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俐玲 张朝阳
摘 要 漳州的东山贝雕虽是近年才入榜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却有着十分独特的工艺特征与艺术价值。针对东山贝雕地域文创产业发展需要和工艺传承人匮乏等现实情况,提出将东山贝雕手工艺引入到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之中,并通过对贝雕的题材内容、制作形式、传承人培养及地域文旅资源等方面进行创新,合力促进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与产业的转型升级,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切实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 东山贝雕;传统工艺;创新发展
引用本文格式 陈俐玲,张朝阳.漳州东山贝雕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J].创意设计源,2021(5): 10-14.
Abstract Although Zhangzhous Dongshan shell carving is a municip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 that has only recently entered the list, it has very unique craft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value. I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Dongshan shell carving and the shortage of craft inheritors, it is proposed to introduce Dongshan shell carving craftsmanship into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rough the theme content, production form, and inheritor training of shell carving Innovate in areas such as regional 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and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the revival of this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y, so that thi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 effectively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
Key Words Dongshan shell carving; 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東山岛地处福建东南角,三面环海,自古海岛资源丰富,人民基本以渔业为生,因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与海洋文化相关的传统工艺,贝雕便是其中的一种。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贝雕在东山经历了大起大落,从一度畅销海内外到如今工艺逐渐失传、隐没。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东山贝雕于 2018 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与重视。但纵观国内现有的学术成果,对于东山贝雕的研究尚且不足,研究内容还处于对东山贝雕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对其工艺价值的研判等方面,而对于东山贝雕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研究工作还比较匮乏。基于此,笔者通过对文献的调查与梳理,以传承、创新为切入点,分析东山贝雕的发展历程、工艺特征及产业现状,尝试探究东山贝雕创新发展的现实途径,以期推动这一充满魅力的传统工艺的文化复兴与繁荣。
一、东山贝雕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东山岛是典型的海岛文化聚集地,贝雕工艺历史悠久。从清代开始东山贝雕工艺便已逐渐形成,建国后贝雕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一度畅销海内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东山贝雕开始进入低迷阶段,其传统工艺逐渐没落。 21 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视,东山贝雕技艺在 2018 年入选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重新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并为东山贝雕今后的发展与复兴奠定了基础。
(一)发展概述
贝壳文化历史悠久,其雕刻技艺成熟于明末清初。贝壳远在 5 万年前山顶洞人时期就被串成项链用来佩戴,古人视贝壳透射出的天然荧光为神灵,把它当做辟邪、护身、镇宅的宝物。从商代到秦代,贝类被打磨穿孔后长期代做货币使用,便是贝币。到了秦汉时期,冶炼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贝壳的雕琢开辟了新的途径[1]。
东山地处海岛,东邻台湾海峡,距离台湾澎湖仅 98 海里,是福建第二大海岛。据史料记载,明清时代东山漆器业已相当兴盛,东山民间艺匠已有利用贝壳的色泽,将其打磨成薄片,再雕出简单的鸟兽、花卉纹等图案,镶嵌在镜子、屏风或桌椅上作装饰,这样的制作工艺被称为“螺钿”。在东山关帝庙的西侧二进过水廊道(回廊)的内卷棚上,就有一根运用螺钿和漆工艺镶嵌而成的“双龙抢珠”檩条,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清代最大的贝艺建筑装饰构件。到了民国时期,贝壳还可以制作成香炉用于祭拜。而在近代,当遇到节庆婚事或家居装饰时,东山人都会挑选漂亮的贝壳拼成吉祥的图案来美化生活。近现代的建筑装饰上,时常也会使用各种碾碎的贝壳。
建国后,东山贝雕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东山岛民间手工艺者在继承传统贝雕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其他贝雕的工艺之长,开始从事贝雕画、贝雕工艺品等工作。贝雕画主要以地方山水、民俗人物、季节花鸟等不同内容为创作灵感。以谢定水为代表人物的东山贝雕手工艺者把古典文化和现代装饰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表现形式和风格创新上有了新的尝试,大胆创新把海螺壳打磨切片,利用磨片贝壳的通透性进行构思设计,其中用螺壳切片制作成贝壳通花瓶、花盆等工艺品,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实用观赏价值。为保护好东山贝雕工艺传统,2010 年谢定水创办的东山县谢定水艺坊有限公司,被省政府办公厅确定为 2010-2012 年福建省工艺美术重点建设项目——东山贝雕研发中心[2]。20 世纪 80 年代,是东山贝雕工艺发展的鼎盛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手工艺品产生巨大冲击,导致东山贝雕工艺在今天逐渐失传。 2018 年东山贝雕技艺入选漳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这项即将失传的古老技艺重新点燃了明灯。
(二)现实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手工艺更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媒介,具有丰富的历史性与现代性。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肩负着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东山作为海峡两岸对台的窗口之一,自 20 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举办了三十届 “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其中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工艺美术精品展”展出的东山贝雕精品手工艺作品,是关帝文化旅游节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非遗展览。因此,在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东山贝雕手工艺的保护与研究越发重要,关系着我国海洋非遗资源的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复兴以及大众艺术情感与审美体验的提升。
二、东山贝雕的工艺特征与艺术价值
东山贝雕的工艺特征主要体现在其领军人物——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谢定水先生的贝壳通花工艺,曾获得国家多项发明专利。在取材方面,往往是根据现实生活、自然景色、神话典故等进行情感抒发和情怀表达,经过艺人的精心雕琢之后成为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审美价值以及丰富的人文精神。
(一)工艺特征
贝雕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其创作规律与造型观念是基于民族地域、历史文化、哲学思想、民俗生活等因素决定的[3]。贝雕选用各色各样的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4]。谢定水作为东山贝雕工艺的典型代表人物,其设计的特色产品为贝壳通花瓶(见图 1)、贝壳通花盛世宝鼎(见图 2)、贝壳通花盘(见图 3)、贝壳通花龙虾篓等系列工艺品,获得多项中国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贝雕工艺史的空白。
贝壳的通花工艺,利用多种贝壳进行解剖,每个贝壳的两条切割线之间切成0.5cm~0.8cm 厚的贝壳片,使其两侧皆为开放的螺旋孔,呈现出从大到小的螺旋通道,产生特殊的镂空艺术效果以及绚丽的自然色彩,既保留了贝壳的天然性、轮廓性、本色性,又融入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立体贝壳通花工艺作品具有镂空的艺术效果,原生态海贝色彩独特烁目,螺纹通灵祥光。
贝壳材料有特定的选择,多选用绿螺、红口螺等色彩较为鲜艳的螺贝。器具的选择上,多使用切割机、抛光机、砂轮机等各种式样的模型器具进行制作。经过一定的工艺流程之后,再辅以高级胶材粘合材料以及一些相关辅助材料,作为固定工艺的收尾工作。在整个雕刻加工过程中,东山贝雕均以纯手工的方式进行制作,以二层、三层粘合的结构法,经过多道工序反复雕琢,为传统贝雕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延续性。基于一些务实的工艺创新发展,最终呈现的东山贝雕作品色泽艳丽、光泽如珍珠般剔透,称得上是鬼斧神工般的雕刻艺术。
(二)艺术价值
贝雕工艺是我国工艺美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还具有实用的商品价值,千百年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对外往来贸易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为市级非遗的东山贝雕注重生活的实用性与艺术的审美性,具有较高的写实艺术语言[5]。手工艺人在进行贝雕制作的过程中,根据每种贝壳的色泽、形状及质感,运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在主体内容和纹样图案方面,大量地引用东山岛深厚的历史人文色彩和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元素,赋予贝雕以艺术性和真实性,达到神形兼具、传神生动的特点,画面构图完整、布局合理,在提升东山贝雕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我国首家贝雕艺术博览馆已在广西建成,可见贝雕的艺术价值已经形成体系,积淀着现代文明的精神意蕴。
贝雕具有很强的海洋艺术价值,是经过人类与自然的再创造而产生的文化遗产。它的产生见证着人类的智慧,是探索海洋文明艺术方式的体现,同时也是渔人工匠对贝雕传统技艺的启迪与铭刻。每一件贝雕作品均来自每一个不同贝壳的精心雕琢,一刀一刻,刻的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社会记忆,是海洋的精神文明与社会理想的表达,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表达。
三、东山贝雕产业的现状调研
东山贝雕工艺见证了东山岛一方水土的变迁与发展,是一项珍贵的传统技艺。经过笔者的调研与访问,如今东山贝雕工艺逐渐失传,贝雕产业也已走向没落。究其缘由,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是贝雕从业人才资源的匮乏,当下东山贝雕的传承人普遍老龄化,人才岌岌可危;二是贝雕产业缺乏现代化的创新,传统的手工艺人因循守旧,难以与时代的新需求接轨;三是由于贝雕产品单一,投入研发不足,造成生产与销售脱节,无法构建完整的贝雕产业链,东山贝雕未来的发展亟待实施有效的措施和路径。
(一)从业人才资源匮乏
非遗是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6]。东山贝雕产品一度畅销海内外,成为东山艺人谋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手段。20 世纪 80 年代,东山贝雕工艺达到了顶峰,形成不菲的工艺美术商业价值。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职业观念、价值观念、审美习惯及消费需求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再加之新种类与新形式艺术作品的不断涌现,贝雕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不小的挑战[7],并且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注重学科的教育与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相对欠缺,现在的青年学子普遍对传统工艺美术的认知与传承存在着巨大的断裂层,这就直接导致传统工艺美术后继无人。继承人的缺乏,导致贝雕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
(二)缺乏现代化创新设计
无论时代如何变幻,创新总是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头。纵观当下东山贝雕的产业现状,普遍缺乏现代化的创新设计。由于现今东山贝雕的传承人员相对老龄化、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对于当下新时代元素并不熟悉,也难以接受的现状,导致贝雕的开发设计创意不足,只能在自身认知范围内进行产出,缺少创造性的突破。视觉艺术上也难以跟上時代的审美需求,样式开发缺乏更新迭代的造血功能,情感上难以让受众感受到审美的愉悦心理。因此,在如此闭环的循环中,贝雕产业将愈发走下坡路,没有了新鲜血液的注入,贝雕行业想要更新迭代更是难上加难。
(三)无法构建完整产业链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相应的产业链,相对于非遗文创市场,其产业链的核心是基于创新、生产及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和与之相关联的文创产业集群所形成的,因此,大环境相当重要。而贝雕在东山作为相对单一的产业,无法形成产业集群现象。当地基本以传承人个人为主导,多以个人独立手工作坊、小型贝雕公司作为经营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才上培养不够,加之上游设计缺乏创意和地域文化特色,导致研发投入低、产品单一、样式老旧、宣传推广力度弱等因素存在,造成了生产与销售脱节,产业布局不合理,无法形成系统的贝雕产业链。
四、东山贝雕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重视的大背景下,传承是东山贝雕最基本的保障,创新发展是必要亟待实施的措施和路径。笔者仅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产业现代化转型、文旅资源综合利用这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阐述,有望将东山贝雕工艺的传承和产业的创新发展相结合,在大数据时代使其更具现代性、共享性、文化性及代表性,助力弘扬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首先,需要将东山贝雕工艺美术教育引入中高等职业学校,建立特色品牌课程。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地方优秀民族传统手工艺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传统技艺融入到了中等职业教育创新体系之中。这不仅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而且能够培养优秀的传统工艺技术人才,通过地方特色文化与传统工艺的传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整个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文化支撑。其次,随着教育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引入到课堂中,邀请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和民间手工艺大师进入到学校进行面对面授课,建立现代师徒制。
需要注意的是:(1)现代师徒制模式下,东山贝雕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学校应开设贝雕工艺设计相关专业,创建大师工作室,引进大师级贝雕传承人担任课程的设计与传授。(2)在校园建立贝雕微型模拟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学生在学校即可了解贝雕的工艺技能、制作流程、研发设计、工艺创新、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过程,增强学生的工艺水平与职业技能。这也使得大师工作室和相关企业的工艺、设计创新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从而通过教改创新,促使贝雕产品更能符合当代消费市场的需求。通过传承东山贝雕技艺,培养优秀的青年人才,将东山贝雕工艺在福建发扬光大。
(二)产业现代化转型
创新是时代的主线,也是文化繁荣兴盛的关键一环。在面对传统非遗贝雕的产业转型中,需要融入时代文明来进行创造性的融合转化。东山贝雕产业的发展需要工艺与艺术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传统的东山贝雕目前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市场经济的需求,在信息科技与多媒体技术成为当代主题的背景下,东山贝雕想要获得良好的技艺转型需要融入更多的科技与媒介元素来助力其发展,这就要求东山贝雕的从业者需要时刻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学习并熟悉现代科技文明成果,并将其融入到贝雕产品的制作与创新中。
一方面,可以创设贝雕传统工艺的交互情境,运用AR、VR等技术,让贝雕传统工艺呈现在数字化的场景中,并提供给创作者一个可以手作的模拟情境,使观者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切身感受贝雕工艺的制作流程。在这个虚拟的交互情境中,观者可以在其中运用各种元素、材质及色彩,制作出自己喜欢的贝雕作品,从而提升观者与贝雕的互动性,增强更为真实的沉浸式视觉感受与手作体验。
另一方面,构建视觉动态演绎化模式,非遗工艺美术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由静态展示发展为动态展示,是对传统视觉形态的创造性突破[8]。将数字化成像与动画技术相结合,活化贝雕工艺,运用新科技将非遗贝雕工艺美术融入到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同时赋予东山贝雕新的生命活力,以创新形式传承与展现贝雕工艺。
(三)文旅资源综合利用
21 世纪是海洋的时代,海洋文化遗产如何转化为时代的“文化金山”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的一大关键。东山岛是闽南地区具有海岛资源、旅游资源、人文资源优势的第一大海岛。贝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东山极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可与东山岛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作为旅游产业的配套服务,打造东山贝雕旅游文创产业链,建立属于东山特有的标志性文旅品牌,既能传承东山贝雕的地方特色工艺,又能满足旅客的消费心理。
东山岛作为闽南地区海岛型的旅游圣地,每年举办的“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更是吸引国内外大批游客来此度假旅游。因此,要及时抓住发展的机遇,整合东山贝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将贝雕融入到东山的旅游产业中,积极开发极具创意趣味的文创商品、旅游紀念品及艺术工艺品,让游客可以从贝雕的文创商品中感受到东山的人文荟萃和海洋文化。文旅资源融合也起到了振兴乡村的作用,使乡村渔民有更多的就业可能和行业发展,在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通过弘扬贝雕文化遗产收获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造福东山一方水土与人民。带动东山文旅产业的发展,努力将东山贝雕打造成全国的地方特色文旅品牌,促进东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建设海洋绿色生态文明。
五、结语
贝雕是东山的海洋文化产业之花,植根于东山的每一寸海域,是当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巧妙融合,具有独特的地方文脉与艺术特色。东山贝雕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如今东山贝雕虽然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目前仍在积极准备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期能够不断得到各级政府和民间工艺传人的重视。但在贝雕手工技艺的高标准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尚且不能很好地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笔者回顾东山贝雕的发展历程与工艺技艺特征的目的在于着重探讨东山贝雕的产业现状和传承创新发展策略,以期能够引起业界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从而能够对东山贝雕产业的现代化转型与创新发展展开更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漳州东山贝雕作为典型的地域文化标识,是一张靓丽的海洋文化名片,同时也是一项与世界接轨的特色工艺。以东山贝雕非遗为龙头,有利于提升东山文旅品牌价值与海洋文化内涵,打造属于东山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在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激励下,在民族文化自信日益强盛的契机下,扎根东山贝雕传统技艺,结合海岛文化产业,钻研其与现代新潮文化元素之间的衔接点和平衡点,形成自身特定的传播符号。将东山贝雕打造成东山文旅文创的魅力品牌,促进其多元可持续的产业化发展,以更新、更美的面貌,向世人全面展现东山的地域人文特色和海洋文化情怀。
参考文献
[1] 许承斌.广西非遗北海贝雕的传承与创新[J].神州,2020(33):28-29.
[2] 黄辉全.传统工艺美术[M].福州:海风出版社,2013:4.
[3] 于奇赫.贝雕艺术与审美价值[J].上海工艺美术,2016(03):79-81.
[4] 林雄.北海贝雕——海洋文化的辉煌记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43.
[5] 周玮,朱云峰.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15(3):2-10.
[6] 万金店,包家官.“两聚一高”视野下非遗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江苏省级非遗项目连云港贝雕为例[J].江南论坛,2018(12):41-43.
[7] 周全.基于荆楚文化的湖北贝雕设计艺术研究[J].艺术教育,2018(21):231-232.
[8] 周屹.VR技术在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的创新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09):126-128.
陈俐玲,张朝阳
集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