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瑞芹 田莹 杨继娟 王赟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其具有不可预见性、突然爆发、起因多样、迅速蔓延、破坏性强、造成的伤员数量多且伤情复杂进展迅速和救治难度大等特点[2-3],给救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阻碍。医务人员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护士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中担负了重大责任[1]。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再次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从调查工具、现状分析以及培训3个方面对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总结相关研究现状,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1国内外调查问卷的应用 目前国外较多用于评价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工具,是2004年由美国威斯康辛州护士协会与公共健康部门及护理联盟为了判定护士在紧急情况下的能力及培训需求研制的应急准备信息问卷(Emergency preparedness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EPIQ)[4],内容包含以下4个方面:(1)应急准备信息能力,包括8个维度。(2)自我评估熟悉度:采用5级评分法评估对这些能力的熟悉程度。(3)首选的受教育方式:对3种教育方法进行排序。(4)首选课程安排:对6种不同的课程安排进行选择,并询问是否会参加这些时段和课程长度的培训课程。EPIQ被广泛用于护士应对大规模紧急事件(包括恐怖活动、自然灾害、生物爆发或任何其他类型的重大灾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评价[5-9],该问卷也成为目前唯一公认可以同时评估护士的应对能力水平及培训需求的调查工具。
而在国内,由于没有统一公开使用的问卷,大部分研究者使用的调查工具都是自行设计的。王冬叶等[10]设计的社区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调查问卷,其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内容涉及一般资料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经历)和社区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调查表2个部分,共18个条目,分为应急知识、急救能力和综合能力3个维度。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评分,从“做得很差”到“做得很好”分别计1~5分,总分18~90分,得分越高说明应急能力越好,反之则越差。同时研究者还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比较良好,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和使用[11-12]。曾剑波等[13]自行设计的《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管理体系建设、队伍建设、装备储备、培训演练、公众宣传教育、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7个方面,但在其研究中未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张晓茹[14]在研究中采用文献研究、半结构访谈和德尔菲专家咨询的方法结合预调查,经过信效度检验,确定了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问卷,最终包含应急知识、抢救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和专业发展7个维度。
由此可见,EPIQ被广泛用于评估护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水平,但其在我国的文化适应性还有待考量;国内多使用自行设计问卷,但其在内容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排除与研究对象不同及选用方法不同有关,因此学者在引用调查问卷时应当考虑充分。
1.2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15]。为了更综合具体的阐述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的内容,多位学者[16-18]构建了相关的评价体系。林琳等[16]在文献回顾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专家咨询的方法构建了医院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基本概况、专业背景、知识体系及实践能力),并衍生出20个二级指标。乔文玲等[17]从基础知识测试、职业道德及专业精神、评判性思维能力、抢救能力、管理与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7个方面, 确定了用于评价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评价体系。而阚庭[18]则基于“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理论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行动框架”,构建出了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体系,并将其转化为问卷,用于调查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水平,同时结合体系和调查结果构建了相应的培训体系,对医护人员展开培训。由此可见,构建出的评价体系可用来评价护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并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相应的培训体系,以提高护士的应对能力。
现有研究[8,19-20]显示,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存在着缺陷,普遍处于低下的水平。有研究[21-22]结果显示,医院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应急知识与应急态度的水平不高,而基层护士由于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法规知识及对重大传染病事件应急的自我保护知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总体水平处于中低水平[11,23-24]。一项关于规培护士应对能力的研究[25]也表明,规培护士虽具有一定的应对能力,但其相关知识和综合素质同样缺乏。护士应对能力低水平现状可能与其经验、接受过相关培训的经历及所在的医院级别和护士本身的心理资本等因素相关[26]。提示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缺乏,不仅仅出现于基层医院护士及新护士群体中,大型医院和高年资的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
以往对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现状进行过调查的研究者[27-29]建议应加强培训教育,以提高护士的应对能力。有研究[30-34]显示,护士应对能力的培训需求较高。因此,大量学者[18,35-37]尝试对护士进行相关培训,以验证其有效性。有研究者[35-36]开发应急准备培训课程并进行了相应测试;阚庭[18]在研究中设计了科学的培训体系,并应用于对护士应对能力的提升教育,结果显示,参加过培训的护士的应对能力得到了提高。关于首批援鄂一线护士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调查研究[37]结果显示,首批援鄂一线护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总体水平较高,这可能与援鄂一线护士接受过相关培训有关,这也间接提示培训可有效提升护士的应对能力。
而在培训模式的选择上,学者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培训模式,有很多新的概念被运用到培训中。有研究[38-39]将情境模拟演练和情境设置运用在护士的应对能力培训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李玲[40]运用桌面演练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急诊科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此外,也有研究者[41]采用病案为基础的教学法结合情景模拟法对护士进行培训,提高了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其余的系统化培训[42]方式和应急预案演练[43]方式都被证实过是有效的。除以上方式外,有研究[44-45]证实,戴明循环法(PDCA)、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和案例教学法(CBL)等都可用于护士的培训。因此,研究者可充分考虑优缺点,选择更多的理念和方式来对护士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培训,从而提升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4.1缺乏统一的评价工具 目前,我国缺乏统一使用的评价护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工具,各研究者制作的调查工具中以王冬叶等[10]和阚庭等[18]编制的工具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所包含的维度和内容都不相同,因此,在引用工具时应充分考虑其适用性。同时,以往的研究研制调查工具的方法选择较单一,提示我们可以采取更多的方式来构建更为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
4.2护士的应对能力水平低,需继续采取措施提升其应对能力 国内外开展的各项调查[11,20-26]均显示护士存在低水平应对能力的现状,同时提示培训和教育对护士的应对能力提升有效。结合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流行的背景下,对护士展开更多的相关培训成为了迫切需求,今后还需继续开展更多的研究,充分考虑其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探讨运用更多的培训方式,提高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4.3护士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需要加以关注 虽然开展的多项应对能力现状调查结果中并未涉及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有研究显示,护士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会存在心理应激反应[46-49],出现焦虑和抑郁等[33, 50-52]不良心理状况。因此,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多关注护士的心理状况,建议及早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线护士进行心理干预[53];同时也应关注医务人员家属的心理状态,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32, 54-55]。建议在后续培训计划中加入心理支持培训的内容,以提高护士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现有关于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研究已涉及评价工具研制、现状调查及培训等方面。同时研究表明了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低水平的现状,需开发更多科学的、更有针对性的评估工具来对护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并采取方案措施来提高护士的应对能力。同时也要积极关注一线护士及其家属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