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枢椎齿状突骨折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2021-12-06 07:48黄储莹汪淑婷
护理与康复 2021年9期
关键词:石膏脊髓颈部

黄储莹,向 珊,汪淑婷,王 彬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

儿童齿状突骨折是一种非常少见的颈部损伤,主要见于高处坠落和车祸等高能量创伤[1]。7岁以内儿童的齿状突骨折常表现为齿状突基底部骨骺分离,而大龄患儿的病理机制则与成年患者相似,以Anderson-D’Alonzo Ⅱ型骨折为主。不同年龄段患儿的齿状突骨折治疗方案也截然不同。低年龄段儿童齿状突骨折首选保守治疗,可采用Minerva石膏或Halovest架固定[2]。大龄儿童齿状突骨折常需要手术治疗,可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或前路经口中空螺钉内固定[3]。儿童齿状突骨折临床病例稀少,国内有关儿童齿状突骨折围术期护理的文献报道较少。2008 年11月至2019 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骨科共收治儿童枢椎齿状突骨折患儿8例,采用Minerva石膏外固定术或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术治疗,疗效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6.9岁。患儿均为高能量损伤,3例为车祸伤,5例为高处坠落伤。患儿均为齿状突新鲜骨折,受伤至来院就诊时间为8 h~14 d,平均6.2 d。患儿术前均行上颈椎三维CT检查,确诊为齿状突骨折,均为屈曲型骨折,其中6例为骨骺分离,2例大龄患儿(12岁和13岁)为Anderson-D’Alonzo Ⅱ型骨折。3例患儿术前存在脊髓损伤症状,表现为单侧上下肢麻木及肌力下降,术前磁共振证实C1、C2处颈髓存在损伤;5例患儿无脊髓损伤表现,术前磁共振未见C1、C2处颈髓存在外伤性改变。合并硬膜外血肿1例,消化道出血1例,桡骨远端骨折1例,胫骨下端骨折1例。

1.2 治疗方法

无脊髓损伤的5例患儿采用Minerva石膏外固定术:静脉麻醉起效后,由助手扶持患儿双肩,使患儿坐在手术床上,术者一手置于患儿后背,另一手置于患儿前额,使患儿颈部极度后仰,并维持该体位约10 min。将棉布衬垫平整地缠绕在患儿胸壁前后、腋窝、颈前后、下颌、双脸颊、前额等部位,厚度至少达3层,露出口、鼻、双眼、双耳,再予聚氨酯绷带缠绕固定。操作中一直维持患儿颈椎极度后仰,直至聚氨酯绷带硬化定型。C臂机透视,确认骨折复位状况,如发现复位不充分即刻重新整复。Minerva石膏固定2个月后,更换颈托继续固定2个月。存在脊髓损伤的3例患儿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术:患儿插管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躯干及面颈部固定在术前定制的石膏模具中,维持患儿颈部轻度屈曲。在颈后齿状突投影处,行颈正中纵形切口,长约6 cm,逐层分离软组织并仔细止血,直至暴露寰椎后弓和枢椎椎体。在寰椎和枢椎内各置入2枚螺钉,螺钉尾部安装连接螺帽,然后将长度合适的钛棒安置在螺钉尾部连接螺帽中,在透视下缓缓复位,显示齿状突复位良好后,拧紧螺帽,逐层缝合切口并放置引流管。3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术患儿中,2例实施寰枢椎单纯钉棒内固定,1例患儿实施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的同时,取自体髂骨行寰枢椎融合。3例患儿术后予头颈胸支架固定2个月,随后更换为颈托继续固定2个月。

1.3 结果

本组8例患儿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6~84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骨折均完全愈合。行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例患儿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行寰枢椎融合术的1例患儿,颈部伸屈活动良好,颈部旋转明显受限,左右旋转仅为30°;行寰枢椎单纯内固定的2例患儿,于术后半年再次手术拆除内固定,末次随访时颈部伸屈功能良好,旋转略受限,左右旋转为60°。行Minerva石膏外固定的5例患儿,颈部伸屈活动及旋转活动均正常,其中2例术后1个月复诊时发现腋窝处压力性损伤,经修整石膏边缘及换药后创面愈合。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齿状突骨折是严重的颈部创伤,可能会导致脊髓损伤从而引起截瘫,因此患儿家长顾虑很重,尤其是已经存在神经损伤的患儿家长。护士主动向患儿及家长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以及功能康复等,告诉家长不全性脊髓损伤是可逆的,经过科学治疗是有望完全恢复的。分享以往成功病例的治疗过程及其影像学资料,以消除患儿及家长的顾虑,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通过心理护理,患儿和家长均缓解了内心的紧张情绪。

2.1.2牵引护理

齿状突发生骨折后,上颈部寰枢关节便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要尽快实施颈部有效制动,以免继发或加重颈髓受损。对于住院患儿,牵引是最稳妥的颈部固定方式。大龄儿童和青少年可采用颅骨牵引,牵引重量为2 kg[4];低龄儿童则推荐枕颌吊带牵引,牵引重量1~2 kg,以患儿自诉不能轻易地张开口为标准[5]。牵引时在后肩部用软枕垫高,使头部和颈部处于轻度过伸位,颈部两侧放置沙袋,限制患儿头部左右旋转活动。行颅骨牵引的患儿,密切留意针孔有无感染渗液,用聚维酮碘棉球消毒针孔周围,每日至少3次。低龄患儿生性活泼好动,且不知此病的危险性,很难配合持续牵引,嘱家长协同看护患儿,绝不可让患儿擅自放松牵引。可在患儿床头安置手机或平板电脑,播放患儿喜欢的动画片或语音故事等,以有效安抚患儿情绪,提高患儿对牵引的依从性。牵引时每2 h巡视1次,重点查看牵引绳松紧,牵引方向是否与身体纵轴处于一条直线,牵引铁块有无碰地,确保牵引持续处于有效状态。本组2例大龄患儿对治疗配合度较好,在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下顺利安置颅骨牵引器,实施颅骨牵引,牵引过程无针道感染发生;6例低龄患儿选择枕颌吊带牵引,牵引过程中2例出现下颌处破皮,减轻牵引重量及局部消毒后,创面很快愈合。

2.1.3密切观察神经损伤症状

齿状突骨折时,寰枢关节失稳可导致高位颈髓的继发损伤。牵引期间加强观察,遵医嘱静脉给予甲钴胺、维生素B、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等药物,促进脊髓损伤恢复。如患儿在牵引过程中出现肢体麻木加重或肌力下降等,立刻减轻牵引重量。本组3例患儿住院时已经存在脊髓损伤症状,表现为单侧肢体麻木及肌力下降,牵引期间询问患儿肢体麻木有无好转,观察患儿肢体活动程度以及对外力的抵抗程度,从而准确评估肢体肌力级别,并以此来判断脊髓损伤有无改善或加重。5例入院时无脊髓损伤的患儿,每日常规评估四肢感觉及运动状态,以免牵引不当导致脊髓继发性损伤。本组患儿在牵引过程中未出现脊髓损伤加重等不良事件,2例患儿因下颌处皮肤破损而减少了牵引重量。

2.1.4石膏床准备

齿状突骨折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术时,需采用俯卧位,术前需要制作适合患儿体型的头颈胸石膏模具,以保持术中颈椎中立位。制作石膏模具时安抚好患儿情绪,缓解其恐慌,必要时使用水合氯醛镇静。患儿仰卧位,采用传统石灰石膏制作模具,石膏厚度确保在6层以上,在患儿眼、鼻、口等部位对应的石膏模具处需要开窗,以便术中插管及观察护理。石膏模型硬化定型后,仔细修整石膏边缘,并在模具内垫好纸棉和衬垫,以免磨损患儿皮肤。

2.2 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

齿状突骨折患儿术后24 h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闭合复位Minerva石膏外固定的患儿,术后第2天即可恢复下地行走,因患儿颈部被石膏固定在背伸位,行走时无法观察到脚下路况,需特别注意避免跌倒损伤。行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时,手术分离范围广,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较大,且存在损伤颈髓及颈部血管风险,术后密切观察患儿呼吸情况及颈部渗血情况,予低流量吸氧,监测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定时查看颈部引流液的量与性状,在患儿床边准备好吸引器和气管切开包,如发现颈部切口处大量渗血、引流液过多、颈部肿胀、颈部皮下大片瘀斑、口唇发绀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在拔出颈部引流管前,患儿卧床制动,每2 h定时翻身1次,以免发生压力性损伤,翻身时至少两人协同护理,一人扶头,另一人扶躯干,保持头、颈、躯干呈一条直线,同步翻身,并在肩、背、臀等部位垫入软枕,使患儿舒适地维持在半卧位[6]。本组3例患儿实行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未见切口红肿不适及过多渗血,均于术后第5天顺利拔出引流管,也未发生呼吸困难及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加重等并发症。

2.2.2皮肤护理

Minerva石膏外固定时采用高分子树脂材料,该材料不适合直接接触皮肤,因此在石膏内层衬有较厚的棉布。患儿天性好动且易出汗,棉布层常被汗水浸湿,外加患儿皮肤娇嫩,如果护理不当,极易发生皮疹。因此,Minerva石膏外固定的患儿术后病房室温控制在24℃以下,通过手指伸入石膏内触摸的方式,定时检查石膏内棉布层情况,如被汗水浸湿,予电吹风及时吹干,从而预防皮疹发生。注意要将电吹风调整至凉风档,以免烫伤患儿皮肤。如从石膏边缘处向内观察,证实患儿已有皮疹发生,可将手指伸入石膏内,将氢化可的松软膏涂抹在皮疹处,如手指无法探及皮疹严重区域,可在皮疹投影处将石膏开窗后涂药。树脂石膏边缘比较锋利,易割伤患儿皮肤,尤其是胸背、下颌及腋下等部位,因此对石膏边缘进行仔细修整,使石膏边缘圆钝不锋利,再用医用胶布粘贴包裹石膏外缘,避免割伤患儿皮肤。本组5例患儿采用Minerva石膏外固定,住院期间未见皮肤压力性损伤,出院1个月复诊时,2例患儿腋窝处皮肤发生压力性损伤,是因患儿手臂活动时腋窝处皮肤与石膏边缘摩擦导致,予切除并修整腋窝处石膏边缘,并加强压力性损伤处清创换药,均顺利愈合。

2.2.3康复训练

对于存在齿状突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儿,术后需早期开始肢体功能训练。术后24 h开始,指导家长对患儿麻木的肢体进行关节被动伸屈运动,每次3 min,3次/d,预防患侧肢体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关节运动的同时可按摩肢体肌肉,以改善静脉、淋巴回流,减少肿胀。当患侧肢体肌力恢复到4级时,予主动负重练习,让患儿手握沙袋做上举运动,胫前系沙袋后做直腿抬高运动,二者交替实施,每次3 min,3次/d。

2.2.4出院指导

行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儿,出院时嘱患儿及家长必须全天佩戴头颈胸支架,不可随意解除,防止颈部过度活动导致内固定松动失效。日常生活中加强对患儿的看护,禁止大幅度体育运动,以免再次发生颈部损伤。Minerva石膏外固定的患儿,出院时嘱家长每日检查石膏边缘处皮肤,如有明显的破溃或压力性损伤,立即来院处理。嘱患儿术后每月来骨科门诊复诊,并行CT检查,CT证实齿状突骨折愈合后,才可拆除支架或石膏,更换成颈托固定。有神经损伤症状的患儿,出院后继续口服甲钴胺片等神经营养药物,饮食中增加维生素及钙剂,以促进神经损伤及骨折的尽早恢复。

3 小结

儿童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儿童骨折,与成人患者相比,儿童齿状突骨折的护理具有其独特性。护理人员结合疾病特点及儿童天性,重视心理疏导,制定颈部牵引方案,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做好颈部切口护理,警惕石膏导致的压力性损伤,制定个性化的功能锻炼方案及出院随访,是保障齿状突骨折患儿临床疗效的重要措施。

猜你喜欢
石膏脊髓颈部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脊髓电刺激新技术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磷石膏水泥缓凝剂的试验与应用(一)
石膏之魂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