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 510642)
案例教学始于150年前哈佛大学法学院,随后在哈佛商学院,及全球其他高校商学院得到广泛的应用,被认为是最好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法[1]。我国教育部也早在2015年发出关于“加强大学生案例教学”的意见,具体包括要加强案例教学和改革教学方法。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针对学校传统教学专注课本内容的讲述提出:“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2]。理想的案例教学正是体现杜威这个观点,案例教学应该要强化已学知识,应用已学理论,所训练的分析、讨论、决策、展示能力都是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工作、生活的重要技能,而这又是普通“课堂讲授”所难以实现的。案例教学探究理论与现实的差别,能够训练学生思辨的能力,创新性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3]。
对包括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在内的我国6所重要工商管理学院,超过1000份的大样本问卷调查“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对案例教学很满意或比较满意,而对案例教学不满意集中在案例质量、教师点评、学生准备和课堂组织[4]。笔者在案例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中归纳现行主流管理类案例教学的两大难点。
中国案例研究会会长余凯成定义教学案例为:“案例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某一特定情景的描述”[5]。从案例编制的角度,案例就是围绕既定教学目标,确定了问题,以事实为素材的整理编辑。由此可以推测,隐含着明确教学目标的案例问题的答案已经在案例材料中。这种案例教学与应用题类似,与材料题更为接近。因此,现行主流的教学案例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编制的质量。一个出色的案例应该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长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学习筛选材料,找出重要的、有用的信息[6]。然而,教学案例是有篇幅约束的,这对案例编写提出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要求。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传授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7]。在极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要了解企业情况,明晰问题实质,提出行动方案,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富有挑战性的[3]。
在案例分析课堂,教师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更多的是案例讨论的组织者,要启发、引导学生,要总结企业行为和行业特征。案例教学不是讲理论,而是讲理论的应用。案例教学的教师不但要熟悉专业知识,具有专业理论体系,还要了解案例企业,能够领悟商业的逻辑,有一定的商业感觉(business sense)。现代市场瞬息万变,各行业千差万别,要理解企业和市场的行为,对案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绝大多数学生对现实市场、行业特征、企业运作并无接触。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学生讨论企业的行为,甚至企业决策是十分困难的。此外,学生更习惯于在课堂上听讲,调动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不是容易的事情。
综上所述,现行主流教学案例在难度上需要平衡和把握。一方面,简单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体现和应用某个理论,以非常短小的篇幅描述案例,俨然成了扩展版的课堂举例[8]。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从课堂到课堂的,从理论文字到案例文字,去讨论企业市场环境,给出经营决策,也是不现实的。
互联网的普遍应用,较大型企业都有官方网站对外主动披露信息,传统媒体电子化,自媒体等新兴媒体信息量丰富。互联网硬件和软件得到普及,教师和学生都能通过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以极低成本获取丰富的企业和市场信息,从而能够勾勒出企业的经营现状与发展路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管理类案例教学进行了互联网+的教学创新,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近乎无限的信息资源,去解读企业,去思考理论。“互联网+管理类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如下:
与现行主流案例教学把案例文本材料编制好,分发给学生不同,创新的案例教学只向学生公布案例企业名称和讨论的理论角度。一方面,这绕开了案例文本编制的难题,不把案例内容局限在有限的文字内,更不是为问题的答案而提供材料。另一方面,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因为学生必须在课前对案例企业,甚至所在行业的背景有充分的认识,对理论角度进行复习,并把两者结合进行思考,否则在课堂上是茫然的。
学生在上课前,需要回顾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大量互联网阅读。这时的阅读不是无目的性的泛泛阅读,而是在理解理论后,带着理论去收集、阅读、理解,从而整理企业资料。这个过程是理论应用的过程,是理论真正理解的过程,就杜威所说的“教材与实际的联系”。
互联网普及前,资料收集工作主要是图书馆的文本材料,相比互联网信息搜索效率极低。今天,互联网信息资料丰富,搜寻功能强大,学习的难度和挑战已经从获取资料信息,到理解、辨析和筛选资料信息。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学生能够轻易地获得企业环境、背景与现状,但针对“理论角度”,学生需要寻找有效信息,理清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脉络,挖掘事实真相,得出认知结论,形成决策选择。
本案例教学课程的创新是:要求学生利用课前更充裕的时间,互联网更广阔的空间去搜寻理论相关的企业信息,进行理解、辨析和整理,其本质是学生在进行企业案例的创作[9]。
现行主流的案例分析问题是案例材料的一部分,一般附在案例描述后面。本案例教学的创新是学生课前做好案例准备,教师在课堂才公布案例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完成讨论,形成PPT,并进行汇报。课堂时间极为有限,要求学生针对问题,在短时间内形成结论,学生必须在课前有良好的准备,课堂上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以相关理论、基本的管理学原理和逻辑去解释问题。“互联网”对时空的无限制性,在此凸显其优势,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利用互联网查询更进一步的、具体的信息。此外,案例问题应该十分聚焦,是与给出理论角度直接相关的具体问题。
学生毕竟没有或极少参与企业的实际运作,更不要说管理决策。即使给予丰富的案例材料,要求仅有理论知识的学生,去分析行业与市场,做出决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互联网+案例教学课堂上,教师是带着学生解读企业,解读行业,解读市场环境。每个企业具有不同的文化,在不同行业,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生存发展方式,教师带着学生领略不同企业的个性,学生从中领悟企业管理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在较好理解现实企业发展的基础上,教师才与学生就案例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是开放的、轻松的、自由的。教师尽量顾及更多的学生,营造讨论的氛围。因此,除了学生自主发言外,教师可以从任意学生开始挨个要求对很具体的问题发表见解,迫使学生认真听教师的案例企业讲解,及其他学生的见解,并积极思考问题。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一边总结,一边启发,对每一个回答进行简要的点评。
理论课堂和案例课堂差别很大,前者主要是理论知识讲授,后者主要是理论应用讨论。案例教学的教师需要从“教”到“导”角色的转变,要营造讨论的氛围,让学生既认真听讲,又积极思考,大胆设想,热情讨论。创新的案例教学是在互联网丰富信息的基础上,不提供具体的案例材料,把课前的案例准备实质上纳入到课程内容里,训练学生利用互联网信息搜索、信息筛选、信息整理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不是围绕固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解读,而是带着学生从更丰富的视角、企业的成长、市场的变化去解读企业、行业、市场,甚至社会,用抽象的理论去解释表象复杂的现实企业和市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案例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真实体验理论应用于实际。
教师对案例企业的背景及发展必须十分了解,特别对“理论角度”所涉及的内容要深入透彻,尽量阅读互联网能得到的所有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思考并确定一个案例问题,一份解读理论和企业的PPT,一份案例问题解答的PPT。
案例问题是案例教学创新的核心,特别在没有给定案例材料的背景下,案例问题尤为重要。如果说现行主流案例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案例文本材料的撰写,那互联网+案例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案例问题的提出。案例问题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有现成的答案,也不能是已有互联网公开信息所不能解答的。案例问题的推导还应该是能够反映理论,企业、行业、市场的特征。
解读理论和企业的PPT 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原理、企业基本状况的信息、理论角度下企业和相关市场具体信息。这部分要求条理清晰地展示企业主要、重要、最新的数据,勾勒出企业的发展路径、主要业务和核心竞争力。
案例问题解答PPT 内容包括:教师对案例问题的理解和逻辑解释,对案例企业的总结和对案例体现的市场规律的总结。此部分力求简洁明了,逻辑清晰。
每个案例教学安排3课时课堂时间,指定2个小组(2-3名学生组成1个小组)的学生做案例问题汇报。
教师提前一周公布“案例企业”和“理论角度”,要求全班学生课前做以下准备:1.复习理论;2.通过互联网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3.从理论角度收集,分析案例企业的具体情况。指定小组的学生要准备简短的理论介绍PPT 和企业介绍PPT。
课堂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与企业介绍”,为热身阶段,约30 分钟。两小组分别从“理论”和“企业”向全班学生进行PPT 汇报,教师即时对汇报进行简单和必要的提问,然后公布案例问题。第二部分是“讨论问题”,为案例教学的主体,约60分钟。针对教师给出的案例问题,两小组在课室外分别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把结论制作成PPT。同时,教师在课室内与指定两小组外的其他学生进行理论回顾和企业解读,然后针对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第三部分是“讨论案例问题结论”,为高潮阶段,约45分钟。两小组分别以PPT 报告展示案例问题的理解,给出结论。教师即时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答辩,也就是教师与指定小组学生进入较深入的、问答式的讨论。最后,教师用PPT 展示自己对案例问题的理解和总结,并对案例企业本身及所在的行业进行归纳总结。
全班每位学生都会分配进入一个小组,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对一个企业案例进行PPT 解读和问题回答。2-3人的小组基本不会出现搭便车行为,特别是讨论问题部分,由于时间非常有限,小组团队成员要既分工又合作。
每个案例指定两小组同时进行分析活动,形成直接竞争的关系,在PPT 展示和答辩结束后,教师做点评并即时给出评级。由于不同案例的分析难度有差异,不能进行横向比较,但同一案例问题回答的前提和背景是相同的,从而实现评分的相对公平。
“互联网+管理类案例教学”在笔者所在学院已进行了5年的实践,从学校评教数据显示学生对课程认可度非常高,常年排在评教系统前10%。任课教师通过亲身实践、课堂观察及课后与学生就互联网+案例教学进行小组访谈,学生认为管理素质得到训练和提高。具体反馈信息总结如下:
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案例课堂是开放的,是与现实对接的。教师和学生利用互联网工具获得企业和市场信息,通过理论知识和管理工具分析企业问题。虽然,这与企业的实际决策,解决实际问题仍然有相当差距,但或许已经是校园里能做到的最贴近现实的做法。教师和学生带着理论知识进行信息收集、理解、筛选、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企业、行业在现实中的发展。另一个方面,这个过程又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因为环境和时间等因素的差异,会有不同的表现。
互联网+案例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和教师多方面的应用技能,包括互联网信息搜索能力、时间控制能力、PPT 制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其中,互联网搜索能力是新的,也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技能,更是本案例教学创新的基础。利用互联网去了解一个企业应从最基本的企业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获取企业主动公开的信息,再到主流媒体对企业事件的报道,主要业务相关专业网站的报道与评价,再到知乎等大众社区对企业相关事件的评述。互联网+案例教学能够训练学生和教师从互联网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寻企业信息,辨析出有价值的部分,勾勒出企业的概况,理清企业发展的技能。
互联网+案例教学提高学生逻辑分析和思考辨析能力。案例问题没有现成答案,更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要在对案例企业比较熟悉,对所在行业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对案例问题进行思考,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无论是课前的准备,还是课堂上对案例问题的思考,从勾勒出企业的真实概貌,到不断细化所关注的理论相关要点,学生都是在不断辨析信息的真伪和相关度。
创新的案例教学以互联网为基础,互联网是案例企业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和学生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来说是平等的。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以应对学生课堂的提问;另一方面,激励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可以与教师进行讨论交流。总之,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搜寻企业资料,讨论、思考、总结,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理想的案例课堂是在案例企业背景和企业发展介绍后,教师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理清企业行为事实背后的动机和含义,最后给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总结。这要求教师十分熟悉案例企业,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优秀的案例教学教师需要投入热情,把案例如放电影般展播,提出案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尽量多的学生发言。案例课堂的气氛应该是热烈而有序,最后的案例总结是水到渠成,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案例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案例教学的教师应该有相应的培训,要对现实市场有所了解。哈佛大学对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帮助教师熟悉并熟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整个过程至少要2年[7]。若教师能深入企业调研,追踪案例企业,甚至为企业做咨询,担当独立董事,对案例教学有莫大的帮助。
此外,在我国现行的科研体制下,绝大多数高校对教学案例没有经费支持,也不计为科研成果,而这又是因为教学案例不被科研期刊所接收。农业经济管理A 类期刊《美国农业经济》(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Economics)每年都设教学案例专题,公开发表优秀的教学案例。国际食品和农业企业管理协会(IFAMA)全球性的年度研讨会每年都设有教学案例专场,向全球征集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学生案例竞赛,到2019 年已经举行了29届。因此,我国发展案例教学,需从科研经费上给予资助,从科研体制上给予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