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全员书院是我国大学书院制改革的一种类型,是指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书院制、书院覆盖学校全体学生的一种管理育人模式。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开始书院制改革探索,2008年西安交通大学开始推行全员书院模式。2012年,复旦大学也从新生书院模式转型至全员书院模式。随着书院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全员书院探索中来,如南方科技大学、汕头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河北工商学院等都是全员书院的探索者。目前我国大学全员书院主要有实体和虚体两种类型。实体型全员书院:书院负责学生管理、通识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等,辅导员隶属书院管理,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数全员书院都属于实体类型。虚体型全员书院:书院不负责学生管理,辅导员归属于专业院系,书院主要负责社区文化氛围塑造和学习社群的经营,复旦大学、肇庆学院等属于虚体类型。相比精英书院,全员书院改革涉及全校性的理念、体制、组织变革,其面临的冲突和挑战也更激烈。本研究基于对A 高校全员书院制改革的个案分析,结合对我国大学全员书院的运行考察,全面透视全员书院制运行中的优势与限制、挑战与困惑,并就完善全员书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A 高校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在校本科生近1.6 万名,专任教师1 110 余人。该校在“十二五”期间就提出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环境,完善学生社区育人功能。2012年A 高校启动书院制改革调研,2013年形成实施方案,2014年启动全员书院模式改革探索。目前A 高校成立了4 个书院,每个书院规模2000—5000 人不等。A 高校希望通过全员书院模式改革激活宿舍和社区的教育功能、促进师生互动、加强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解决现有本科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
A 高校将书院职能定位为“负责学生事务管理和非专业教育,以课外活动为主”。具体职能内容包括: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通识教育、学业辅导、学风建设、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安全稳定、书院环境与文化建设等。各二级学院的职能定位为“负责开展学科和专业建设,不再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具体改革举措如下:
(1)完善全员书院组织架构和空间建设。学校将原二级学院模式下负责学生管理的组织和人员,包括二级学院模式下负责学生管理的副书记、分团委、学生管理办等,整体剥离并进驻书院。书院成立由院长和书记组成的领导班子,书记负责学生党建和学生事务管理,院长从学院选聘教授担任,负责书院通识教育和学习支持。书院从学院选聘教授担任书院导师。各书院下设综合办、学生管理办、素质拓展办、导师办。同时完善书院空间建设,每个书院内设书吧、导师工作室、心理咨询室、学生自习室、研讨室等学生公共活动空间,同时依照自身特色,凝练书院理念,制定院训、院规。
(2)打造“四维功能”的书院育人体系。学校以书院应发挥“思政教育引领、专业教育延伸、通识教育拓展、课外教育升级”等四维功能为基点,架构书院的教育体系。通过四个书院成立各级党团组织、党校进书院、思政教师进书院等形式发挥思政教育引领功能;通过成立专业协会和专业社团,开展学术讲座和研讨,构建专业学习辅导体系等促进专业教育延伸;通过开设经典研讨与讲座、零学分课程、读书小组等发挥书院通识教育功能;通过推进课外活动的体系化、模块化等实现课外教育的升级优化。导师制是书院各类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细化导师分类、明确导师职责、完善导师管理办法等,促进导师履行书院职责和角色。
(3)构建“底线+支持”的书院学生管理模式。各书院建立辅导员项目组工作模式,将学生工作整合为日常管理、党建、资助、就业、心理、通识教育、学习支持、社团等多个专项工作组,由专人负责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在学生住宿上,采取不同专业交叉混住模式(该校曾在2015年推进学生随机分配入住书院模式,后改为按专业相对集中的住宿模式),依据学生住宿社区编制书院班。书院在学生事务管理上,强调底线思维和支持思维,全力守住安全管理底线,通过书院辅导员、安全保卫、学生自管会等人员驻守书院,构筑书院矩阵式安全网络,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通过在书院成立学习支持、成才规划、心理咨询、助困助学“四位一体”的学生支持体系,细化分类指导、提供学业和生活的精准支持。
目前,A 校全员书院已经运行7年,书院在保障学生安全管理、提供便利生活服务、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展现出一定优势,同时解放了二级学院生产力,让二级学院专注教学与科研工作。但A 高校在书院制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这其中既有A 校书院制改革的个性化问题,如学生规模问题、信息化建设问题、生师比问题,也有全员书院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如双院协同问题、导师制问题等。以下以A 校全员书院运行的核心困境——“双院协同育人问题”——为例,来深入探讨困境表征及A 校的应对策略。
(1)双院协同困境的具体表征。在基于数次专题调研会和对学校中层领导、教师、学生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以下分别从A 校学院、书院、学生视角梳理其初创时期所面临的双院协同困境。
从专业学院视角看,专业学院认为在学生管理和专业教育上缺少抓手。首先,学院缺失对学生的考核、评价的权利。由于学生评奖、评优等都在书院,使得专业类教育活动和专业学生组织工作难以推动,包括专业班、专业协会、专业讲座、专业社团等,对学生吸引力差,学生参与动力不足。第二,学院与书院缺少组织接口。A 校在书院制改革后学院只保留了书记一职,没有副书记和相应的学生管理机构,机构和人员接口的缺失导致学院难以与书院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进行有效衔接。第三,辅导员在专业教育中“连接”作用弱化。在学院模式下,辅导员在学生专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能够根据学生需要提供一定的专业学习引导与支持,能够协助学生联系专业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在书院模式下,面对多专业混合的书院班,辅导员和专业老师联系不多,专业教育支持功能弱化。
从书院视角看,书院认为工作任务较多,安全责任压力大,导师制开展和书院通识教育推进有难度,书院教育功能难以有效发挥。首先,缺少有效的导师激励制度,导师进书院意愿不强。按学校最初的导师制设计,导师进书院指导学生是没有额外经费的,而是在每年学院绩效中预留10%与导师在书院的工作绩效挂钩,这种“倒扣”式管理不利于激励导师。此外,重科研轻教学的整体大环境氛围,也制约了导师工作开展,在很多教师心中,首要是科研,其次是教学,最后才是进书院指导学生。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书院的通识教育、学习支持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其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在书院制模式下,学生住宿分散,管理难度大;辅导员既要管理学生,还要承担书院大量专项工作,同时还要对接学院,做好双院的信息统计和对接工作,工作强度增加。第三,书院活动对高年级学生缺乏吸引力。三四年级的学生更需要专业教育的指导和引领,书院教育比较偏重通识活动,对高年级学生缺乏吸引力。对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教育指导,包括考研、考证、就业、职业规划和各类竞赛等,书院的人力资源配置难以满足学生需要。
从学生视角看,学生面临着双重归属缺失问题。首先,多头管理容易造成学生无所适从。学生抱怨会面临两套管理体系,学院有一套要求,书院有一套要求,专业班、书院班、教学班、书院、学院……双重管理,让学生感到有点混乱。其次,朋辈教育传承关系断裂。同一专业学生较为分散,甚至在不同书院,学生抱怨缺少高年级学长的传、帮、带,在学习和生活上难以得到有效的朋辈指导。第三,专业班、书院班凝聚力不强。书院班学生之间的教学时间安排不统一,专业班学生之间住宿又比较分散,各类班级活动难以经常开展,班级集体凝聚力差。
(2)促进双院协同的策略探讨。针对上述突出问题,A 校一直努力探索促进双院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首先,进一步明确双院职责,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学院负责学生的专业教育与日常教学管理(第一课堂),书院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招生、就业等学生发展核心指标由学院、书院共同负责,分工协作,共同纳入学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学院、书院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事宜,包括商议学生的评奖评优、入党以及优秀学生干部推选、学情分析、奖惩助贷免情况、考研辅导、学习支持等。第二,推行相对集中的住宿模式。先前学生随机入住书院模式,易导致同一专业学生分散在各个书院,难于管理,年级传承断裂,因此A 校推行相对集中的“一个书院对应若干个学院”住宿模式,同时尽量按专业班编制书院班。第三,建立双院的组织机构接口。在中观层面,各二级学院配备副书记一职,具体负责对接书院,学院逐步形成党总支书记—学院副书记、书院副院长—教务办主任—专业班主任、辅导员—专业班级班长(团支部书记)的学院学生管理架构。书院逐步形成党委书记、院长—书院副书记(副院长)、二级学院副院长—书院科级干部—辅导员、书院导师—书院学生组织的学生管理架构。在微观层面,建立班级的基层接口。由书院辅导员牵头组成5 人工作小组,由专业班主任、辅导员、助理辅导员(男、女生各一名)、班长(团支书)组成,协同开展班级各项工作。第四,不断完善书院导师制。探索完善导师分类办法,进一步明确各类导师的聘任、职责要求和考核方法;增设通识导师经费,对导师进书院指导给予一定的报酬;设立教学为主型教师岗,并对教学型教师的书院学生指导工作做明确要求和规定;奖励书院优秀导师,发挥表率和引领作用。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学校研究设置了专职辅导员岗,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以激励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在书院的投入度。目前上述应对策略已经推行近两年的时间,双院协同问题得到部分改善,但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未来A 校拟在书院与学院在责任相对明晰、柔性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双院对接机制,努力促进机构对接(落实“1+N”的书院和学院对接模式)、人员对接(学院配备学生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对接。
相比精英书院、新生书院、二二分段模式书院等,全员书院因覆盖学生数量多、组织变革复杂、面临冲突激烈、改革难度也较大,对于实体型全员书院改革而言,更是如此。基于A 校全员书院制改革的个案分析,结合对我国大学全员书院模式的考察,以下总结了全员书院在探索中表现的优势及存在的发展限制。
(1)在学生安全网络构筑上显优势。中国大学与西方国家大学不同,理论上高校和教育部门对学生只承担有限责任,但在实践中,我国高校对学生承担的是无限责任。在2016年全国政协教育界联组会上,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谈及校园安全话题指出:“如果你们问,教育部现在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我告诉你们,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1]每所高校在实际运行中,学生安全问题一直是潜在的巨大压力。与二级学院的主责主业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相比,保障学生安全就是书院的主责主业,是书院建设的第一道防线。在全员书院探索中,通过书院党政的专职化领导,辅导员、安全保卫、心理咨询、宣传思想等人员进驻书院,在书院构筑了强大的安全网状式组织结构,有利于建立系统的预警、应急、处置机制,有利于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2)在促进课外教育体系化上显优势。与精英书院的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比,全员书院致力为全体学生开展一般性的通识教育和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尽管很多全员书院也开设少量学分课程,但主要以课外活动为主。课外活动本身具有开放性特征,虽然能从中挖掘教育职能、设计相关活动,但如果不进行系统设计,在资源有限情况下,教育功能很容易被稀释、泛化。全员书院普遍重视课外活动的整合化、主题化发展,将原本零散、杂乱的学术讲座、文娱活动、学习支持、宿舍教育、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按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主题进行有机提炼、整合,促使课外教育目标从抽象化、哲理化走向明确化、具体化,以更好发挥各类活动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如西安交通大学推行了“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基于“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中国文化素养、职业生涯规划、领导力、公民责任意识、兴趣养成、国际视野”等8 个领域能力,建立了课外8 学分的书院教育计划,促进了课外活动的主题化和体系化建设。
(3)在创设多元学习机会上显优势。当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综合、整体的转化活动,是涵盖个人认知、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全面学习。学习不仅是知识习得更是知识创造,是学习主体在与广义环境的交互中生成经验和创造知识。各种教室内外与校园内外的经验,都有助于学生学习[2]。相比第一课堂“课程为主、教师本位、传授导向”的教育模式设计,书院更强调“体验导向、学生本位、主动建构”的模式设计。书院强调学生学习志趣的激发,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多元化和差异性,强调给学生提供不同于第一课堂的学习机会和学习体验,如创造跨领域的学习机会、各类行动学习的机会、人际互动学习的机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实现主动建构知识转变,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学习目标、参与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的设计,这些都突破了传统第一课堂的教学思维模式,为学生创设了多元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
(1)理念层面:缺少对全人发展理念的认同。推行全员书院制改革的初衷是试图扭转大学过度专业化的弊端,致力为全体学生开展一般性的通识教育,促进全人培养。但这基于书院制的全人教育理念在推进中,往往会遭遇专业教育理念的阻击和围剿。当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仍以专业和实用为导向,高校建立了庞大系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价值理念也仍是以专业、实用和研究为主,学生和家长更看重学生的专业、就业前景和实用性。在专业至上的整体性大环境中,相当缺少对书院全人发展理念的认同和共识,而“理念上的相互冲突,也让大学书院建设在教师和学生中处在无力的状态,更多依靠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自觉”[3]。全员书院改革难易程度还与大学本科教育定位有关,大学层次不同,本科教育定位也有差别,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更重通识,普通院校更偏重专业。因此普通院校推行全员书院改革会面临更复杂的理念困境和冲突。很多高校书院制改革推行了很多年,但师生对书院制改革仍没有达成共识。为什么建书院?书院是什么?书院能干什么?书院的优势在哪儿?……很多老师仍然心存疑惑,还有一些老师认为书院制改革削弱了专业教育。而在通识教育上,书院也并没能发挥预期功能。也有学者提出过质疑,人才培养是一个整体,学生的知识体系很难简单地从专业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上进行切分,现在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程度不够,书院与学院的职责分工尚不完全具备条件,强制分工加剧了学习与生活的分离[4]。
(2)组织层面:专业与社区双重管理存在冲突。我国大学的全员书院模式和牛津、剑桥的住宿学院模式相去甚远。牛津和剑桥的住宿学院是一种融教学与住宿于一体、师生密切交流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我国大学全员书院模式是关注住宿生活、课外活动、融入少量通识教育课程的学生管理模式。这种学生管理模式还面临着专业和社区双重管理的冲突。一面按专业招生,按专业划分学籍,按照学科专业开展教育教学,各类考核评价仍按学科专业体系运行,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按专业归口统计学生;另一面采取学生专业混住,按“书院社区”模式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另建一套“书院班”体系。以学科/专业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和以社区为中心管理模式具有逻辑互斥性,学生既要按专业进行管理又要按社区进行管理,两种不同逻辑的管理模式互相缠绕,势必产生一系列的冲突和混乱。复旦大学书院模式的虚体化是消解这种双重管理困境的一种探索。2013年,复旦大学对书院制进行了重新调整,学生管理重新调回专业学院,学工部的“书院办”与“园区办”合并,通过摒弃双重管理,采取“虚实结合”的方法,区分主次,让学院和书院“一实一虚”,书院做功能增量,弥补我国大学宿舍、社区育人功能不足的问题。书院的虚体化确实消解了双重管理带来的组织冲突,但书院也在主动创造师生互动机会、落实通识教育理念上处于被动地位,增加了推行难度。
(3)制度层面:书院制与大学相关制度耦合不足。书院制改革改变了学生管理模式,但学生的招生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归口管理模式等都没发生相应变化。从理论上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应是主线,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是支撑,两者改革顺序颠倒了,就会造成书院制与教学管理制度衔接度不够,耦合度不够,难以实现预期成效。大学全员制书院改革作为一种嵌入式的制度,必须与学校教学管理的系列制度改革相互耦合,形成系统,方能实现预期成效。这就好比齿轮之间的系统咬合、联动一样。比如,美国大学住宿书院制是与本科教育的通识定位、学生学籍隶属于住宿书院、大一大二不分系的体制设计、完全学分制相互契合的,从理念层面、制度层面、环境层面,整体支持本科教育阶段履行通识教育的职能。因此,我国高校的全员书院制改革需要在本科教育整体视域下与本科教育定位、大类招生、完全学分制、通识课程改革、本科生管理组织变革等进行统筹考虑,体系化设计,才能发挥书院制预期的教育功能。此外,各高校实施全员书院制改革还需要注重合理性,即建立在各校的实际需要及是否具备相应条件的基础上。
全员书院改革涉及到学校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需要重视和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改革前要充分调研、广泛发动师生讨论,争取书院制改革方案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共识。这是书院制改革顺利推进的思想保证,也是减少改革冲突,实现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改革推进中,需要审慎选择改革策略。“中国大学的学生工作系统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传统的学工队伍具有高度的专业教育背景,是以院系为单位落实专业教育的一大支柱,过于剧烈的组织变革可能导致诸多矛盾与混乱。”[5]针对目前全员书院普遍面临的双院协同困境,需要基于校情,通过选择适合的书院模式,建立书院学院对接机制、精心设计学生混住方式等,尽可能减少双重管理的冲突。比如,在书院模式选择上,虚体模式书院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双重管理的混乱,发挥社区文化功能,可作为参考;在书院学院对接机制上,就目前而言,适度集中是必要的,尽可能让一个书院与某些学院对接,而非与全部学院对接,以更好发挥双院协同育人作用;在住宿模式选择上,在现有教学管理模式下,全员混住模式会造成学生管理的很大混乱,可以适度推进邻居式混住、大类混住、相近专业混住模式,而跨大类混住、完全混住模式目前还只适合小规模试验探索。
在书院功能定位上,全员书院主要以课外教育为主。与精英书院重视课程教学改革的功能定位不同,全员书院应注重与专业学院的功能互补,学院侧重专业教育、课堂教学、讲授学习,书院除了承担学生管理职能外,侧重通识教育、课外学习、体验学习。即便书院开设少量课程,这些课程的定位和形式也应有别于第一课堂。在书院目标定位上,从国外大学书院发展历史上看,全员书院目标主要有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建立社区感、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学习支持等,这些目标之间并非彼此孤立的,它们孕育于高等教育纷繁复杂的需要,并在大学构建书院体系的努力中不断得以实现[6]。我国大学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基于学校自身需要和现实条件,厘清全员书院的目标、内涵和实现形式,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打造特色,着眼实际问题的解决。比如,在书院通识教育定位上,书院通识既要注重与大学通识课程的链接,也要有别于大学通识课程。一方面,需要通过系统设计,让书院成为大学通识“实践化、延伸化、拓展化”的载体和路径,避免以一种补偿性式、外加独立的方式推进书院通识教育。另一方面,书院通识应通过体验实践、师生交流、同辈学习、自主学习等多元形式,激发学生学术志趣,重视能力和价值观养成,与涵养学生理论知识为目标的大学通识课程有所区别。
全员书院要顺利融入现代大学体制中,就必须与大学其它制度进行系统耦合。书院制与大学各项制度,尤其是招生制度、教学管理制度需要相互匹配,方能实现稳定运转,形成合力。在这方面,西安交通大学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科教育阶段“通识教育+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本科生院和大学生党委的制度设计;书院与学院领导交叉任职、辅导员担任联络员等双院协同机制探索;学生工作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的建立;本科生大类招生的深化改革,学生自主选专业的探索尝试;书院课外教育体系化设计的实践功能定位,等等。总之,通过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协同,不断消解书院制和大学现有组织之间的冲突、摩擦,让书院制成为大学推进大类招生、完全学分制的有效学生管理模式,成为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的全人培养组分,成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成为探索多元学习机会的重要平台,成为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