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先群 熊 艳
(豫章师范学院,南昌 330103)
自《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标志着“课程思政”工作在全国高校开始全面实施。《纲要》强调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师范专业类课程属于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本文针对师范专业类课程思政的基本抓手、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和课程思政的方法进行教学论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师风,为师之本。师范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人民教师素质事关国家未来的教育事业。《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争做“四有”好老师……”。师范专业类可以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以教师职业规范为“课程思政”的基本抓手,除了挖掘通用的“思政元素”外,更需要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2018)等文件的职业规范要求,挖掘具有师范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进而重点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
《纲要》明确要求:“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师范专业类各门课程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巨大的育人资源,具体可以从历史、人物、热点三个路径全面而深入的挖掘有师范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
这里所说的历史可以分为专业历史、学科历史、学校历史等,历史是文化自信的底蕴。比如《中国教育史》课程通过分析我国教育发展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从了解我国教育的兴衰与国家的兴亡的紧密联系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从比较分析我国教育制度的优劣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责任感。学校历史尤其是师范院校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生动鲜活的育人教材,是中国教育史的微观展示,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把校友写入教材,这样的思政元素让学生有强烈的情境带入感,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和国家教育事业的荣誉感,更加爱校和爱专业,具有激励和榜样示范作用。
这里的人物包括行业名家、知名校友、教师本人。选取教育领域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代表人物,如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支月英、2020年时代楷模张桂梅等,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请他们到校讲述自己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甘愿为中国教育事业扎根农村基层、一心服务学生和奉献青春力量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等职业道德规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本人就是学生最亲近生动的学习榜样,具有言传和身教合二为一、润物无声的教育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
和教育有关的新闻热点,既可以是社会关注度高的和教育相关的正面或负面事件,也可以是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法规等,如2019年出台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2020年河北沧州汪文月实名举报华北油田十二处学校小学四年级班主任曹老师主动索贿案等。热点事件关注度高,而且具有时效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要老师找准契合点,既有正面的政策解读,也有反面的案例警示,从全新的角度解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是对师范专业以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为重点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
在疫情防控期间,抗疫精神成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有效载体。我们课题组将围绕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生、传播、扩散、控制到防控各阶段的具体发展情况,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层面挖掘疫情期间的抗疫精神融入的有效素材,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抗疫精神是当前最热的话题,师范院校要抓住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机遇,将抗疫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其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讲什么”,教师需要找寻与高校课程思政课程内容相符、抗疫精神凸显度较高、抗疫中的典型案例等内容元素,对抗疫资源进行有效甄选,提炼出最具有价值的抗疫精神素材,丰富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中,开展以“讲抗疫故事,学抗疫精神”为主题的师生研讨活动,让学生了解抗疫故事,领会抗疫精神,同时还能反馈学生对抗疫的认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邀请先进抗疫人物进课堂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是如何与病毒抗争,让学生体会到抗疫人物面对疫情时的坚定、坚持、坚强。
所谓植入式方法是指在讲授专业知识点的基础上植入一定的元素,使所授内容具有价值引领功能的方法。每门课程都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功能,但有的知识点没有价值引领功能,老师在讲授专业课知识时根据内容添加一定的元素、材料,使之能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讲述办公软件、表格制作时可以通过植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相关官方数据等进行课程思政,学生通过关注中国的教育现状、了解中国教育取得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通过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时代主题,明确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要爱岗敬业,要把自己的个人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统一。
所谓内生式方法是指专业知识点本身就有价值引领功能即育人功能,老师只需要通过语言转换或教学技巧过渡,从而就能实现课程思政的转化,如《教育心理学》中教师通过讲授关于教育、学习的过程、心理等专业知识,让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从而引导学生懂得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更好地教书育人和终身学习;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心理和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明白以后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更好地理解和关爱学生。
生成式方法是指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或研究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情感体验、知识学习和研究,这个过程对学生自己产生价值引导的方法。如专业方面的社会调查研究、专业技能的实践操作等课程,这种课程思政方法的优点就是无声胜有声,不是靠老师的外在力量来引领,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论或实践学习,自己内在生成所形成的价值力量,这种价值引领更长久更坚定。比如学生暑假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时使学生了解到农村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对国家教育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学生自己认真备课、写教案、上台讲课等实践过程,学生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伟大,当自己的辛勤付出得到自己所教学生、家长和指导老师的肯定时,能增强学生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习总书记曾经用“盐”形象地概括了课程思政的基本技巧,好的课程思政要如盐在水。师范专业课老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课程思政的基本技巧。
许多专业课老师对课程思政存在误解,认为专业课本来就课时有限,还要拿出课时让专业课老师上思政课,纯粹是“不务正业”。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就导致许多老师存在敷衍了事,出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两张皮”的课程思政“割裂化”现象,其实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育人,许多老师一直在自发地做着课程思政的工作,只不过课程思政要求把自发上升到自觉的高度。
首先,要保证思政元素的正确性,要保证是“食用盐”,不是“工业盐和亚硝酸盐”,不能把一些具有错误价值导向的元素引入课堂,避免“好心办坏事”;其次,要科学定义思政元素,要避免思政要素“狭义化”,凡是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积极引导作用的正能量都属于思政元素。第三,用“盐”要准确,要因专业、课程不同而用不同种类的“盐”,避免“同质化”。思政元素包括通用元素和专业元素,专业课要重点挖掘和专业有关的思政元素,如和专业有关的国家制度优势、国家战略、职业道德和职业法规等。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注重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显性课程,课程思政是注重思想价值引领的隐性课程,所以课程思政用“盐”要不留痕迹,不要用过多的政治术语,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用比较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课程思政,避免“硬思政”。比如《大学数学》函数的连续性,这个知识点可以挖掘出质量互变这一思政元素,但老师不要用哲学的语言去讲授哲理和价值引导,可以从大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入手,强调要注重长期的积累,厚积薄发,同时不要懈怠。
总之,师范专业类课程思政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抓手,老师要牢固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