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帅 丛春秋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9)
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是高校传播知识、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承担者,高校教师的师德表现也决定了高校发展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提出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教书育人精神,再次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管理部门也相继下发了各类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文件,进一步推动高校师德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深刻的时代挑战和教师自我认同感异化的挑战,高校师德失范行为仍屡有发生。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在“新时代”背景下破题,推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在高等教育中的示范引导作用。
教育的质量在于教师,高等教育的核心在高校教师的发展,师德师风建设是保证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部门充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相继出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从制度层面明确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准则,划定师德师风建设基本底线。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师德评价体系建设、师德监督体系建设、师德建设保障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校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在继承传统师德修养、丰富师德内涵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新时代下的高校教师出现“师德滑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新的教育沃土中孕育新的师德建设体系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体系自我变革提升的要求。当前高校教师中出现教师身份认知缺失、学术不端、急功近利等现象,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阻碍了高校教师的高质量发展。
究其缘由,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道德价值主体的教师在道德认识上出现了多样化的变化,以社会为本位,强调奉献与牺牲精神的观念逐步被个人优先、以个人为本位的、强调自我价值的世俗化观念所替代。这种道德价值观取向上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对教师的道德心理形成了冲击和挑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使得高校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逐渐淡化[1]。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功利化和浮躁氛围的蔓延以及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力的削弱和淡化,也是造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重要客观原因。另一方面,师德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所形成的品质,是需要实践和时间来消化,并最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体现出来。当前,政府对高校的考核仍存在重论文数量、科研经费量、各级各类课题数量等,考核的结果与高校获得的办学资源息息相关。为了在高校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办学资源,各高校纷纷通过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将政府考核体系的重点体现在教师评价体系中,作为指挥棒的教师评价体系与教师晋升、薪酬等高度相关,科研成果快速产出,逐渐成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的主要标准。这种评价体系下,必然会导致高校教师不再重视教学,实用主义至上,以换取个人在职称上晋升,在收入上大幅增长。最后,高校在教师师德培训、师德建设、师德评价和奖惩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管理机制,在师德监督方面的监管失位,也值得我们重视。
1.师德建设与大学精神相结合。大学教育由大学人来创造,大学精神由大学人来培育。当代大学精神是大学教师在教书育人、传播知识、科技创新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精神契约,高校教师的意志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大学精神的延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精神和高校师德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将师德建设立足于大学精神建设,对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原则。
2.师德建设与典型引导相结合。发挥“典型”“榜样”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加强舆论引导,及时总结师德典型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先进经验,抓住高等教育在新媒体的主阵地和话语权,用更易于接受和更符合新时代的宣传方式推动师德建设更加生动。
3.师德建设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师德建设的目的、着力点和核心问题,无不与教学工作密切相关。师德是教师本职工作的灵魂,教学科研是师德的表现。规范行为,优化表现,正可触及灵魂。在教学运行方面,需要重视教风建设工作,加大建设优良教风的力度。探索在教师入职、上岗、分配、聘岗、晋职等各环节对教学水平和态度、教学研究和成果的全过程考核要求以及激励措施,制定相应管理规定,促进教师真正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投入到教学研究与建设上。在科研方面,需要将科研攻关和学术活动,把依法治学、依法治教与以德治学、以德治教统一起来,以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为准绳,决绝反对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等违背学术规范、恶意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在广大教师中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和健康学术氛围。教师的人格魄力,要在端正学术风气、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上,体现出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和时代新风。
1.以人为本:师德内涵的破与立。师德的内涵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演变,不同的历史环境下,适应社会的师德内涵不断重新定义。中国古代教育伦理中包含着丰富的师德思想,形成了诲人不倦、为人师表、因材施教、重教明礼等重要思想,这些传统的优良师德品质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当代高等教育师德建设有着借鉴作用。师德的产生,必然与时代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传统的师德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师德建设需博采古今,推陈出新。在新时代的环境下,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以崭新的视角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将师德内涵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之中,以人为本,破立并举,形成新时代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新内涵。
2.以推动教师发展为根本。教师的评价机制决定了教师发展的方向,高校教师是传播知识、科研创新的承担者,师德建设的方向与高校教师的发展内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师德建设的目标是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以师德建设为基础的发展,因此师德建设和高校教师的发展相结合,才能真正的发挥师德在教师评价中的引领作用。专业发展意识是个体基于现实的需要,对照专业发展的要求来对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理论化认识,是建立在教师自我认识、职业认同程度、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基础上的综合反应[2]。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意识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师德长效建设机制中,要引导教师形成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感,自我提高,坚定教书育人的信念,不断完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发挥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特长,实现师德建设和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统一。
3.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制度,创新师德教育模式。将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学术规范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岗位行为教育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师德教育工作中。精心设计师德教育内容,创新师德教育载体,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确立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性认识。增强教师自身师德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教师增强职业自尊,珍惜教师荣誉,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实践活动中自觉恪守师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在于形,不断提升师德践行能力,积极养成师德自律习惯。
4.将师德建设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学术评价机制。师德建设的难点在于师德是教师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教育观,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来衡量师德建设的好与坏。纵观以前的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业务,轻思想;重形式,轻内容;重教书,轻育人[3]。其内在原因在于师德评价的时代性不足,与实际教师发展相脱节,考核体系短期化视角明显,缺乏全程性;讲究一团和气,缺乏原则性;层次扁平,缺乏立体网络,等等。针对以上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高校应将师德建设嵌入教师发展培养的全过程,正面考核和负面清单相结合,建立健全教师分类评价机制,从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细化师德建设路径。构造以教师发展为核心,以理想信念、学术道德、教学科研素养、职业精神等重点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将自评、学生评价、同事测评、单位考核相结合,构建高校、家庭、社会多方师德监督评价体系。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和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深入,与之相适应的师德建设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面对新环境、新问题,不断探索符合实际发展的新举措、新路径,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高等教育建设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