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课堂中深化立德树人理念

2021-12-06 12:0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时政现实生活知识点

王 婷

(牡丹江市第五高级中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一、掌握时政脉搏梳理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乘实际生活之风而来,破实际生活之浪而去。政治理论不是在构建乌托邦式的思维,马克思曾经批判过青年黑格尔派的思维方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他们的弊端:“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政治理论知识从现实的时政生活而来,又要高于它,更多彰显其概括性和抽象性。反之,通过这种一般化的理论思维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些现实性生活问题。这种循环式发展性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政治课堂的教育和教学工作。

(一)从时政生活而来,提取政治理论知识

追寻时政的脚步,提取相关的政治理论知识。其实根源于处理思维与存在二者之间的关系。“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我们说这种抽象性的萃取并不能彰显政治学科它本身的魅力所在。政治理论就是一般性思维之后再加工过的学科,而这种再次加工过的还要彰显其本身的体系化知识脉络。政治理论知识是一个具有抽象性“龙骨”构架的知识网络,因为政治学科来源于生活,而是抽象出一般性理论知识,根据这一般性的理论知识,再通过抽象化的思维逻辑概论重塑学生所认知的思想政治,教师再利用现实化和表象化的场景还原,再次阐明其抽象化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二)用政治理论知识,深度剖析现实生活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利用政治理论知识去简单剖析现实生活,是教育中最为表层化的课堂,因为它是一种单线的连接。如果想要构架政治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桥梁必须是二者之间的榫卯式的发展性衔接。利用教师的惯性思维可以从书本的知识点直接入手,但是这种理论知识必须在日后构建知识体系网络中得到深化。因为学生处于高中阶段,相对来说对知识点的理解较为粗浅。这时必须由政治教师加以引导,但是政治教师的引导必须是政治理论和现实生活双向互动而且有升华的部分,否则政治理论知识就会变成“呆板的工具”,政治理论知识自身的活泛性得不到有效反映。政治教师从这种政治知识点直接阐明现实生活背后的隐性规律只是第一步,此时的政治理论必须是体系化知识理论的一个分支,否则学生思维构建中缺少整体性。第二步是要透过讲解的课程去认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要深化这种现实问题的具体性采取的措施和拓展本节课所学的理论知识,其实就是理论知识背后隐藏的知识网络。通过“你来我往”的交流模式使政治理论知识更加鲜活,进一步指导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又对政治理论知识提出更高一层次的深入探讨。这样就增进了老师和学生的事物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二、旋转课堂主体拓展政治思路

在问题探讨中师生可以循环“做庄”,但是政治教师还有一条隐性的规则就是需要抛砖引玉,引出话题,实时掌握课堂动态,引领课堂的关键性命脉。

(一)抛砖引玉,树核心思想

因为个体性差异和知识掌握度不同,这也决定着政治教师在政治学术性知识点上一定程度上高于所教授的高中学生,但是并不意味着高中学生掌握的时政生活就比教师掌握的知识维度要小。在获取时政生活信息面前,师生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即便如此高中教师应该有的地位和作用也不能被忽视。在课堂中高中教师需要采取符合自己学生学情的教学形式和上课模式。高中政治教师抛砖引玉的思想必须要贯穿整个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首先,在班级地位上。教师和学生在班级课堂上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但是就政治教师而言拥有着多重身份,最简单一层就是教与学并举。大多数学生在课堂是更多展现为表达者和学习者的身份。这就给政治教师提出更多教学上的要求。课堂之上师生都以学习者的身份互相倾听讲授政治知识点,这个主旨方得始终。

其次,在时政生活举例上。一定要紧跟时政,时政要闻在挑选上要有所侧重,切记千篇一律。如何做到理论与时政紧密贴合,就需要符合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而讲授的知识点必须是承前启后,注意知识点内部的衔接性和连贯性。体系化知识点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这门学科本身的理解,并且加深印象。

再次,在课堂模式上选取上。高中三年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各具特色的,因具体情况而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模式。在我们正在讲授的四本必修书中,依次是必修一的经济生活,经济生活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必修二的政治生活,这符合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发展规律;必修三文化生活,隐藏了文化应运经济和政治而生;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更多彰显为高屋建瓴的一面。教师尽量举一些在学生身边有实践性和时效性的时政生活实例,最好形成一定的模式,如班级“新闻1+1”,聚焦社会热点,选取当天最新、最快的新闻话题,反映不同声音,但是点评只是学习基础知识的一种手段和能力,必须利用现阶段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正确的三观去点评当下事。培养学生敏锐眼光和独到的见解,深入挖掘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政治知识脉络和知识着重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构架起整节生动性课堂,最终达到教有所学,学有所垒,“生”动课堂。

(二)解“生活”难题,探“背后”规律

政治理论知识来源于时政生活,又高于或服务于现实生活。政治理论知识承袭了马列主义的相关理论学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的所教授的政治学科深入而赋予前瞻性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浓厚的现实关切,而现实关切本质上就是问题关切。在马克思看来,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正因如此政治理论知识反映这个时代的新声,为生活中人民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排忧解难。但更为深层理论探索就是其隐藏背后规律之间的衔接,从浅层次的探索到深层次的挖掘,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使学生更趋于理性思维。

三、注重课堂反思保有时间回味

在政治课堂中必须保有反思的过程,对于高中阶段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抽象化思维太过隐性,必须通过政治教师的因势利导,把政治课中的师、生、话题和手段整体打包成“主体自身已在概念的王国和转变为附件物的意识中丧失了领导权,这样主体才能真正进入到客观的反思中。”整个过程中,反思又被我们当成思维的对象,从现实的外在主体去审视在课堂中表现的抽象化自我,从而使整个课堂得到有效的审视,进而去指导政治课堂中师生之间的研讨。从中提升政治课堂附加值,建构整体政治教学课堂的思维逻辑性。

(一)因势利导,化繁为简

必须保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和教师本人以反思的时间。只有教师本人去反思教学课堂上的“本我”和学生本人去反思学生他们自己的“本我”,在师生间的沟通中去各自实现超我。如何在课堂最后实现师生彼此的“超我”,需要“你来我往”的时政生活和政治理论的衔接,这时就不再是何者在前,何者在后的理论思维,而是对学生的思维,我们政治教师可顺可逆式的与学生进行评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或贴近我们生活的时政热点。政治课堂最后的反思部分最好根据学生的所学所感做到归纳和对学生的论点进行言简意赅的点评。针对政治理论知识具体如何深化,首先需要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知识之间的衔接。其次需要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挖掘,探索其理论之间以及现实与理论之间的联结。

(二)提升课堂附加值,建构思维逻辑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八个统一”,其中包含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课堂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后方堡垒作用,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青年,政治课堂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责任与使命。在整个价值性和知识性方面,可以有感性的生活体验,但也要有对于二者的思维逻辑建构,这不但对于学生理解表面的理论知识有帮助,也有助于理解人们思维建构的体系化。学习理论知识简单,建立合理的逻辑思维体系很难,因为这给政治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要有前瞻性思维,对于学生如何能够达到,也需要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掌握和深入探索,探求一条适合教育对象实际的受教道路,最终使政治教育达到教有所学,学有所感,感有所悟。

总之,“‘问题’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今天我们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研究,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要求”和“八个相统一”,所以问题既是对这个时代现实性的反映,也是这个时代给予现实中的人们以问题化的深入思考。以“本我”为中心,在问题思维中,主观和客观的人相互交替,进而推动了“超我”的成长,再次面对加工化的理论问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来实现自我。这其实也是反思的抽象化发展概述。

猜你喜欢
时政现实生活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时政要闻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时政资讯
时政
今人优秀时政诗的写作技巧
假期归来
浅析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