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尼亚传奇》类型化特征及其教学启示

2021-12-06 00:59麻铭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

麻铭辉

内容摘要:“第二世界”概念由托尔金先生提出,它概括了文学作品中独立于现实世界的拟态世界。纳尼亚传奇中的纳尼亚世界就属于“第二世界”。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其中人物构建和情节编排过程中体现出的鲜明类型化特征。纳尼亚世界固有的类型人格有助于我们对其类型化特征进行分析。该分析方式对理解文本的含义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同时,该文本作为儿童文学,拥有浅显易懂的特征。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得到推广运用的今天,适合作为面向高中生普及文艺理论和文艺心理学的入门材料,作为拓展知识,培养文学素养和对文学的兴趣。

关键词:纳尼亚世界 第二世界 类型人格 拜物情结 文本解读

作者在对纳尼亚世界的构建过程中,角色和情节的安排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都体现了某种象征性。在“第二世界”中角色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编排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人格可以借助佛洛依德的理论归纳和分类。即现实世界中可能很复杂的人格,在作品中,将角色用偏向本我欲望或超我追求归为两类,并在故事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按照人在两种类型的转变情况分类,形成一种类型的人格。而这种基于文艺理论的文本解读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拥有一定的意义。

一.角色人格塑造的类型化特征

类型人格是本文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自我超我在个体身上组合方式斗争情况的类型化而产生的一种概念。即将角色用偏向本我欲望或超我追求归为两类,并在故事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按照人在两种类型的转变情况分类,形成一种类型的人格。

1.自我的回归

埃德蒙和尤斯塔斯的人格在纳尼亚世界中可以被归纳为自我的回归。

埃德蒙回归情节体现在《狮子女巫与魔衣橱》中,埃德蒙的一出场就表现为一位十分捣蛋,性格略阴暗的孩子。他喜欢嘲弄自己的妹妹,在曾经进入纳尼亚世界并得到白女巫的好处以后,仍不按承诺为白女巫工作。在纳尼亚传奇系列作品中,他是少数拥有细致内心描写的人物。以表现他内心的不良品格。可以说他的本我体现未必是物欲,而可能是某种童年缺陷导致的报复心理。这在迪士尼的改编电影里得到了体现:他在空难中不顾安危跑回家里取父亲的照片。

埃德蒙的自我回归表现在:他为了土耳其软糖背叛兄弟姐妹之后女巫的欺骗显露。惨遭虐待后阿斯兰为了他的牺牲使他幡然醒悟,意识到本我的驱使已经将自己异化成为一个怪人。最后在对抗白女巫的战场上奋不顾身的将白女巫石化。从此成为了一名纳尼亚的国王并陪伴纳尼亚世界走向最后的结局。

尤斯塔斯的自我回归情节体现在《踏浪黎明号》中。这一故事中尤斯塔斯在现实世界中处处与彼得四兄弟作对,并在进入纳尼亚世界以后诅咒船员、将恶龙的财宝据为己有,最终再一次睡醒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恶龙。面对本我的欲望,他最终发现了超我背后的美好。他渴望朋友,在作为龙的一段时间里,他为大家捕食,作为坐骑背大家飞翔。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被人喜欢的乐趣,并获得了超我的满足。随后在阿斯兰的帮助下,他重新成为了人类,并参与了接下来对纳尼亚的几次拯救。

2.自我与超我的斗争

彼得和迪格里的人格在纳尼亚世界中可以被归纳为自我与超我的斗争。

彼得的斗争体现为“信与不信”。作为纳尼亚传奇中出现过年龄最大的孩子,他的突出矛盾不是体现在对本我自己欲望的管控上,而在于第一次听闻纳尼亚世界后的尖锐怀疑上,是已有固化认知不愿被改变的欲望。他在听闻露西对纳尼亚兴致勃勃地讲述以后说“小孩子总有很多奇思妙想”。而几次听闻身边人叙述纳尼亚的故事,对纳尼亚世界的真实存在与否不再那么笃定。

迪格里的斗争体现为对神圣苹果的犹豫上。在阿斯兰向他要求去采摘神圣苹果后,面对白女巫的诱惑,尤其是提到对自己病床上的母亲时,迪格里的人格开始了激烈的内在斗争。作者在此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他的心理斗争。这是一种高尚的欲望和承诺的斗争,最终迪格里选择了信守承诺。

3.本我的奴隶

苏珊的人格在纳尼亚世界中可以被归纳为本我的奴隶。

苏珊是小说中唯一一个没有进入重建后纳尼亚的世界中去的一个主人公。她的本我体现在她对成人世界的物欲上。在《最后一站》的新纳尼亚中,有这样的叙述:当人问及苏珊在哪里时,彼得说“我的妹妹苏珊,已经不再是纳尼亚的朋友了”。尤斯塔斯说:“不论什么时候,你试图叫她来谈谈纳尼亚,她就会说‘你们的记忆何等神奇!想不到你们还在想着儿时那个游戏”。吉尔说:“如今她除了尼龙制品、唇膏和请帖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她总是对于长大成人的欢乐景象太敏感了。”同样长大成人的彼得和埃德蒙虽然结束了在纳尼亚的最后一段旅行,但是仍然相信它的存在,这与苏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超我的化身

露西的人格在纳尼亚世界中可以被归纳为超我的化身。

露西是一位十分天真的孩童。在故事中,她永远是与阿斯兰最接近的一个孩子。在《纳尼亚传奇:凯斯宾王子》中,她最早发现阿斯兰的踪迹,《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与魔衣橱》中,她最早感伤阿斯兰的离去。是阿斯兰最忠实的仰慕者。这种乐于相信的态度与苏珊的怀疑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外,在书的扉页上,我们能发现这部故事集写给刘易斯的教女露西。同时在刘易斯专门与小读者的信件往来中,我们不难总结,刘易斯对于孩子有着一种明确的喜爱。也许“天真的相信与托付”这一特质始终是刘易斯心理世界中超我的特征。

二.角色情节编排的类型化特征

在系列著作的最后一部,阿斯兰带领部分动物穿过一道门来到一个比纳尼亚更加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它们透过这道门看着原有的纳尼亚腐化崩解。火球砸向地面,时间巨人醒来并操控时间飞快的前进。这道门的两侧,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两个世界,在这两个世界的动物的结局也截然不同。事实上,分析在两侧的两类角色,我们会发现其情节编排的类型化特点。

留在门那一侧的动物,文中这样敘述:“生灵们不断涌来,来到阿斯兰面前时他们全都直瞪瞪望着阿斯兰的脸。……有一些生灵在行注目礼时,脸上的表情发生了可怕的变化——那是一种畏惧与仇恨的表情,只不过这种表情在会说话的动物脸上只停留了片刻。你看得出来,他们一下子变成了普通动物,再也不会说话了。所有这些动物向右转身,消失在巨大的阴影中。孩子们再也没有见到那些生灵”。概括这些动物,我们发现,对阿斯兰持有敌对态度的动物最终没有进入新的纳尼亚。在作品中,阿斯兰是正义和仁慈的象征,它代表着纳尼亚不变的理想追求。而敌视阿斯兰的动物们无疑违背了自己的理想追求。此外,阿斯兰在叙述时间里频频出现而在文本的时间里则很少露面,几乎是纳尼亚动物们眼中的传说。于是,我们总结:在面对强大的物欲和迟迟未果的期许时,违背了自己的精神追求,转而投入对物质的争夺的动物们最终留在了门那一侧的破碎的纳尼亚,换言之,这些动物被作者明确的批判。

前往新纳尼亚的动物,文中这样叙述:“但是其余的生灵望着阿斯兰的时候,心里充滿爱意,尽管有着一些怀着几分惧怕。所有的这些生灵都从阿斯兰的右边进入那个门。他们中间有一些奇怪的人物,一些快活的生灵,都是他们认为已经牺牲了的。有半人马、独角兽、善良的野猪、淳朴的狗熊”概括这些动物,我们发现,对阿斯兰怀着爱意的动物最终跟从阿斯兰来到了新世界。这些面对强大的物欲诱惑和迟迟未果的期许时,依旧不顾迫害,坚守自己的精神追求的动物,最终得到了挽救。换言之,作者给了他们明确正面的评价。

三.教学应用启示

按我们所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划定了18个学习任务群,且要求学习任务群之间的整合。但诸如“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当代文化参与”等学习任务群对高中语文教师存在一定难度。他们普遍涉及到外国文学、学术研究、时代文化背景与文学的关系等主题。对这些学习任务群的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开发成为难点。

开发文艺理论、文艺心理学学科分析方法以融合世界当代文化和文学文本。文艺理论和文艺心理学学科本就包含有对文学、文化背景的思辨性剖析,同时其学科发展状况(国外相较于国内更加完善丰富)也适宜于外国作品、文化的研习。

开发《纳尼亚传奇》等外国长篇幅童话作品以开展专题研讨,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纳尼亚传奇》的类型化特征分析适合作为素材向高中生综合开展以上学习任务群,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C.S.刘易斯.给孩子们的信[M].余冲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C.S.刘易斯.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与魔衣橱[M].向和平 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3]C.S.刘易斯.纳尼亚传奇-决战[M].向和平 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M].孙恺祥 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4.

[5]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徐德林 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5.

[6]童庆炳.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7]张葹.《纳尼亚传奇》中的《圣经》原型再现与C.S.路易斯的基督教儿童观[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04):97-101.

[8]肖炜静.Fetishism:幻象的替代性占有与无止境追寻——“拜物教”、“恋物癖”学理关系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06):60-65.

[9]秦莉.从新神话主义角度解读《纳尼亚传奇》[D].山西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基于文体学理论与策略视野下的《孔乙己》文本解读
解读文本,回归英语阅读教学的本质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