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滢滢
摘 要: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不断落实,对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要求也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重视。而小学美术作为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最好方法,对于小学美术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能力;培养方法
由于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正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阶段。对于小学美术来讲,其教学方向可以分为五个内容,分别是美术作品的赏析、美术作品的创作技巧、美术作品的认识、对美术作品的创作和实践以及对美术作品背后文化的理解,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教材的核心,结合新式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更加灵活生动,促进学生对美术欣赏和创作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的审美观得到有效提升。
一、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审美能力的提升能够从两个方面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首先是外在方面,也就是能够让学生不断提高审美水平,脱离低级趣味,懂得如何去欣赏生活和艺术;其次则是内在提升,也就是让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个人素质在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并且从美术作品中发现人生道理,让学生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
对于学生来说,性格的培养是促进其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而美术作为宣泄性格、表达心情的最好方式,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利用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同时展开针对性引导,向学生有效传递正能量。
同时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对于美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在欣赏和创作中不断对美产生新的感悟,并且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良好的提升。
二、小学音乐课堂发声练习的教学方法
1.融入生活内容。将生活融入教育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情景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对于美术来说,生活中不乏美的事物,而美术则是对美的事物进行记录和想象,同时也是展现学生心情和心理状态的最好方式。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引导,让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且鼓励学生利用美术的方式来记录生活。而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生活融入进去,让学生的美术思维得到有效的扩展。像是对于剪纸的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剪纸的文化内涵,并且让学生知道过年时窗花的作用以及窗花的美感,进而引导学生开始进行自由剪纸。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帮助家人进行剪纸,利用剪纸来装饰家庭,将知识真正带入到生活中去。不过在情景教学融入生活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和生活之间的练习,才能确保学生能够让知识得到真正的落实,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
2.利用实物进行引入。实物教学是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方式,不过传统实物教学基本以根据实物作画为主,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而且形式和内容非常单一,因此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教师可以将某样物体蒙起来,让学生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猜测,再进行展开绘画。由于学生并不知道物体的颜色以及图案,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个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语言描述或者童谣来让学生猜测物体,从而进行作画。而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实物内容也要和教学内容一致,让学生的想象力能够获得有效的培养。
3.利用音乐来渲染教学。音樂和美术可以是相关联的,而且在音乐的帮助下,可以充分影响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投入到创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像是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播放音乐《小白兔》,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描绘来绘制小白兔,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创作,还能让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得到显著提升。不过在音乐的选择中一定要选择适合学生以及教材内容的音乐,让音乐和美术能够得到完美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多方面的审美能力。
4.利用故事来导入情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故事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最好方法,也是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中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来导入课程,让学生根据故事进行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像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描绘武松打虎的故事,将故事的细节叙述的栩栩如生,进而让学生利用想象力和自己的审美能力展开创作。不过在展开故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抓住故事的重点和细节,同时也要积极进行引导,让故事内容和教学内容有效联系,确保学生能够在故事的绘制当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结语
总的来说,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小学美术教师一定要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提起对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的基本素质获得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董兴香.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2]张有成.浅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