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地区手工技艺传承人生存现状与传承发展路径研究

2021-12-06 00:59罗伟民涂慷
创意设计源 2021年5期

罗伟民 涂慷

摘 要 闽南地区手工技艺经过当地民众的世代传承,成为福建乃至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闽南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熠熠生辉的瑰宝。通过对闽南地区已获得各级政府命名的手工技艺传承人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和掌握他们当下的从艺现状与生存现状,从而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艺术诉求与现实诉求,以此作为传承民间艺术与保护手工技艺传承人对策研究的基础与立足点,进而找寻一条能够使闽南地区手工技艺与传承人得以焕发鲜活生命力的有效发展路径。

关键词 闽南地区;手工技艺;传承人生存现状调查;非遗传承发展路径

引用本文格式 罗伟民,涂慷.闽南地区手工技艺传承人生存现状与传承发展路径研究[J].创意设计源. 2021(5):4-9.

Abstract The handicrafts in southern Fujian have been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by the local people and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 Fujian and even in China. They are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created by the people of southern Fujian, and a shining treasure i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By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heritors of handicrafts that have been named by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in southern Fujian, we can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ir current art status and survival status.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ir artistic demands and realistic demands, use this as the basis and foothold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inheriting folk art and protecting the inheritors of handicrafts. And then find an effective development path that can make the craftsmanship and inheritors in southern Fujian radiate more vitality.

Key Words  Minnan area;handcraft; survey of handicraft inheritors;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基金項目]本文系 2020 年度集美大学国家基金培育计划项目“当代八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机制及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P2020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从地理概念上说,闽南地区指的是福建南部,尤指泉州、漳州、厦门三市所辖的十一个区和十七个县(市)。随着历史的更迭和移民的迁徙,闽南文化东入台湾、西延潮汕、北临浙江温州、南抵海南文昌等地方,同时更远随着闽南的海外移民,在东南亚和欧美的一些华人社区中扎下了根底[1]。

闽南地区手工技艺的形成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民俗风情以及多元化的文化氛围紧密相连。其品种繁多、艺术独特、内涵丰富,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其传承脉络清晰,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及经济价值。经过上千年的文化积淀,闽南地区手工技艺从单纯的技艺上升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不但与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也较早传播到海外,成为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并对海峡两岸的经济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巧夺天工的技艺得到了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的广泛认同与推崇,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

然而,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西方文化的冲击渗透和人们审美趣味的转移,中国民间文化的传统格局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传统文化形态的手工技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破坏性的冲击,大量民间美术濒临灭绝。如何在日益物质化的时代追寻非物质化的精神家园;如何在城市化、现代化的趋势中找寻远去的乡村记忆和人类文明之根;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保持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从联合国到各国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在文化艺术领域对民间美术研究的热潮有增无减,民间美术理论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诸多建设性成果。艺术理论的研究,因研究对象和角度的改变,相应地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和认识。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形势、新语境中,闽南地区手工技艺的研究也将出现新的方向。在我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维、新视角对闽南地区手工技艺进行重新考量与研究之前,需要对民间美术的研究历程进行回顾,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确立新的研究基点,也为进一步的考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照。

本文所选取的闽南地区手工技艺均已入选或正在申报省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一个民族和人类整体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忆,与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从历史的角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状态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随着时代迁延而更容易被湮没的文化记忆,所以更应该被加以珍视。在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留住记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次闽南地区手工技艺传承人的调研对象主要是从 2014 年 3 月福建省文化厅主编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图典》一书中进行挑选的,涉及内容包括漆艺、木版年画、影雕、木偶、木雕、石雕、玉雕、剪纸、糕印、刻纸(见图 1)、剪瓷雕、金镶玉、竹编、纸扎、花灯、漆篮、纸织、刺绣、棉花画(见图 2)、金苍绣、珠绣、春仔花、妆糕人等[2]。传承人中男性 23 名,女性 5 名。在全部受访的 28 名手工技艺传承人中,有 7 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占手工技艺传承人总人数的 25%;有 18 名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占总人数的 64%。同一项目有多个传承人,一般选择较为年轻的传承人进行访谈,因为未来传承的任务,需要年轻的一辈担负起更多的职责。此次寻访传承人项目暂不涉及陶瓷、家具类。

一、闽南地区手工技艺传承人的生存现状

(一)从艺现状

闽南地区手工技艺传承人的从艺现状与他们的自然年龄、从艺时长、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及艺术成就等信息息息相关。此次调研中的 28 名手工技艺传承人的部分数据信息如表 1 所示(数据截止到 2018 年 12 月 31 日)。

从调研结果的数据分析来看,闽南地区手工技艺传承人的个人基本情况具有以下几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首先,本次调研对象大多已到知天命的年龄。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 50 ~ 60 岁之间,50岁以下的仅占21.4%,年逾古稀的已占14.3%,且另有 3%已达耄耋之年。手工技艺传承人年龄的偏高,使这些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当务之急。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他们之中大部分传承人的身体尚属健康,仅 10.7%健康欠佳,其中尤以永宁妆糕人传承人雷远洲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因此,年龄本身的紧迫感使我们必须将传统手工技艺与传承人的保护、继承工作尽快提上文化建设的日程。

其次,传承人的从艺时长与文化程度成反比。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有 82.1%的手工技艺传承人的从艺时长在 40 年以上,即他们在年龄尚幼之时便开始拜师学艺或从艺,这也意味着他们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无法有更多的求学机会,从而导致他们中有超过半数以上只有初小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缺少历史文化的滋养与熏陶。相反,我们可从本文后面详细的人物专访和专述中了解到,传承人中有很多都深受闽南这块积淀了千年古韵的文化沃土的影响。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深深地渗透着这片古老大地的文化积累与地方特征,更精湛地展示了这片土地的文化意象与文化精髓,这些也同样集中体现在他们的艺术造诣与艺术成就上。

最后,绝大部分手工技艺传承人虽年事已高,但仍坚持从艺。他们坚持的最主要原因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艺术项目由衷热爱,并迫切地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这一技艺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因此,传承的愿望与需要亦是他们仍坚持从艺的第二大原因。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这些手工技艺传承人对民间艺术的热爱、痴迷与执着,才使得这些古老的技艺能够传承至今,并且依然能够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而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在为寻找合适的传承人与期盼良好的传承环境而苦苦守望、苦苦等待、苦苦坚持。他们在其中倾注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与期望,故而又乐在其中。

由此可见,闽南地区手工技艺传承人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如调研数据显示,尽管有 67.8%的手工技艺传承人收徒 3 人以上,但仍有 32.2%的艺术家只带了 1 ~ 2 名徒弟。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手工技艺传承人的传承情况极不乐观。这一状况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百年之后,我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许多民间艺术就此失传或消亡,更何况他们都已年老体衰。因此,对手工技艺传承人的保护和对他们从事技艺的传承都已迫在眉睫,情况不容乐观,更不容忽视。

(二)生存现状

在关注闽南地区手工技艺传承人从艺现状的同时,他们的生存现状亦是我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也是我们所关注的重心所在。生存环境与状况虽然不影响他们对所从事艺术项目的热爱,但却不可避免地决定了他们从事和传承该艺术项目的效率与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习俗日益淡化,诸多民间艺术的传统载体日益被时尚文化与消费文化排挤出生活的舞台,手工技艺被搁置在遥远、模糊的记忆中。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些手工技艺传承人生存困境的艰难与无奈,他们的生存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1.经济收入的拮据

在本次调研对象中,仅有 17.9%的手工技艺传承人仍能依靠从事本艺术项目及自己的艺术作品来维持生计;仅有 39.3%的艺术家将本艺术项目作为自己唯一的从业项目;有 21.4%的人需要通过从事其他行业或务农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而不容忽视的是,他们中 25%的人已过退休年齡,仅有不到 30%的人有稳定却很微薄的退休金,仅有4 人的子女有条件赡养父母,更有14.3%的人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来源。政府救济和政府的特殊津贴成为他们极为期待的生活补助之一,但调研结果显示,有 91%的人享有政府因其艺术成就而发放的特殊津贴。

2.社会保障的缺失

由于这些手工技艺传承人均年事已高,所以他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是另一个重要问题。除极少数人纳入国家社会保险体系外,大部分人只纳入了农村养老和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险体系中,这其中悬殊的差距显而易见。此外,尚有 17.9%的手工技艺传承人没有任何养老与医疗保障,当他们已无能力和体力再去谋生时,他们将享受不到任何的养老救助;当他们的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时,他们自身的经济条件也完全无力去就医。因此,一旦他们的生活或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时,其后果可想而知。

3.社会地位的低下

民间艺术一直被视为乡土艺术或草根艺术,长期被排除在高雅艺术、主流艺术的殿堂之外。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常被称作民间艺人,以此区别于其他正统的、主流的、高雅的艺术家。而这些手工技艺传承人也多数生活在市井、乡村之间,通常都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底层人物。此外,他们通常也不像其他正统或主流的艺术家那样受到世人的瞩目,可以经常出现在各类光环之下。他们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走上舞台,在聚光灯或闪光灯下向观众展示自己的技艺,而是在世人的视野之外,默默地谋求生存之本。因此,重新认识民间艺术的价值,真切关注手工技艺传承人的现状,是我们讨论如何保护民间艺术的前提。

二、闽南地区手工技艺传承人的传承发展路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得到广泛重视与倾力保护的今日,我们不欲在此重申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而是想就其存在的地域、空间及现状,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对策与方案,使其能够得以源远流长[3]。

(一)政策保护

尽管福建省对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保护及力度均已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政策的制定、政府的命名与奖证的颁发,远远不能解决手工技艺传承人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艰难困境。本文在此仅从更为具体的保护方案着手,使此前政府的一系列保护政策能够得以更好地實施或获得更好的效果,更能有效地与手工技艺传承人的愿望与需求相匹配,切实可行地解决他们的艺术诉求与现实诉求。

总而言之,政策保护需要坚持科学规划、多元并举的原则。对民间艺术与手工技艺传承人的传承与保护绝非一朝一夕的举措,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因此,对民间艺术与手工技艺传承人进行政策性的保护与扶持必须以科学性、系统性、长效性、多元化为原则。科学性指的是政府计划实施的政策必须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无论是计划的内容还是实施的方法都必须科学、合理,既要符合手工技艺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要求,也要切合本地手工技艺传承人的客观生态环境状况。系统性指的是政策的规划必须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政策体系,而不是仅在孤立的几个点、线上作一些零星的安排,要尽可能周详地顾及到整个民间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既要明确保护手工技艺传承人的原则、方式及方法,也要确保政策实施过程中操作的可行性;既要坚持政策的原则性与普适性,也要兼顾各个地方自身的差别与特性;既要明确具体职能部门的保护规则,也要加强该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长效性指的是一旦政策制定推行,就必须长期有效地、坚定不移地落实和实施,而不是朝令夕改或成为一纸空文。多元化指的是政策实施的内容与方式可以多元并举,避免单一化或教条化,例如在传承方式上可以多种途径并驾齐驱,在保护手段上亦可以多样化,这样既能增强民间艺术多彩的活力,又能使各项政策以最有利的方式得到贯彻,使政策保护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化。结合上述原则,可从以下 4个方面进行规划与实施。

1.建立科学的保护、评价机制

对手工技艺传承人的保护,政府除了在整体的规划上需要坚持科学性、多元化的原则外,更需要对相关政策的实施加以评价与考核。政府可以通过条例、制度、方法等书面文件的形式,颁发或建立一系列保护政策与措施,但必须同时建立对这一系列措施实施情况的评估与考核。通过政策制定与实施情况评估的双向监督,既可以保障手工技艺传承人保护机制的良性发展与良性循环,又可以保障对手工技艺传承人的保护政策与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2.建立长效的经济保障机制

长期、有效且稳定的经济支持与财政投入是手工技艺传承人得以传承的物质保障。手工技艺传承人的生活与医疗条件仅靠乡镇与社区的些许补贴,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如前所述,在 28 名手工技艺传承人中,有 3%已达耄耋之年,他们的年龄与身体状况已不再能支撑他们去自谋生路,而一个艺术项目或整个艺术门类传承的重担,或许都背负在这样一些年纪大的老人们身上,因此,保证这些老人的身体健康及他们在生活上能够得到较充分的供给,成为了政府保护民间艺术能够一直延续下去的首要任务。政府在经济上的支持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实施,例如,对每个艺术传承人每年给予固定的生活津贴和项目传承基金;每年除固定的医疗保险外再给予定额的医疗津贴;对 80 岁以上的手工技艺传承人给予特殊津贴;对手工技艺传承人每收授一名徒弟便支付一定额度的经济补贴或给予专项的传承资金等。唯有政府心系于斯,情系于斯,加大扶持力度与财政投入,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3.建立多元化的传承展示机制

传承与展示的方法、途径可以多种多样。现如今,手工技艺传承人从事表演、展示及传承自己技艺的场所依然分散在民间乡村或流动多变的馆舍之中,仅有一小部分观众有机会接触或观看到这些手工技艺传承人的艺术作品,如能设立专门的、固定的展列场馆,或搭建开放式的舞台作为展示平台,既可以让更多的民众能够有机会欣赏、接触到这些艺术作品,又可以使这些艺术杰作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与展示。政府可以通过协调与整合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及文化馆之间的资源,在这些场馆内设立专门的展示空间或培训教室来展示、传承民间艺术,这既有利于民间艺术的展示与传承,也有利于非遗工作的展开。而专题艺术场馆的设立,也将增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使这座城市在经济文明的现代景象中透露出浓郁的人文气息,使之具备一座现代化城市应有的文化素养,从而提升该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4.建立系统的社会支持机制

如果仅仅由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来背负手工技艺传承人的保护与传承责任,那距离对手工技艺传承人保护的整体需求还相去甚远。诚然政府的重视与扶持力度是保护与传承的最重要保障,但来自全社会系统的支持才是手工技艺传承人的生存之本,亦是保护与传承的基本前提。失去了全社会的支持,便失去了培育手工技艺传承人的土壤。因此,必须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社会支持机制,呼吁全社会各个阶层、各界人士的全力扶持与倾情守护,增强全社会对手工技艺传承人的了解、认可与尊重,为手工技艺传承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更广阔的空间,才能使守望与传承之路愈行愈畅。

(二)市场机制

如前面的调研数据所示,在被调研的 28 位手工技艺传承人中,仅有诏安彩扎技艺传承人林养生一人是因看好该艺术门类的市场发展而选择其从艺项目的。事实上,他找到的恰恰是将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发展的最佳途径。自古以来,各类民间艺术均发端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之中,源于民间自发的精神需求或风俗需求。而这一点恰恰与我们如今所说的市场需求殊途同归。因此,开发和建立更好的市场机制,必能为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1.加强手工技艺传承人的对外交流

如今,民间艺术已不像以往那样纯粹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在市井间展示或消费,而是随着全球文化意识的不断增强而被纳入艺术层面进行研究和讨论。因此,加强手工技艺传承人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各类艺术交流,是促进手工技艺传承人不断发展的有利途径。例如,组织各艺术门类的专项研讨会,纵向讨论研究该艺术项目的审美特征、艺术价值与市场前景;以展览巡演等方式展示、推广手工技艺传承人从事的艺术项目,并通过媒体等各种渠道向公众展现手工技艺传承人的艺术风采与人格魅力,使手工技艺传承人重回民间,并通往更广阔的民间;出版相关刊物,对民间艺术及手工技艺传承人予以全面、详尽的推介等。

2.注重手工技艺传承人内涵的延伸

从最初顺应市场需求而从艺的民间艺人,发展至如今以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为主的手工技艺传承人,他们在经历时代与环境更替、变迁的同时,也应不斷丰富和延伸自己的艺术创作内容、形式及理念。例如,在创作内容上,如何在传统的、单一的艺术作品中添加新的元素,展现强烈的时代特征;在创作形式上,结合现代的创作手法,利用新式的创作工具,大胆创新和改进原有的创作工序与工艺流程;在创作理念上,突破原有的界限,使不具备使用功能的艺术作品具有更为丰富、深远的象征意义,使其不仅仅只是传统文化的见证与载体,更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所在。

3.创建和繁荣文化产业市场

绝大部分手工技艺传承人的黄金时代都出现在市场需求与消费群体相对饱满的时期。其实,很多手工技艺传承人的黯淡消隐,都与其作品市场的萎靡甚至消失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因此,让手工技艺传承人回归民间,在民间重新培育和壮大自己的艺术作品市场,是手工技艺传承人重焕生机的必由之路。将民间艺术纳入文化产业的轨道,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产业化与市场化道路,才是手工技艺传承人的生存之道。例如,沈锦丽漆艺的品牌打造与市场推广的成功,便可作为创建文化产业借鉴与学习的范本。此外,建立手工技艺传承人工作室,也是民间艺术产业化、市场化的可行方案。近几年漳州刺绣技艺、棉花画技艺的传承人等都尝试创办自己的工作室,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工作室既可体现和突出自身的专业性,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与可操作性。手工技艺传承人可以以工作室为立足之所,既可自主、灵活地进行创作与生产,又可作为交流、传艺的场所。

(三)教育传承

要让民间艺术在最广阔的民间得以普及和发扬,仅靠现有的传承规模是不可行的。从调研数据可知,有 21.4%的艺术家仅收徒 1~2 人,其余 67.8%收徒在 3 人以上,却也难成规模。虽然这种量少求精的带徒模式是自古民间艺人授徒的常规模式,但以当时的历史环境而论,民间艺人本身的数量与规模却非今日可比。而在手工技艺传承人如凤毛麟角般稀有而珍贵的今天,要让民间艺术重获生机且发扬光大,势必需要打破以往授徒 3 ~ 5 人的传承规模,建立对象更为广泛、形式更为多样的传承模式。

1.走进校园

传承对象是民间艺术传承的第一要素,而校园内的广大学生无疑是最为理想的生源。因此,让手工技艺传承人走进校园,将民间艺术作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或在大学校园内设立民间艺术选修课,是从最根本上让民间艺术得到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在本次调研访问中,手工技艺传承人们非常恳切地希望政府或学校以特聘的形式,让他们能够在校园内开班授课或专项辅导。如果这项提议能够得以实施,那么无论对手工技艺传承人,还是对校园内的莘莘学子而言,都无疑是一大幸事。 2005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即决定从 2006 年起,每年 6 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2017 年 6 月 10 日,福建省各市区学校都举办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2.走进文化活动中心

除学校设立课程之外,乡镇文化站、乡村文化中心、社区俱乐部、文化茶馆、文化示范户等各类文化活动中心,都不失为手工技艺传承人传授技艺或交流指导的绝佳场所。这些文化活动中心既可使民间艺术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良好的保护,也可进行专业的交流与指导,使有心学习技艺的爱好者可以明确、方便地找到专业的学习场所,也使身怀绝技,一心想将其技艺传授下去的传承人们有了一个固定的收授、传承、交流、指导的地方。它一方面能使手工技艺传承人借助这样的场所尽情地展示、传播自己的技艺,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展示丰富的文化产业内涵,提升大众文化生活的意趣与品位。

三、结语

手工技艺传承人是引领你我穿越幽长的时空隧道,穿越悠远的文明古道,穿越绵长的文化脉流,从过往走到今朝,再走向遥远未来的那道极地之光,总是闪耀在我们漫漫前路上。他们引领你我饱览了一幅幅尽显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画卷,见证了一幕幕闽南地区手工技艺的发展图景,翻阅了一页页谱写着手工技艺传承人人生传奇的文化卷轴,让我们在他们所创作的种类繁多、技艺精湛、数目惊人的民间艺术作品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与时代风采。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手工技艺的活动与产品将更广泛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现代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振兴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应有之义和不可或缺之举。我们有理由对传统工艺的当代命运持乐观的态度,尽管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陈娟英.闽南民间工艺美术[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9:1-2.

[2]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图典[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4:27-28.

[3]赵胜利,涂慷.闽南地区手工技艺传承人调查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1-12.

罗伟民,涂慷 集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