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曲银洗

2021-12-06 00:59粟绍巍
创意设计源 2021年5期
关键词:摩羯波斯

摘 要 丝绸之路贸易与文化的交流带来了许多舶来品,其中就有一件北魏时期大夏的多曲银杯,名为“八曲银洗”。八曲银洗是在我国早期丝绸之路的影响下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八曲银洗的器型明显带有波斯萨珊风格,摩羯相搏的图案不仅具有印度佛教艺术元素,更受到来自草原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因此,承载着不同地区文化和艺术元素的八曲银洗,成为研究我国北魏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证据。

关键词  八曲银洗;摩羯;波斯;萨珊

引用本文格式  粟绍巍.八曲银洗——北魏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J].创意设计源,2021(5):42-47.

Abstract The trade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long the Silk Road brought many foreign products, including a multi-curved silver cup from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named "Lobde Dish". The Lobde Dish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multicultural exchang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early Silk Road. The shape of the Lobde Dish obviously has a Persian Sassanian style, and the pattern of Capricorn fighting not only has elements of Indian Buddhism art, but is also influenced by grassland culture and art. Therefore, the Lobde Dish, which carries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elements of different region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vidence for the study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Key Words Lobde dish; Capricorn(Makara); Persia;Sassanian

上世纪 70 年代,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工农路轴承厂发现一座北魏建筑遗址。同年,大同市博物馆对这一遗址进行了清理,遗址中出土1 件银制八曲长杯、1 件刻花银碗、3 件鎏金高足铜杯,还有一石雕方砚台。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土的八曲长杯颇具特色,身上带有两个“最早”标签:一是我国已知最早的一件多曲长杯,二是由于此件八曲长杯内部装饰有摩羯纹,所以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摩羯纹图案。而摩羯纹是源自于古印度佛教艺术中的一种纹饰,因此,本文通过论述我国最早的摩羯纹与古印度地区摩羯纹之间的关系,从而探析此八曲长杯的器型和器物中心装饰纹样的文化内涵。

一、八曲银洗的萨珊器型

1970 年,山西省大同市北魏古遗址中出土了1 件银制鎏金的八曲长杯,名为“八曲银洗”[1](见图 1)。在西方文献中,此类曲杯被称为 Lobde dish, Lobde 原义为“耳垂”,可引申为耳垂的下垂部分,dish 的英文解释为“长盘”,有学者称 dish 就是指口沿曲回的长盘。《南齐书·魏虏传》提到“设客长盘一尺”,不知是否就是指这类盘子。现代日本学者将这类器物称为“长杯”,并以曲瓣的多少对长杯进行命名[2]。如长杯有四个曲瓣,就称作“四曲长杯”、八曲瓣就是“八曲长杯”、十二曲瓣就是“十二曲长杯”等,又或这将其统称为“多曲长杯”。孙机先生的著文则认为,中国文献中常提到的一种金属器“叵罗”,对应的便是多曲长杯。

多曲长杯的造型常见于波斯萨珊器物,这件器物凭借其器型特征,几乎可以认定为是萨珊器物[3]。此多曲长杯通体呈椭圆形,口部八曲,圈足为花瓣形或云朵状,也有学者称这是早期的忍冬纹。底部以一海兽作为装饰图案,配有卷草纹背景,内壁凸起八条棱,腹部较深。从八曲银洗的形制特点来看,这件器物明显源于萨珊波斯或中亚地区。虽然器形的多曲瓣特征及器体内呈多条凸棱线条的特征在中国未找到任何来源,但是类似这样器形采用多曲椭圆形,底部装饰有动物图案的形制,在萨珊波斯的器物中却十分常见[4]。因为八曲银洗沿口处装饰的花瓣纹,以及器物底部装饰的野兽纹都带有浓厚的中亚艺术风格,此类装饰纹样的特点在粟特地区和斯基泰艺术中都可以见到。因此,齐东方先生推测八曲银洗可能为中亚地区制作的产品。孙机先生也认为:“大同长杯的造型很奇特,萨珊制品中根本没有和它相近的标本。”[5]林梅村先生也将其断定为公元 5 - 6 世纪大夏①类型的银器[6]。不管是来自波斯,还是来自中亚粟特地区,其明显带有波斯萨珊的风格。此类萨珊风格的多曲长杯器物及其图像在中亚地区多有发现[7],例如,中亚粟特地区的片治肯特壁画中早就可见到此类图案,壁画中贵族的手中皆举有多曲长杯。乌兹别克斯坦巴拉雷克( Balalyk )遗迹的壁画中也能见到吠哒贵族持多曲杯的画面[8]。

公元 4 世纪左右,我国新疆库车的克孜尔第 38 窟主室窟顶壁画绘有四曲长杯的图像,画面中菩萨交脚而坐,手捧长杯(见图 2),与之前提到的片治肯特壁画中贵族持多曲长杯的姿势类似。

俄罗斯彼尔姆州也有萨珊风格的多曲长杯出土,制作时间大约为公元 5 世纪左右,由阿富汗或巴基斯坦所制[9],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见图 3 )。

孙培良先生认为,大同出土的这一八曲银洗制作年代约为 5 世纪中叶至 5 世纪晚期,最迟不晚于 6 世纪 20 年代。八曲银洗为北魏平城遗址出土,应是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前流入平城的。太和十八年(494 年),北魏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此后平城地区便开始衰弱,类似八曲银洗这般贵重的金属制舶来品在魏都南迁后流入平城的可能性也极少。因此,孙先生对八曲銀洗的年代推想颇有道理。另外,从线性传播的时间段来看,中亚地区在此前就已发现了此类多曲长杯,因此,八曲银洗随着丝绸之路传到我国的这一说法也颇为有理。此后,其他国家也多有发现此类多曲长杯。

同类器型在欧洲便有好几件,俄罗斯列宁格勒东宫博物馆就藏有 3 件,均为素面十二曲银洗[10]。波兰境内山村也发现有 2 件十二曲鎏金银洗,现藏于波兰萨托利斯基博物馆。上述所提到的多曲银洗均为公认的波斯萨珊器物。

除了器型和风格明显继承波斯萨珊外,我国也有明确史料记载,北魏时期与波斯地区有所往来。《魏书》记载,在北魏时期有不少波斯使团曾经跋涉万里来到我国[11],前几次应是到了北魏迁都前的都城,即平城,而后面则来到北魏迁都后的都城,即洛阳[12]。虽然并无明确记载波斯使团带来了多曲类长杯,但可知在北魏,我国与波斯地区的文化交流已日渐频繁。尤其是明确记载到,波斯所到之处为魏都平城,而此银洗也正是在大同轴承厂的北魏平城遗址出土的。

二、八曲银洗中的印度纹样

摩羯,早称“摩迦罗”,后玄奘西行回归,将其新译为“摩竭”,现在又称“摩羯”。杨伯达先生曾在《摩羯、摩竭辨》一文中探讨过“摩竭”与“摩羯”二字的用法[13]。但现在的学者对摩羯这种纹样的叫法基本已经“竭”“羯”不分了。摩羯(鱼)是梵语 Makara 的中文翻译[14]。摩羯是佛教动物中的怪兽,三国时期吴地康居国僧人康僧会译的《弥兰经》中说到:“海有神鱼,其名摩羯,触败其船,众皆丧身,弥兰骑板,仅而获免。”

鸠摩罗什译有佛经《大智度论》记载了一个故事,从前,五百个商人出海去收集珠宝,他们遇到了一个嘴巴张开的鱼王。遇到鱼王后,海水很快进入船里。船长便问桅杆上的人:“你看到了什么?”他回答说:“我看见三个太阳从白山上冒出来,水流得像流入一个大坑里一样。”船长说:“这是张开嘴的鱼之王摩迦罗,一个太阳是真的,另两个太阳是鱼的眼睛。”白山是鱼的牙齿,急流的水正冲进它的口中。“我们完了。”一个接一个地说着。船上的每个人都在请求上天拯救自己。当个别祷告没有被证明是有用的之后,一个遵循五戒的佛教信徒对其他人说:“我们应该一起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佛陀是至高无上的,因为他能拯救(他人)脱离危险。”人们齐心协力地称之为南无阿弥陀佛。在鱼王以前的生活中,这条鱼是佛陀的弟子,他获得了过去生活的知识,违反了戒律。当它听到佛陀的召唤时,它在心里忏悔,然后闭上了嘴。船上的人因此得救了(见图 4)②。佛经《阿含经》也记载:“彼在海中为摩羯鱼王破坏其船。”又有《大悲经》云:“佛告阿难……过去有大商主,将诸商人为摩竭大鱼欲来吞舟,由三称南无佛名,并皆免难。”

《洛阳伽蓝记》记载,辛头大河(印度河)西岸有一座塔,塔身石头上有鱼鳞纹样标记。原来,这里便是佛经中的摩羯国。如来为了救护摩羯国中深受病痛之苦的百姓,跃入水中,化身为大鱼。摩羯国人吃了如来幻化的鱼肉,如服灵丹妙药,病体痊愈。于是摩羯鱼便成了如来的象征,佛教的圣物[15]。虽然将《洛阳伽蓝记》中的摩羯国与摩羯鱼联系起来似乎有点欠妥当,但这里想要表明的是,《洛阳伽蓝记》已有“摩羯”二字的提法,且记载的故事情节与佛教相关。从佛经与我国本土文献中都可以看出,“摩羯”乃是佛教中的提法,且源于印度。

摩羯最早的图像出现在公元前 350 年左右印度的洛马斯里希洞穴,且这一形象一直持续使用到现在。在印度的巴尔胡特佛塔(公元前 2 世纪左右)(见图 5)、桑奇佛塔(公元前 1 世纪-公元 2 世纪左右)、阿马拉瓦蒂佛塔(公元前 1 世纪-公元 7 世纪左右)和其他早期佛教遗址中均有发现[16]。早期摩羯形象被看作是一种受佛陀点化的海兽,出现在各类早期佛教雕塑之中,当时这类佛教雕塑还未见到真正佛陀形象的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摩羯多卷鼻,且卷鼻向后,摩羯形象多为鱼与兽类动物结合而成,有复合牛形的摩羯形象、复合马形、象形的摩羯形象等。此外,早期摩羯形象不仅单独出现,也多与植物组合雕刻呈现。如早期桑奇佛塔摩羯形象,其嘴巴大张,嘴吐蔓草,围绕摩羯向上生长。此类攀援植物与香料都属于神圣的植物,因此常出现在神祗造像中。这种植物的梵语名字称做 Lata,表示藤蔓之意。这种藤蔓将人、神、动植物围绕交织在一起,代表着被均分至所有生物上的生命力[17]。蔓草茎叶从摩羯口中而出,彷佛摩羯富有魔力,口吐芬芳,使得植物充满生机,郁郁葱葱(见图 6)。据说这种长长的、缠绕一切的攀援植物会一直延伸至天空,在那里,它继续生长着,被称为“如意蔓”,因为它具有满足愿望的特性。

佛教发展至笈多王朝(约 320 - 540年),大乘佛教盛行,佛陀形象出现。摩羯形象依旧被保留下来,出现于佛陀的背光上。另一种说法是,摩羯乃是印度恒河女神(也说河流女神)的坐骑。因此,摩羯也被看做是一种坐骑,常雕刻在恒河女神脚下。此外,摩羯形象還与各式人物组合出现。

此类典型的摩羯形象在印度部分博物馆和国外各博物馆中都有收藏。如印度新德里博物馆藏有一石雕枋(5 世纪),石雕带中央雕有一摩羯鱼,卷鼻,带耳,嘴巴大张,嘴里咬着一小人(侏儒),小人一只手抓住摩羯前端卷曲的鼻子,其身体周围被涡卷的植物纹所围绕(见图 7)。据神话记载,类似摩羯这种水生动物,肚子里藏着珠宝,此小人似乎刚偷完宝石,从它嘴里逃出来[18]。除了摩羯和小人,其余空间也满屏雕刻了涡卷植物纹。有学者将这种纹样称为卷草纹,因卷草纹形似波浪,且摩羯为水生海兽,此纹样常围绕摩羯表现,也有学者喜欢称其为“卷水纹”或者“波浪纹”。不管是涡卷的植物纹还是卷水纹,这种卷曲风格化的纹样题材均是希望营造出活泼的氛围。摩羯似乎在海水里翻腾遨游,引起水浪翻腾,喧闹混乱[19],好似卷起层层浪花,表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印度北方邦的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藏有一佛坐像,造于 5 世纪晚期(约 475年),摩羯位于此佛像背光两侧,摩羯形象卷鼻,带耳,嘴大张吐物,兽腿,卷草纹围绕其周围(见图 8)。这种摩羯被看作是早期“拏具”雏形的其中一种形象,象征“保护”[20]。其下方站立的神兽名为狮形怪兽 Yali(亚力)。在印度,狮是圣兽。这种圣兽被认为是与释迦有关的动物[21]。与摩羯一样,其同样是守护之神,神力无穷。被安排在此处应该与摩羯一样同为“拏具”。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一恒河女神殃伽(Ganga)像(5 世纪初),摩羯嘴里咬有一小人,小人挽住摩羯长卷的鼻子,似乎是在与摩羯打斗,想要挣扎逃脱[22],可能表现的是前文所提到的小人从摩羯肚子偷出宝石的神话故事情节。摩羯形象周围有卷草或卷水纹,又好似尾部涡卷成卷草纹,呈现出遨游状,被恒河女神殃伽当作坐骑,踩在脚下(见图 9)。

不难看出,此时期的摩羯形象已发生了演变,摩羯鼻子不再卷曲向后,而是卷鼻向前。且摩羯与植物的组合也不再像早期的桑奇佛塔一样,与写实的蔓草植物组合,而是多与卷草纹组合,成为一种装饰纹样,似乎在笈多王朝的 5 世纪左右成为一种定式,因此,将这时期的摩羯纹样称为“摩羯定式”。此定式的摩羯卷鼻向前,嘴巴大张,排牙巨齿,有耳有兽腿,后半身涡卷成植物纹或卷草纹围绕左右,表现出翻腾遨游状,其可能影响了整个南亚地区。在晚期的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地都曾发现此类摩羯装饰纹样,如 17-18 世纪,斯里兰卡的摩羯形象明显带有笈多时期的摩羯风格(见图 10)。此摩羯形象卷鼻向前,带有耳朵,嘴巴大张,排牙巨齿,后半身涡卷成卷草纹,好似在水里遨游,卷起层层浪花。另外,17 世纪尼泊尔也有此类带有笈多时期的摩羯风格雕塑。

细看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八曲银洗,其内雕摩羯明显与印度一致,卷鼻向前,带耳,有兽类的前肢,且同样周围环绕卷草纹,彷佛在水里翻腾(见图 11)。这一组合形象可能也受到笈多王朝时期“摩羯定式”的影响。

但细究摩羯嘴部,其卷鼻与牙齿连接处雕刻有一弯曲向上的小勾,与排牙分离,但又并非卷鼻的组成部分。前文所提印度新德里博物馆藏一石雕枋上的摩羯鱼也有此小勾。因早期摩羯多与大象复合表现,故推测此类摩羯牙齿前端向上弯曲的小勾可能想表现的形象是象牙,但为何如此表现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三、八曲银洗装饰的游牧民族美术主题

八曲银洗中的摩羯形象虽明显受印度佛教中摩羯形象的影响,但此杯的佛教含义却不太明显[23]。山西省博物院官网对其介绍如下:“饮食器,来自大夏(今阿富汗)八曲花,口式杯口,圈足亦为花瓣形,器内雕摩羯相搏图,外壁有大夏文铭文,现仅可释读‘XOSO 拥有若干字。”关于其器内图案,山西博物院官方给出的解释为“摩羯相搏”。到底是两摩羯互相搏斗又或是摩羯与其他什么动物搏斗,山西博物院未做更多的解释。

细看摩羯臀部,一凶猛野兽趴在其上,根据画面所表现的具体特征,推测其为豹子。其跃身扑向摩羯,前腿牢牢抓住摩羯尾部,张嘴撕咬下去,与摩羯相搏斗,也十分符合豹子扑向猎物的场景。摩羯张开大嘴,彷佛在大声哀叫,画面明显表现为动物咬斗这一题材。

动物咬斗是“斯基泰一西伯利亚动物纹”中较为典型的题材,一般表现为多种动物相互撕咬的场面 [24]。动物咬斗题材的图案可溯源至公元前 3000多年的两河流域,当时就出现有狮形格里芬和山羊等动物搏斗的图案,这种动物搏斗题材的图案后来经由西亚、中亚传播至西伯利亚草原。公元前 4 世纪,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吸纳了波斯、希腊地区金器的装饰艺术元素,从而进一步发展成为动物咬斗装饰题材。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博物馆就藏有公元前 4 世纪左右的动物咬斗金饰板,饰板表现的是一狮形格里芬正在撕咬马(见图 12)。狮子互斗、山羊搏斗等动物咬斗题材的图案在西亚很早就已出现,波斯地区尤其流行[25]。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都城波斯波利斯的石雕宫殿上就雕刻有动物咬斗题材,为狮子咬牛图(见图 13)。由此可见,中亚、西亚地区动物搏斗的构图形式一直都十分流行。

长期以来,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人之间便存在着频繁的接触。游牧与农耕两种文化长期碰撞,在文化和艺术风格方面相互影响与借鉴[26],动物咬斗题材的图案便也长期流行于欧亚大陆之间。此件明显带有波斯萨珊风格的八曲银洗器物,内部浮刻的豹子撕咬摩羯图案十分符合波斯、伊朗、阿富汗等地区流行的动物咬斗题材。

此类动物咬斗题材的图案出现于我国北方地区青铜器上的时间也比较早。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大草原,与欧亚草原地区的祖先一样,十分喜爱装饰有动物纹的金首饰和金带饰,这其中以动物咬斗题材的金饰板最具特色。鄂尔多斯就出土有装饰虎咬牛、虎咬野猪、虎咬马等动物咬斗题材的青铜器腰带。“鄂尔多斯青铜器”表现出一种与中亚、西亚草原游牧民族美术相似的共性,其中,动物咬斗装饰就是其一。有学者表示,这种咬斗纹的构思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艺术造诣最高的作品,也是最能体现鄂尔多斯青铜器本质的文化特征[27]。由此可见,动物咬斗题材的图案在草原游牧民族美术中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再从各地区出土的装饰有动物咬斗题材的器物来看,动物咬斗题材的图案遍布广泛,自然也具有流行性。游牧民族常以游牧和狩猎为生,征服这些猛兽强禽,可能引起他们的崇拜心理,因此,动物咬斗题材的图案可能象征着勇士和力量[28]。这种动物咬斗题材的图案自公元前 3000 多年在两河流域出现以来,经过西亚、中亚再来到我国,一路上颇为流行,深受游牧民族的喜爱。无论是欧洲大陆还是亚洲地区,这种题材的图案都具有共同的特性,那便是动物相互撕咬的场面。八曲银洗内部雕刻的摩羯搏野兽恰恰具有这一特点。

摩羯搏野兽的周围环绕着卷草纹,这种卷草纹在印度经常与摩羯装饰在一起伴随着佛教艺术传播,植物纹样在贵霜时期的犍陀罗艺术中,吸收了希腊化艺术、波斯文化、及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特征,发生了新的融合与改变[29]。因此,这种卷草植物纹样也自然而然地与带有游牧民族特色的动物咬斗纹样进行结合。

摩羯纹出现在中亚、西亚的动物搏斗纹样中并不多见,目前只发现这一例。究其原因,笔者有几点猜想:一是八曲银洗壁内刻有大夏文铭文,古大夏紧邻印度的西北部,當时印度西北部与大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紧密,且在公元前 2 世纪至公元 2 世纪间,摩羯形象出现在印度北部地区[30]。二是随着大夏地区与印度文化的交流,摩羯形象就此传入大夏,并被当地文化吸纳保留,摩羯形象与大夏铭文共同刻在八曲银洗上也就有据可依。来自印度的圣物“摩羯”与典型的游牧民族美术题材相融合,表现出野兽与摩羯相搏的动物咬斗形象,带有鲜明的草原游牧民族美术风格。

四、结语

此件八曲银洗源于大夏,带有多元文化特征,虽不能断定其就是波斯器物,但却带有明显的波斯萨珊多曲长杯的风格。八曲银洗的摩羯装饰纹样源于印度,深受印度宗教的影响。摩羯是印度佛教美术中常见的一种形象,但随着佛教的东传,我国并未吸收摩羯这种形象,因此,在早期佛教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摩羯形象很少出现在我国佛教美术中。这件北魏时期的八曲银洗、虽有摩羯形象,却也并非佛教用具。但早期摩羯形象的传播路径是清楚的,即从印度经过中亚一直到我国,与佛教东传的路线基本一致。这件带有波斯萨珊风格的八曲银洗携带着摩羯搏野兽的动物咬斗图案,“跋涉”万里来到我国,为北魏时期中西美术交流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亦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极高的艺术价值。另外,“洗”为古代日常盥洗的用具,从图像上看八曲长杯明显为酒器,八曲银洗在上世纪 80 年代被命名为“洗”。但是这件器物被称作为“洗”这一名称是否妥当,也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点。

注释

① 大夏: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古国名。山西博物院指其为现在的阿富汗地区。

②《大智度论》:昔有五百估客,入海采宝;值摩伽罗鱼王开口,海水入中,船去快疾。船师问楼上人:“汝见何等?”答言:“见三日出,白山罗列,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师言:“是摩伽罗鱼王开口,一是实日,两日是鱼眼,白山是鱼齿,水流奔趣是入其口。”

参考文献

[1] 出土文物展览工作组.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第一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9.

[2]齐东方,张静.萨珊式金银多曲长杯在中国的流传与演变[J].考古,1998(06):63-73.

[3]孙培良.略谈大同市南郊出土的几件银器和铜器[J].文物,1977(9):68-75.

[4]孙机.仰观集:古文物的欣赏与鉴别[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328.

[5]孙机.唐李寿石椁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上)[J].文物,1996(5):33-49.

[6]林梅村.中国境内出土带铭文的波斯和中亚银器[J].文物,1997(9):55-65.

[7]商春芳.萨珊波斯与印度佛教风格的融合 洛阳伊川唐墓出土四曲双鱼纹长杯[J].大众考古,2016(9):55-57.

[8]田辺勝美.シルクロードの貴金属工芸:正倉院文化の源流[M].東京:古代オリエント博物館,1981:30-31.

[9]田辺勝美,前田耕作.中央アジア[M]//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15.東京:小学館,1999:155.

[10]Arthur Upham Pope.A Survey of Persian Art[M].London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8:747.[11]魏收.魏书(3册)[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社,2005:103.

[12]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7-72.

[13]杨伯达.摩羯、摩竭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6):41-46.

[14]粟绍巍.浅谈《洛神赋图》中的文鱼形象[J].美与时代(上),2020(9):56-59.

[15]杨炫之.洛阳伽蓝记[M].韩结根,注释.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133.

[16]Gábor Kósa.Buddhist Monsters in the Chinese Manichaean "Hymnscroll" and the Guanyin Chapter of the "Lotus Sutra"The Eastern Buddhist[J].NEW SERIES,2013:27-76.

[17]施勒伯格.印度諸神的世界——印度教图像学手册[M].范晶晶,译.上海:中西书局,2016:170.

[18]Musée Guimet.The Golden Age of Classical India:The Gupta Empire[M].Paris:Musée Guimet,2010:222.

[19]故宫博物院、福建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公元 400-700 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6:188.

[20]常樱.摩羯纹在中国的传播与兴衰[J].中国国家博物馆刊,2020(3):126-135.

[21]张同标.形式与意义:关于阿育王狮子柱头的考察[J].创意设计源,2017(4):4-13.

[22]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144.

[23]张晶.华戎混生开新风——北朝设计艺术研究[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185.

[24]吴妍春.草原动物纹艺术产生的思想根源和文化背景[J].新疆艺术,1998(1):15-18.

[25]李逸林.中国早期金器的分类研究及其文化来源[D].南京:南京大学,2016:70.

[26]乌恩.论中国北方早期游牧人青铜带饰的起源[J].文物,2002(6):68-77+1.

[27]张美玲.鄂尔多斯青铜器腰带饰品的装饰艺术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44.

[28]郭廉夫,丁涛,诸葛铠.中国纹样辞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232.

[29]张晶.早期印度佛教植物装饰源流与传播研究——以莲花纹和忍冬纹为例[J].创意设计源,2018(1):14-20.

[30]TRIPATHI A.The Buddhist Art of Kausambi[M].New Delhi:D.K. Print World,2003:64-70.

粟绍巍

华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摩羯波斯
我是摩羯,可是我很孤独
笑起来像个孩子,冷起来是个谜
语录
摩羯座:笑起来像个孩子,冷起来是个谜
你有奇怪的超能力吗?
三个最奇怪的词
苏联火星探测遭遇神秘事件
抓小偷
可爱的孩子
给摩羯一点像样“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