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编写组
《汉武帝内传》记载:易筋经“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在实际练功中,易气、易血、易精、易脉、易髓、易骨、易筋、易发、易形又是不能分开的,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明白易筋经练功的层次和阶段,才能在由不会到会、由生到熟、由术体道的练功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继承传统易筋经理论的基础上,又融合现代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等基本理论以及运动技术形成的客观规律,习练易筋经大致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练功阶段。
此阶段应以形成正确的功法概念为重点,是进入易筋经之门的基础环节。正确的功法概念包括动作概念、心理概念等。
树立正确的功法动作概念。健身气功·易筋经由十二个单势和起势、收势组成,习练者只有经过不断地练习,对每一个动作的运动路线、习练要领和动作规格了然于心,才能形成正确的功法动作概念。动作概念通常包括: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轨迹、时间、速度、节奏,以及动作与呼吸的相互配合、动作中的意念运用等基本要素。对初学者来说,需要明确目标任务,抓住重点,有的放矢。习练时不强求每一个动作都能做到位,但要求动作路线必须准确,姿势必须正确。如果形体动作因个体身体素质差异,一时不能到位,也可以意识先做到位。如“三盘落地势”和“卧虎扑食势”,动作难度较大,习练时一时无法做到位,可以意想身体、虎爪等已经到了练功要求的位置。在形成动作概念之后,还要形成正确的心理概念。整体而言,练功时要求习练者心静体松。在习练初期,由于不熟悉功法动作,往往容易出现动作不协调,造成表情不自然、顾头不顾脚、身心难放松等现象。由此,习练者在这一阶段首先要注意克服紧张情绪,调整好呼吸,培养自己调控身心状态的能力,努力做到心静体松、神形自然,并逐步进入中正平稳、缓慢柔和的练功状态。
为更好树立习练者的功法概念,可以配合站桩练习和动作分解学练的方法,在形体静止和小动作中认真体悟动作要求、内心状态。易筋经十二势中的每一势都是一种桩功,其中“韦驮献杵第一势”可以作为重点来进行练习。由于该势动作相对简单,站桩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些,这样既可以熟悉站桩的动作要领,也可以仔细体会功法练习在形、气、意、神等方面的要求。如心静体松,神形自然,中正平稳,动静相兼,练养结合,意气相依,气定神敛等。对复杂动作可运用分解练习的方法,把复杂的动作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简单的动作,这样便于习练者记忆和掌握。如“倒拽九牛尾势”,就可先练步法,重心前后移动;掌握后再练两臂旋转屈伸、前拽后拉;最后练习脊柱左右转动和肩胛前后错动。这样,把一个复杂完整的动作分解成多个结构简单的“小动作”,通过化繁为简、分别掌握,既可减轻初学者的心理压力,又便于记忆动作,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在此基础上,再把若干个“小动作”进行规范组合和完整练习,既可是全套功法动作练习,也可是其中一势动作的完整练习;最后把站桩练习和分解练习中掌握的动作及要领连贯统一起来。对于本阶段而言,能够完整地练习健身气功·易筋经,是检验习练水平的重要标准。
这一阶段练功的主要任务,是融汇贯通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功法特点,不断改进和提高功法演练水平,取得练脊易筋的锻炼效果。
明白易理、融汇阴阳是学练好健身气功·易筋经的一把金钥匙。《周易·系辞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说:“日月为易,刚柔相推。”功法中的松、静、降、合、柔、虚可谓阴;紧、动、升、开、刚、实可谓阳。阴阳变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况为五个方面: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和阴阳互相转化。易筋经功法动作转化之间尽显阴阳变化之道。在功法中,动与静、松与紧、托与按、刚与柔、开与合、升与降、出与入、外与内、探与收、练与养、屈与伸、上与下等都是阴阳对立的关系;且其中各要素又相互交织在一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松中有紧,紧中有松。如“韦驮献杵第一势”中的胸前合掌动作,其动与静、开与合、定与敛的转化都应符合阴阳的交感、制约、互用互根、消长、转化,以及符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定中有敛,敛中有定状态。这种阴阳的转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可忽快忽慢,要中和自然地完成,逐步达到阴平阳秘的自然状态。
脊柱全方位的旋转屈伸是健身气功·易筋经的一个核心特点。脊柱的旋转屈伸可以动诸关节,形成“内外相合”“上下相合”“形神意气”合一的整体运动,体现了“易筋洗髓”的特点。脊柱旋转屈伸、节节拔伸的同时,还要做到松紧适宜。脊柱是由椎骨、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相连组成的,如果动作僵硬,脊柱的旋转拔伸就做不到位;如果动作松懈,脊柱旋转拔伸就无力,同样也达不到功法锻炼的要求。旋转中放松,放松中旋转,阴阳之道也。“掉尾势”中,要求脊柱侧弯时,松中有紧,紧中有松,在松中用劲,脊柱就容易被拉伸和旋转。有一个顺口溜叫“头看尾,尾看头,看看微笑还有没”,比较形象地描述了这一松紧结合的动作过程。从运动解剖学角度看,脊柱的旋转屈伸、节节拔伸,有利于刺激椎管内的脊髓以及神经根。“韦驮献杵第三势”,脚趾抓地,两手托天,目视前下方,意想通过“天门”观注两掌,同时运用丹田之气上下贯穿,松紧适宜,把脊柱和四肢的关节节节拉开,力求牵动全身诸关节。两手托天到一定高度,外形看似不动,而内劲仍在上托。像摘星换斗转换时,要以“和气”带动,逐渐过渡,当转化到下一个放松动作和脚跟落地时,要引气归元。每一动作的过渡,都不能有升无降、有开无合、有发无收。
这一阶段的习练,应以完整重复练习整套功法为主,以单势站桩为辅。由于功法动作要素多,因而在每次习练时,要有练功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据自己的练功情况,针对不足或自身的需要,进行重点习练。如一个阶段,注重体会呼吸与炼脊易筋的关系练习,下一阶段就可以注重体会意识与炼脊易筋的关系练习等。另外,这一阶段在习练速度上,也可以采用快、常、慢三种速度交替进行,以通过练习节奏的变化,增加兴趣,减轻心理压力,消除身体疲劳,提高习练效果。通常情况下,在快速习练时,可以把重点放在形体动作上;在常速习练时,以体会“调息”为重点;在慢速习练时,则把重点放在体会“调心”的细节上。
通过上述阶段练功的反复锤炼和打磨,至这一阶段时,习练者已经完全树立易筋经功法概念,体悟了功法核心,形成自己的练功风格,进而需要把練功中习得之精神与智慧与现实生活完全融合。
此阶段的练功,不再需要劳神思考动作是否符合标准,气是否顺畅无碍,心神是否专一不二,或者说习练者的形、神、气已经完全符合易筋经的要求。习练者已能用心身表达功法的神韵和内涵,能用功法表达自己的意识情感和精神气度。古语云“意气君来骨肉臣”,功法的每一招式的动作、气息都在神意的自然引领之中。“意到气到,气到形到。”如易筋经从预备势转化至韦驮献杵第一势时,左脚未开步时,身心气如混沌之一体,动而未动之际,形虽不显而神气已升,进而左脚开步,神气又自升而落。再如卧虎扑食势之脊柱涌动,初练时要用力把脊柱向后拔引,然后节节贯穿向下松落。进入这一阶段时,一切动作、气机都在精神意念引导下,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由下而上、由上而下,浑然一体,如环无端,形神俱妙也!这一阶段的习练要“不执着”,即不执着于方法,不执着于动作,不执着于意念,不执着于呼吸等。由于“不执着”,也会太随意,外形动作易“走形”,这实则是本阶段的正常表现,需引起重视。在必要时,应再次注重动作的规范、呼吸的配合和意念的运用,以达到熟练自如的效果。这是提高的必然过程,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有时看似简单的重复,实则是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需要习练者用心体悟。
《黄帝内经》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符合天地运行规律的生活方式是人健康长寿的关键。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也指出,因生活方式带来的疾病将成为世界的头号杀手。塑造习练者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也是修习易筋经这一阶段的一个核心目的。“练功生活化,生活练功化。”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每天练功2小时,一天24小时,就算这2小时习练得很好,用功法滋养了自己,那么,还有22小时,倘若起居无常,或饮食睡眠不合理,或因情感所困惑等,练功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练功法时,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得到整合、优化身心,用以应对繁杂多彩的日常生活,面对各种干扰而能从容应对,保持身心不乱。《庄子·天地》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能把练功中习得之中正的身形与气度,平和的心境与胸怀融入生活,就为自己的生命又点燃了一盏指引道路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