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兴华
(阿坝师范学院, 四川 汶川 623002)
羌族地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撑。针对羌族地区人才基础薄弱的现状,解决人才“引不进、用不活、留不住”的问题,必须建立全面系统的人才支撑体系,依托人才支撑体系带动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体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中,为实现人才资源开发的目标,通过人才引进、人才选用、人才评价、人才培养和管理等因素,组成特定的结构功能机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人才支撑体系由人才引进体系、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人才选用体系、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开发体系五个方面组成。推进羌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通过社会化地引入人才、技术和资金,可以弥补乡村资源的局限性,从而实现乡村振兴主体参与的社会化、农村基层治理手段的信息技术化、乡村治理体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羌族地区的人才引进工作,应该大胆地加强社会化人才引进,依托高质量的人才市场体系,把大批优秀人才聚集起来。
健全人才市场支撑体系的社会化,关键在于提升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水平。一是构建好乡村人才振兴的人才社会流动追踪机制。定时更新县域人才数据库,建立农村应用人才的电子档案,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要求,实现人才市场城乡一体化,即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的高度融合。二是要破除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错误思想束缚。积极宣传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明确广大青年投身羌族地区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社会予以年轻人更多的关怀,让广大青年人才在基层锻炼中,收获更多物质财富以外的人生财富。三是构建人才市场的法治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提升劳动人事部门的市场配置水平,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通过法治和政策途径,保障人才市场信息资讯的真实性、人才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法治化。四是兼顾社会公平性,防止造成新的两极分化。避免资本下乡的负面性,也是羌族地区人才引进体系和市场体系构建面临的挑战。要激发人才创业干事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社会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的统一,在乡村发展中获得最大收益,同时避免乡村付出过多的人力成本和资源代价。
基层单位在选人用人时,打破考试录用权限和人事管理权限集中在上级单位的壁垒,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让广大基层用人单位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尝试在基层事业单位实行管办分离制度,核定编制基础上,强化社会用工和购买服务,鼓励乡村志愿服务队伍长期扎根,定点服务某一农村社区或寨子。大学生士兵群体规模越来越大,他们在部队接受了许多专业技术培训,人武部门应该加强与劳动人事部门合作,在退伍安置工作中,优先考虑将具备良好素质的退伍官兵骨干,充实到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所长。
利用对口帮扶、定点帮扶等外援单位的人才优势,在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中,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加强对各类挂职、兼职干部、驻村工作队伍和援助单位技术人员等人才队伍的整合,突出基层工作人才需求与人才岗位的市场配置一致性。考虑部分机关对乡村工作的疏离,可以尝试把新录用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试用期间统一安排进基层乡镇单位工作,转正定级后,再下派驻村工作2年,用3年时间熟悉农村基层工作,了解农民群众需求。
结合羌族地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契机,理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和技能人才培养体制,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突出领导班子建设,构建具有羌族地区特色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骨干人才理念。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人才队伍指导,在智力引进、职称评定、评选表彰等方面适当放宽限制,通过职业论坛及技能竞赛等形式,增进企业人才的交流,可以尝试组建企业管理人才和技工联谊会,关心企业人才的成长。
用活基层事业编制空额,可聘请企业专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返乡技术青年等,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推广,聘请人员服务3 周年后,经审核合格,可通过公开考试招聘,择优纳入编制内管理[1]。扩大从优秀村干部和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选拔乡镇副职的范围,将农村基层党政人才列入后备人才库。针对在岗的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如乡村教师、乡村医师、农技员等,要从制度上明确轮岗、升迁、晋级的条件及年限,鼓励人才在艰苦地区长期奉献,建立基层人才常态化疗养制度,给予基层人才应有的社会尊重。建议在乡镇考核招聘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除了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还应该给予其他村干部均等的机会,让年轻干部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根据羌族地区产业发展需要,按照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要求,确立符合羌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汶川县按照“南林北果+特色畜牧”的农业产业布局,推进生态农业增值增效,全力推动汶川康养旅游产业和川青甘高原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净土阿坝·康养汶川”特色产品体验馆完成改造,升级农产品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州级共同配送物流集散中心,完成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2]。理县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促进生态经济跨越发展切入点,着力抓实全域旅游提升工程,大力发展生态游、文化游、康养游,构建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同步推进特色旅游景区和旅游小镇建设,力争创建1个国家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着力抓实绿色农业增效工程,壮大“绿色菜、特色果、生态畜”,突出农业专合组织与龙头企业作用发挥,构建高原生态特色农牧业发展格局[3]。根据四川省“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羌族地区乡村人才培养目标,应紧密围绕特色水果产业、蔬菜产业、中药材产业、畜牧产业、木竹产业和茶叶产业,重点培养乡村特色水果、生态蔬菜和中药种植人才、羌文化和康养旅游人才、乡村物流人才和特色畜牧业养殖人才。
2017年8月,四川省委组织部会同农业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文件指出到2020年,全省农村实用人才规模达到145万人,年均增长5.5%,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2名以上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重点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四大工程”,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农村返乡人才回引工程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培训工程。茂县的农村本土人才培养就应该紧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阿坝师范学院、阿坝职业学院等州内外院校的合作,把“四大工程”落到实处。扩大乡村电商人才、果业林业及养殖业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的培养规模,孵化和培训大批农村应用人才。
人才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运作的保障来自于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因此,建立和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至关重要,少数民族地区则尤为紧迫[4]。要切实增加乡村技术人才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保证本土人才培训学习的课时(外出交流、网络培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并加强考核评估。用直接的物质激励,支持人才成长。2016年,北川县以双创驱动为引领,加快建设电商港、药博园、双创谷等创新创业平台,拓宽“互联网+”创客空间,扶持众创梦工场,全县孵化器面积达到3.4万m2,入孵企业达到213家。充分发挥2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撬动作用,推动11个创新创业项目获375万元市人才专项资金资助[5]。通过这一举措,既可以缓解创业资金的紧张,又提高创业人员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
人才开发的关键,在于优化工作环境。各级政府要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严格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加大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激励等资金投入,保障组织人事部门掌握使用的人才工作经费。州、县分级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州本级财政每年预算不少于500 万元,各县财政每年预算不少于50 万元。各企事业单位要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育、引进和激励。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设人才公寓[1]。要着力解决基层单位办公、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尽可能地改善好基层人才群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待遇薪酬,更好地开发人才的创造潜能和活力。
羌族地区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的意见》,重点推进人才定向培养、人才在职培训、人才招引、人才援助和人才稳定五大工程建设。根据《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2~2020)》《四川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四川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四川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阿坝州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1~2020 年)》《阿坝州人才需求报告(2012~2020)》和各县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科学制定羌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规划和人才需求报告。建立跨区域的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阿坝州和绵阳市的关于民族地区人才工作,加强羌族地区人才工程的整合力度。
要进一步破除羌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人才引领创新发展,加强人才战略顶层设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改革试验过程中试错、容错和纠错机制,为羌族地区基层人才甩开思想包袱。对于勤勤恳恳、干事创业的优秀人才,要树立典型宣传,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6]。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才支撑体系离不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乡村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羌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生活富裕,更要以摆脱贫困为前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上,坚持党的领导,汇聚广大社会力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才能使羌族地区实现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