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内容、方法与基本路径

2021-12-06 21:01卢保娣
关键词:二次开发理论课体系

卢保娣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党的十九大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成为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当自觉承担起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任。本文力图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总目标出发,在严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着力探析如何将十九大精神从“文件语言体系”向“教材语言体系”和“课堂教学语言体系”转化,为持续推动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提供参考思路。

目前,关于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相关研究相对不多。笔者同时以“十九大”与“进课堂”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章52篇。从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和学术研究方面。其中,新闻报道12篇,如李春林等的《让十九大精神在青年学生中落地生根》[1]、张雯婧的《让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2]。相关学术研究论文40篇,主要研究十九大精神与宏观课堂方面。王小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要准确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文中提出,应着重把握从“全面学”到“重点学”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变”与“不变”的关系、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全面从严治党之间的关系[3]。在十九大精神与具体课程结合方面,王岩的《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建议》一文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论述了十九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结合[4]。现有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学者们虽然对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从研究现状来看,更多的是从新闻宣传角度、十九大精神与宏观课堂和具体课程融合等即时性角度进行研究。本研究从可持续性出发,研究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逻辑起点、关键环节、一般方法和持续路径。

一、内容分析:持续推动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逻辑起点

从某种意义来说,持续推动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将“文件语言体系”转化为“教材语言体系”和“课堂教学语言体系”的过程。十九大精神进课堂,首先要明确界定进课堂的内容是十九大精神,十九大报告是体现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载体,所以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内容最原汁原味的部分是十九大报告的内容(即“文件语言体系”)。为持续推进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央有关方面组织编写了《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十九大报告辅导百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学习辅导读物(“教材语言体系”之一:主要面向干部)。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主阵地作用,2018年,中宣部、教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材语言体系”之二:主要面向青年学生)进行了全面修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都融入了十九大精神的最新内容。教材修订专家对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内容进行了第一轮融入,实现了从“文件语言体系”向“教材语言体系”的转化。但这次转化的最大特点是从文本(报告)到文本(教材)的转化,教材修订专家在修订教材时严格忠实于十九大报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将报告原文融入教材原有体系相关章节中,语言体系的识别度和差异度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太高。

在教学内容上要坚持语言体系的向上涵融性原则。具体而言,就是“文件语言体系”的权威性层级高于“教材语言体系”的权威性层级,“教材语言体系”的权威性层级高于“课堂教学语言体系”的权威性层级,即“教材语言体系”不得与“文件语言体系”相违背、相冲突,“课堂教学语言体系”不得与“教材语言体系”“文件语言体系”相违背、相冲突。

但是,教学内容上的向上涵融性原则并不否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对教材的差异化处理原则,也就是说,向上涵融性原则并不等同于向上的绝对同一性,因为在从“教材语言体系”向“课堂教学语言体系”转化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如何转化才能更好地向青年学生传播十九大精神的问题。在内容相对确定的情况下,形式如果适应内容则会促进内容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明确界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学内容向上涵融性原则要求忠实于原汁原味的十九大精神(忠实于内容),而对教材的差异化处理原则却要求传播方式方法的创新(创新于形式)。

二、教材二次开发:持续推进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关键环节

教材修订专家对教材的编写、编制和修订可以说是教材一次开发,教材二次开发(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教材深度开发”)是和教材一次开发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的行为”[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次开发主要由“马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二次开发主要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完成。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具有稳定性,在必要时才会进行,而教材二次开发则是经常性的行为,所以教材修订之后,教材二次开发就显得格外重要,是持续推进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关键环节。教学实践证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十分必要。首先,教材修订过程中语言体系区别度相对不高,加大了教材二次开发的必要性;其次,教材自身语言体系的非立体性决定了必须进行教材二次开发,从“教材语言体系”向“课堂教学语言体系”转化的实质就是从静态(教材文本)向动态(声音文字等)转换的过程,而这种转换必须对“教材语言体系”进行加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显著特点是理论性强,但并不是所有人的理论思维水平都一样高。这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困境——理论思维水平不一样高的人面对的是统一的教材文本,如果不对教材文本进行差异化处理,那么势必会把一部分人拒绝在理解十九大精神的门外。所以,教材二次开发要解决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关键问题,要解决理论水平高低非同一分布的核心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有一个特点是思想性强。语言是历史文化的“水库”,用什么样的语言就会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所以,教材二次开发还要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传递的关键问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因此,教材二次开发也就成了持续推进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关键环节。

三、三个转向:持续推进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一般方法

(一)教学的关注点从向上关注转为向下关注

坚持面向学生需求进行教材二次开发的原则(需求导向),从片面强调关注“教材逻辑”向既关注“教材逻辑”又关注“现实生活逻辑”转变。一线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从教材逻辑出发去寻找教材的逻辑推演规律,但是却忽略了现实生活逻辑的支撑。具体而言,就是在备课过程中出现深挖教材的理论逻辑却不太关注学生需求的倾向,没有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逻辑严谨,确实需要一线教师倾注大量时间深挖课程的理论逻辑,但却不能因此而忽略学生的需求。因为“课堂教学语言体系”和“教材语言体系”“文件语言体系”最大的不同,就是“课堂教学语言体系”要从抽象到具体,这个过程正好和“教材语言体系”“文件语言体系”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相反。

(二)教学的侧重点从知识讲授转向思维引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二次开发确立关注导向后应明确教学的侧重点,也就是要清晰设定教学目标,从侧重知识讲授转向思维引领。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有能说服人,才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19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在概念上把握十九大报告的内容,而不能只停留在常识层面理解十九大报告的内容。如果仅仅停留在常识层面理解十九大报告的内容,就不能彻底地说服人,也就不能掌握群众。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思维水平,要在观念的水准上略高一筹,才能在思想上引领。

(三)教学的落脚点从认知提升转化为情感成长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其德育功能十分重要,但是部分一线教师却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了只讲干巴巴知识的说教课。因此,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重点传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部分进行精心设计,用讲情感的方式讲情感,努力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而不能继续沿用讲知识的方式讲情感。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落脚点就是要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坚持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代替强制灌输的方式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四、创新载体:持续推进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基本路径

(一)教学语言向生动化方向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和教材话语等话语形态,而社会转型与网络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的冲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乏底气、没有生气、不接地气。”[7]持续推进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最大的难度就在于“文件语言体系”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体系疏远,因此创新教学语言就显得格外重要。十九大报告的文件语言体系内含有政治话语和理论话语,教材修订专家将此转化为教材话语,而不管是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还是教材话语都与生活话语有一定距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础作用就体现在通过教材二次开发实现话语体系的转变,也就是要用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阐释与传递十九大精神。

首先,从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师话语。教师要深刻理解领悟十九大精神,教育者先受教育,在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上下功夫。其次,教师话语要转变为学生话语。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生的语言特点和语言习惯,教育者融入受教育者之中,在融入青年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现青年学生需求上下功夫。

(二)教学媒介向新媒体适当倾斜

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一些基于该技术进步的网络工具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比如微信、抖音短视频等。持续推进十九大精神的传播要结合这些新形式和新媒介,利用新媒体的功能开辟既传播十九大精神又发挥新媒体特征的新课堂。思维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更喜欢新媒体,更易接受新媒体。

在教学媒介的使用过程中,要向新媒体适当倾斜。新媒体以其短、平、快的特点备受青年学生的青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师必须掌握新媒体宣传话语。只有掌握了新媒体宣传话语,才能掌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通过媒介发出声音,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这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向教学模式,逐渐走向“你讲我讲大家讲”的新模式,如果继续坚持单向教学模式,那就只会导致“你讲我不听”的结局。在“你讲我讲大家讲”模式下,持续推进十九大精神进课堂,需要在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表述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透过新媒体发现青年学生实际生活中想表达的诉求和观点是什么,在了解掌握青年学生实际诉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利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

(三)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充分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理论课时,也有实践环节。持续推进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既要进理论课堂充分展示十九大精神的理论魅力,也要进实践环节的教学,充分展示十九大精神的实践魅力。

理论课程对教育者来说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传授更多关于十九大的知识,对受教育者来说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学习新思想、新观点,或者说理论课程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认知教学目标,但引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不是短时间的课堂教学能达成的,需要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因此,必须把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在二者的充分融合中持续推动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用提升理论思维水平的方式提升青年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用提升情感认同的方式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

五、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当自觉承担起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任。持续推进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难点在于区分不同的语言体系。“文件语言体系”是十九大精神呈现的最初形式,“教材语言体系”是十九大精神呈现的中间形式,而连接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最后一环是“课堂教学语言体系”。从“文件语言体系”转向“教材语言体系”,从“教材语言体系”转向“课堂教学语言体系”,都需要经历质的飞跃,否则便会导致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内容失真、效果失效。从“教材语言体系”转向“课堂教学语言体系”尤为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内容向上涵融原则和差异化处理原则进行教材二次开发,教学的关注点要从向上关注转为向下关注,教学的侧重点要从知识讲授转向思维引领,教学的落脚点要从认知提升转向情感成长。持续推动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基本路径是创新载体形式,教学语言要向生动化方向转化,教学媒介要向新媒体适当倾斜,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要充分融合。

猜你喜欢
二次开发理论课体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AutoCAD 与PDMS 二次开发在三维复杂形体设计建模上的应用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例谈对高中数学教材中习题的二次开发
浅谈CAD软件二次开发的方法及工具
例谈课本习题的“二次开发”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