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神祇,人文,福建从来是非遗的富矿和福地,项目众多,谱系不绝,底蕴深厚,实绩斐然。因之,一组“在地的”反映福建非遗研究与保护的专题,读来备感兴味。
现实的境况和诉求告诉我们,非遗与民艺、民俗、民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既要激活,更需盘活。自觉的文化体认,应当作为考察非遗存续发展的切入视角和核心机制;对共同文化命题的探求,可以形成某种张力。
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到2011年国家颁行《非遗法》,及至不久前中办、国办下达《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旅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我国的非遗保护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不断深耕,硕果累累,前路日趋开阔。
非遗的存续力,来自传承主体的在场和活力,源自特定地域的氣候和土壤。我们的关注点,不能仅止于某个具体的项目有多么重要和多么成功,而应系统地、整体地把握非遗保护的根基与生态。
当下我们身处的“变局”,被谓之“百年未有”。不同思想、观念、文化的的交融与冲撞,让一些人目迷五色,也让一些人心浮气躁。此时,定力和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并非“过去时”,恰是“现在时”“将来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非遗的资源管理和价值实现,只有在激活与盘活中,才能发挥最大效能。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遗产”不愧对祖宗,又真正造福后代。
姜鸣
《创意设计源》主编
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