,实行改革文化生产关系和促进文化生产力发展相结合,成功解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富起来”的问题。在富起来阶段,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两个文明”的实践中构建文化发展的战略框架,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中实现了文化发展的战略拓展。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冲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步入正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毛泽东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战略思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目标、基本内容、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作了系统阐述,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了战略框架。
1.战略目标: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7]。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首次把精神文明提升到“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的战略高度,强调“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8]。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文明”的目标与“富强、民主”的目标一起,成为党的基本路线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
2.战略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的国庆节,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重要论断,不久就从教育领域工作的指导方针,扩展到科学和文化领域工作的指导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维,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三个面向”的方针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既关照中国与世界,也关照历史和未来,既聚焦中心任务,也兼具世界眼光。因此,党的十五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战略方针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在“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前面又加上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表述。
3.战略任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简称《决议》)中,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作了明确阐述:“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精神文明相当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物质文明)相对应,其涵盖的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两部分内容主要对应的是上层建筑中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决议》还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9]。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体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构建了新时期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框架。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特征。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文化建设新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内容。
1.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在文脉上延续不断的文明古国;从文化遗产来看,我国在世界上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文化资源大国;但从现代化的角度看,我国还算不上是世界文化强国。进入新世纪,在建设“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伟大目标,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复兴中华文化的雄心壮志,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强国使命的清醒认识和自觉担当。
2.战略路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历尽曲折,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但是,这条总道路下面的文化发展道路是进入新世纪才逐渐明晰起来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思想,是对中国道路认识的深化,是中国道路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反映,鲜明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这个带有全局性、指导性的重大问题,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3.战略核心: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个相对稳定有序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需要坚固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政权的专政力量来维持,同时也需要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凝聚人民、聚集力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论断。这是继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之后又一个事关国家发展方向的重大命题。五年之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也包括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提出,是继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有了成熟思考之后,对中国文化发展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党的宣传思想和精神文化领域的创新成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战略核心。
4.战略任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基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资源、精神传统和价值观念而产生的生命力、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1]。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领域总结历史、面向世界、着眼未来作出的重要论断,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把增强国家经济和科技硬实力作为中心任务的同时,也开始把提高国家精神和文化方面的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富起来的中国人民过上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主题,深化了对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路径、战略核心、战略任务的认识,构建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战略框架,促进了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进一步拓展,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明晰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谋篇布局、锐意进取、实干苦干,无论是国家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还是文化、理论、思想、精神等软实力,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新时期进入到新时代,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迎来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习近平继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了重要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更加完善、愈加明晰,迎来了由东方文明古国和文化资源大国向世界文化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主要内容、重要作用、创造活力及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积极认同和满怀信心。从新中国的“站起来”到新时期的“富起来”,再到新时代的“强起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光明前途越来越自信,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自信。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历史和中国道路的自信,对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信,对中华文化一定会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自信。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是新时代文化发展战略的自信,全体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地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不仅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而且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以政治家、思想家和战略家的气魄,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出了实现包括文化自信与文化复兴在内的文化中国梦,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
1.战略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由新时期进入新时代
确立文化发展战略必须明确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3]。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表现在文化创作、文化生产、文化贸易、文化消费、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等方方面面,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文化上层建筑不断完善,国民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不断提升,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的时代,是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时代,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形成的战略依据。
2.战略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进程中必然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梦的实现。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历史,从中华文化“站起来”阶段的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到中华文化“富起来”阶段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再到中华文化“强起来”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依次递进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描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指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14]。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从战略和全局上对文化建设进行了规划和设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第一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节点。也就是说,强起来阶段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就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与东方文明古国和文化资源大国相匹配的世界贡献,进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3.战略核心: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上层建筑的根本。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内核,核心价值观是在文化发展中起到引领和凝聚作用的价值理念、价值规范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国历史传统的价值理念,借鉴了人类社会的价值智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升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结合起来,强调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思想舆论传播、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日常生活规范中的统摄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和宣传文化思想领域的“定盘星”。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具有战略核心的地位。
4.战略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党的制度等方面。全面深化文化改革,促进文化创新是推进文化发展的战略动力。习近平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15],“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15]。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5.战略重点:在提高国家文化整体实力中全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文化整体实力体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国内的文化实力主要体现为文化的总体规模、文化创新能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文化创作与生产的水平、文化传播和影响的程度等方面。文化实力在对外方面体现为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文化价值观的世界影响力、文化服务对世界受众的吸引力、国际话语的号召力、国家文化形象的亲和力等方面。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结果,是国内文化实力的对外延伸,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重点。习近平指出,“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1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中华民族“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等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并在夯实文化软实力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等方面提出全面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实现文化自强的战略重点。
6.战略力量: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紧密结合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人民创造历史,群众是历史的真正英雄,党的领导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3]。人民群众是文化生产、文化创作、文化传播、文化消费和文化创新的主要力量。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和实践探索、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创造与智力贡献,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可靠保证。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依靠人民的实干中发展文化,在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中发展文化,在追求共同富裕中发展文化,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尤其是文化人才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开创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既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继承和发扬,又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深刻,对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越来越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特色,对实现文化复兴伟大目标越来越自觉、越来越自信。
中国共产党从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实际出发,以战略的眼光,对文化独立、文化繁荣、文化复兴等重大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对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清晰,对文化发展的战略作用、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路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文化为政治和经济服务,到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从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到文化的力量是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再到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文化发展战略作用的认识。
从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灵魂和文化之精髓,再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文化发展正确方向的认识。
从培育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从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核心立场,再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的创作导向,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文化发展根本目的的认识。
从文化要“推陈出新”,到文化要“敢于创新”;从“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到文化发展“关键在创新”,再到文化要“守正创新”、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文化发展强大动力的认识。
从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到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建成世界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到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认识。
从发展物质生产与发展文化教育并重,到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实行政治上依法治国和文化上以德治国相结合,到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同发展,再到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文化发展战略思路的认识。
一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脉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从计划经济时代文化发展的相对封闭到市场经济时代文化的改革开放;从新中国成立后革命文化的惯性到和平发展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从过分强调文化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属性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到文化不仅表现为文化事业形态也表现为文化产业形态,再到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越来越具有时代特色。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设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文化,到和平发展年代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文化;从计划经济时期发挥文化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主要为经济和政治服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发挥文化的商品属性、提出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提升战略;从文化是经济政治反映的上层建筑观念到全球化时代文化也是生产力和重要的软实力;从中华文化走进“一带一路”,到构建文明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越来越具有全球视野。
由于对文化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和时代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的实践诉求越来越主动,对自身文化使命的担当越来越强烈,对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越来越笃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战略自觉和战略自信。
从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文化建设的高潮到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从建设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的实践诉求越来越主动。
从建设一个文化先进的中国,到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个重大任务常抓不懈;从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到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宣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信念越来越坚定。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3]经过一百年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华文化也迎来了从文化独立、文化繁荣到文化复兴的历史性飞跃。从新中国站起来阶段的战略起点与战略奠基,到新时期富起来阶段的战略框架与战略拓展,再到新时代强起来阶段的战略自信与战略明晰,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百年演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过程,就是不断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最新成果,是强起来阶段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