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萍 梁秀芳 刘 杰
(沧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愈加密切。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畅游外部世界,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会存在一些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多种价值观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方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作用,更是全体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努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结合自己所授课程的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始终。
高校外语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涉外需要的各种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当代大学生面对资源丰富、信息量巨大的世界,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往往会迷茫和困惑。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文学的过程中,对中西文化的差异产生偏见,对西方一些价值观念崇尚不已,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高校英语专业在培养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传授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其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基础英语》是针对英语专业本科一、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均占很大比重,课文内容涉及广泛。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更注重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因此,选取的文章均为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学或者期刊作品,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其隐含的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不能及时对学生理解西方文化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在中西文化和价值观对比时,很多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文化传统进行多维度渗透,可能造成把我们的课堂变成为西方育人的地方。为了更好地贯彻高校外语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中明确提出:“本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基于此,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语言技能的同时,夯实思想政治信念,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势在必行。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大多使用《现代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英语》课程的教材。这套教材收录的文章均选自西方经典外文期刊和文学作品,文体多样,原汁原味,人文性和耐读性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笔者多年利用这套教材进行《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发现了这套教材部分文章中蕴含的思政话题,总结出在《基础英语》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是要改变原来的课程,而是要把价值引领要素及内涵巧妙地融合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是教师思考、设计课程的第一步。《现代大学英语》中的文章人文性和时代性强,能够准确生动地反映各国文化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对比中国与其他各国的文化差异、分析时代的发展给各国带来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比如,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文章Message of the Land 从土地这一主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传统价值观和现代文化进行课堂讨论,并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展示,最后教师指出时代在变,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不能摈弃而是要弘扬的。
课程思政不能简单地插入思政元素,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的趣味性和可理解性,这样的课堂才能更有效果。鉴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基础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基础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为“线上+线下”的互动性课堂,将研讨式、混合式、案例式、微课式等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注重课文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课外思政读物的相互补充,利用“学习通”“UMU”等线上平台提前发布任务点,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涉及的思政元素,准备相关资料,课上进行分享、展示或者讨论,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让学生在准备任务的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强化了思想政治理念,收到了很好的教书育人效果。另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China Daily 和Global Times 的习惯,关注时事热点,关心国家大事,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国家意识”。
传统的《基础英语》课程评价方式为考查学生听、说、读、写、译5 项英语技能的掌握情况,存在“唯分数”化、课程知识化、割裂课程与意识形态的误区。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由单一的专业知识维度评价转向学生的精神成长、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等多元维度评价。通过布置一些加入了引导学生价值观、培养思辨能力等因素的课外实践活动,综合线上讨论、互动答疑、视频展示等环节,给予学生公平、合理的评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氛围中接受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理念的积极性,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的价值观。
《基础英语》课程针对本科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英语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基本具有用英语阅读、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评价体系可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只学英语,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甚至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认真践行课程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在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想引领相统一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的中国当代大学生。
以《现代大学英语》Book 1 Unit 6 The Green Banana 为例,谈谈如何在《基础英语》中开展课程思政,激发学生兴趣,于无声中植入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用包容的态度接受异域文化,同时,弘扬民族文化。
(1)精选文章内容,课前植入思政元素
The Green Banana 讲述了以青香蕉为象征的古老文化的智慧和信仰,笔者以古老的文化为切入点,课前在UMU互动平台上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回忆、询问长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并用英语介绍中国的古老文化的特点及对中国当代青少年的影响,以视频形式上传平台,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认同感。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使思政教育贯穿始终
导入: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良好的开端。The Green Banana 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因此导入环节设置成了讲故事环节:由学生用英文讲述美国旅行者在巴西的一段经历,基于学生对巴西村民用青香蕉帮助作者黏住水箱这一蕴含智慧的行为的好奇心,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学生在课堂分享的过程中,再一次重温了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的伟大奇迹,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课程呈现:读了The Green Banana 这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其始终围绕着“世界的中心”这个话题展开,在不同的人心中,“世界的中心”代表不同的地方。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心中,“世界的中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由此,教师引出文化差异性这个话题:随着交通运输的发达,互联网的流行,世界各国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我们更像生活在地球村,文化差异性凸显,如何看待文化差异是值得同学们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比巴西、美国和中国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意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优秀品质,达到培养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教育目的。
课文讲解:依据课文内容,融入思政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教学途径。美国旅行者感悟到:“The Green Banana”象征着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是不同民族的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特殊性和民族传承的意义。因此,每一种民族文化都可以伫立于世界之巅,代表他们心中的世界中心。“green”这个词代表青涩,尚未成熟,每一种文化都要经历发展的漫长过程,等待世人放下骄傲自大,用欣赏的眼光去平等对待每一种文化,才能看到百花齐放的局面,不同的文化才能真正绽放。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用包容的态度接受异域文化,与润物无声中弘扬正面教育,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不宣扬种族优越论、不扩张的美德,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主题升华:在经过细致地课文讲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进行总结: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精妙之处,世界大国所宣扬的文化同化和种族优化是不利于多元文化发展的,我们在发扬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用包容的态度感悟异域文化,挖掘世界文化的珍宝。由此,教师可以继续升华主题,引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先进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提出了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四个坚持”: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包、交流互鉴。这一包容、开放、科学的理念是我们当代英语专业大学生应该牢记在心、努力践行的理念。这一理念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感和担当,也感受到自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达到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方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3)精准布置课后任务,巩固思政教育成果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结,课后任务是对课上内容的有效巩固,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后任务。The Green Banana 这篇课文学习之后,布置一篇小文章,让学生谈谈自身对于文化差异的态度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文化和政治意识,适时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基础英语》课程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以课程思政指导《基础英语》教学对于培养合格的既精通英语又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基础英语》课教师应该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站位和政治觉悟,思考如何于润物无声中融入思政元素,探索《基础英语》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