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的业师协同教学模式探索
——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新文科建设为例

2021-12-07 09:11:47吴新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新文科文科协同

吴新星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州 350202)

一、引言

随着教育部明确提出新文科建设号召,占高等教育学科门类三分之二的文科专业如何尽快实现转变提升,已然成为高校融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顺应发展高等教育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新文科之“新”,外在体现是“四新”,落实到办学实践中则是充分发挥“业师”的桥梁作用,以“业师协同高校教师”的师资队伍构建,激发高校与企业育人工作的耦合效应,满足高校达成人才培养规格的实际需求。因此,业师协同教学模式成为新文科建设中新教改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业师协同教学的概念内涵

高校育人工作中,教师需要承担教书育人、传道解惑的职责。其中,育人职责类似于“人师”角色,传道职责类似于“经师”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经师”的职责已经从讲解“经书”延展到对各种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讲授培养。从这个角度看,“经师”已然可以用“业师”[1]来表述。当然,在行业企业中有具备一定理论修养的业界专家能够弥补传统高校教师在实践领域的不足,更多承担“业师”职责,也就成为必然。

(一)业师

所谓业师,俗称行业导师、企业导师、业界专家等[2],是对业内有相当管理实践、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的特定称谓。较之于高校专家,其对学科理论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理解虽然未必系统,但在职涯规划管理、专项能力培养等方面自有特殊视角,能够起到良好补充,尤其是对新文科建设,往往能从工程实践角度,在新材料应用、新工艺改良等方面提出独到见解,提高新文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协同教学

“协同”的概念原本产生于管理科学对系统良性循环的研究,强调子系统间的相互协调以保证总目标的达成[3];以此为基础,强调子系统的有序配合,能够激发相互间的耦合效应,从而超过预期目标。在新文科的建设中,如能充分发挥“业师”的效应,则为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教材等多个课程要素的耦合创造了可能,引领课程大纲修订、课程教学组织、教学质量评价等环节的教学改革,为新文科专业充分达成人才培养方案既定培养规格,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面向“新文科”的业师协同教学模式及特征

“业师”的实践经验丰富,对新文科建设大有裨益。如果能够在结合新文科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与高校教师配合,协同育人,无疑将成为撬动传统教学“教师中心”的基点,推动新文科建设有序发展[4]。

(一)新文科的概念内涵

新文科是国家在新时代对文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推动着文科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了解中国国情、热爱祖国、助力民族复兴的文科人才。在高教实践中,如何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发现的新方法,发明的新技术应用于新文科教育,是新文科建设的基础要求;基于新文科自身建设,如能对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的发展延展外延,则是对新文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5]。

(二)业师协同教学的模式

关于业师协同的教学组织模式、参与环节知识跨度、教学实施步骤,国内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产出丰富的成果。

从教学组织形式分,可以分为“典型模式”“支持模式”“平行模式”“嘉宾模式”四种形式[6];从参与环节知识跨度分,可以分为“双科协同”“多科协同”“主题式协同”等三种形式[7];从教学实施步骤分,又分为“团队组建阶段协同”“团队内部沟通协同”“团队间协同”“教学过程协同”[8]等。总之,虽然采用不同的区分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协同模式,但其根本目的都在于充分发挥业师参与人才培养的作用,激发各教学要素间耦合效应[9]。

(三)业师协同教学的特征

较之于传统文科培养相对“封闭”的教育资源使用,业师协同下的新文科培养,形成若干自有特性。

一是灵活度和开放度更高。在新文科建设中,应倡导充分发挥业师优势,鼓励学生在业师引导下,自主拓展知识边界,自主训练和掌握专业技能。基于业师协同,还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真实的企业环境也纳入教学空间管理范畴[10]。此外,还可以在业师支持下,更多使用“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互动形式较强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成为教学中心。

二是培养规格与业界需求契合度更高。业师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提高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使得人才培养更加契合业界实际用人需要。

四、应用型民办高校业师协同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推进“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业师协同平台

以“业师”为桥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机制创新方面,新文科专业应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指导和校企合作委员会。通过管理决策咨询、联合技术攻关和对接就业等手段,实现“校企双赢”,增强企业协同育人积极性,实现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

新文科专业以业师为桥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业界的联系,深入调研,科学定位,紧密对接福州市、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寻找人才培养存在的差距。按照企业实际需求,大胆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修订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完善职涯发展路线图;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参与率达到100%,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行业发展和用人部门实际需求无缝对接。各专业群要积极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现代商贸服务专业群构建“校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培养模式,文化创意服务专业群构建基于“项目制”“全流程”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金融与财务管理服务专业群构建“双向嵌入式”“课证融合”培养模式,工程咨询与服务专业群构建集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一体的“三能一体”培养模式,国际商贸专业群构建国际经贸素养+国际贸易技能和外语应用能力的“1+2”新三维渗透式培养模式。

(二)服务“新文科”教学需要,组建业师协同团队

构建新文科专业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教师的长效机制,以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为主体,以引进“业师”为补充,构建一支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

一是加强教师培养。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平台,积极开展应用技能培训、教学咨询、教学研究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充分结合校企合作资源,在组织“项目制”“全流程”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业师”融入。各新文科专业大力聘请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并作为青年教师实习导师,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实践应用能力。每年安排教师全薪到实务部门、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要求教师带着明确的任务赴企业锻炼,在企业期间学习掌握行业、专业先进的理念与技能,完成课程体系重构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引导教师参与实务部门、企业急需的应用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在项目中锻炼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二是改革教师聘用机制。把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教师招聘的重要条件,从政府、企事业单位或相关行业技术部门引进应用型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引进行业企业能工巧匠、业务精英,通过高薪聘请、灵活安排教学任务和配备教师作为助教等多种形式推进“业师”引进计划。

(三)创新“新文科”实践教学体系,激发业师协同耦合效应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加强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关联与系统性,要求新文科专业在设计培养方案时整合原有单项性、静态性实验项目,将行业或领域各岗位上下游之间的工作过程、业务流程有机串联起来,构建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项目设置方面,根据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专业特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递进。通过系统设计各专业实践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各专业实验实践环节学分数占比,尤其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比要大幅提升。

在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培育方面,推进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或其他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基于行业企业的实际问题与实际需求进行选题,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真题真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在实践教学文件编制方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业务流程、项目进程为出发点,制定了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制实践课程标准。

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面,通过校内外实验实践场所建设,构建“仿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具体落实生产实习操作,以现实案例和统计数据为依据,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综合、体验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学习实践环境,有效实现了校内实验生产化、校外实习教学化,保证了学生所学的针对性,尤其是能够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业务,促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掌握与运用。

(四)推进“决策导向”的质量保障体系,持续优化业师协同机制

围绕新文科建设中业师协同的质量保障需求,积极发挥业师作用,构建特色质量保障体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优化教学质量标准。按照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运用“决策导向”评价模型(背景评估Context、输入评估Input、过程评估Process、成果评估Product,CIPP)推进教学质量可持续改进。按照以服务岗位需求和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原则(C),制定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I)。以提高业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改善为主线,制定适应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质量标准;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制定课程考试质量标准;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业师参与实验教学质量标准(P)。以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或者与行业、企业一线需要的应用项目为引领,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制定实习质量和社会实践质量标准(P)。

二是强化业师教学质量。制定协助业师成长的系列实施办法,帮助业师提高教学品质;修订业师绩效评价制度,引导教师与业师协同提升产学研发、竞赛辅导、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办法,加大绩优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倾斜力度,开展对教学成效未达标教师的后续追踪辅导,保证教育教学品质。

三是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制定业师辅导、职涯规划与咨询、学习困难学生辅导等方面的实施办法,形成学生学习及职涯辅导机制,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制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专项计划,提升学生实务能力,强化就业竞争力。

四是落实就业跟踪评价。深化推进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工作,密切联系社会,整合学校、用人单位、校友、政府等各方资源,编制年度就业质量白皮书,总结成功经验,发现人才培养中的短板,分析原因及时调整,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总之,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在新文科建设中开展的业师协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师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提升均起到了积极效果,得到了学生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也为同类院校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新文科文科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图书与情报(2019年4期)2019-11-20 06:54:38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出版广角(2019年9期)2019-06-14 08:19:30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