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时金
习练气功,祛病健身,这一点已经为许多人所了解。目前,中老年人进行练功实践者已经不少。不过,在同样甚至同时开始练功的人当中,有些人练功效果很显著:有些人练功却收效不大,甚至有些人练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什么效果。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探讨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气功治病强身的机理,是通过练功者的思绪和全身机体放松,消除肉体和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入静后,使过度兴奋或机能紊乱的大脑皮层细胞得到复原,从而对机体各部分产生调节和修复的作用。所以,练气功能否获得较好效果,与能否在练功时消除杂念,进入较高层次的入静状态有关。由此不妨说,练功效果的好坏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能否按照练功要领去做;二是有无“悟性”;三是有没有把练功和练德结合起来。
什么叫“按练功的要求去做”呢?
练功者都应按照“松静自然”、“循序渐进”、“练养相兼”、“意气相依”、“准确柔活”、“动静结合”等几个要领去做,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练功效果。其中,特别是“循序渐进”这一点,最容易被练功者忽视和违背。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练功者没有练上几个月,就急于求成,总是埋怨没有什么效果。这就是一种违背循序渐进要领的急躁情绪的反映。这种急躁情绪恰恰是阻碍练功产生效果的绊脚石,它也是初学练功者最易犯的毛病。
当然,练功者所以要进行练功实践,都是由于想从练功中取得治好自己疾病或增强自己体质的效果,这是很自然的。但必须了解:越是急于取得效果,就越会事与愿违。最好是用一种“但知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去进行练功,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并不深奥。练功时杂念少,才易于进入入静境界,通过入静才能收到治病健身的效果。急于见效的急躁情绪,本身就是一种杂念。用俗话说,就是思想背着沉重的包袱。背着思想包袱练功,自然就不易达到良好的气功态。效果当然不会很好。什么是“悟性”呢?“悟性”一词按一些气功书籍上的解释,似乎含有较多先天的因素,说得比较玄乎。但按照笔者的领会,不妨说“悟性”就是信心。就是指练功者相信练功可以除病健身的程度。每个练功者所具有的信心,其程度是各各不同的。有些人听说练功可以祛病健身后,深信不疑,就一门心思地去练,这类人就属于悟性好的一种,他们练功的效果特别好;有些人虽然已经在进行练功实践,但他们对练功究竟是否有效,还保留着一些怀疑。这类人的悟性就比较差一些,他们的练功效果,也就比前者要差;还有一些人,他们对练功能否治好自己的病,毫无信心,只是由于自己有了某种疾病,看医生又难以见效,才抱着一种不得已而练练看的态度去进行练功,这类人属于悟性较差,收效自然就更慢、更差一些。
什么叫“练功和练德并重”呢?
就是在重视练功的同时,还要重视自己在思想、行为方面的道德修养。更具体地说。就是练功者不可有损人利己的思想行为;对个人的得失不可过分计较;即使吃了些亏甚至受了些冤屈,也不应耿耿于怀,要宽宏大度。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练气功又要和品德修养连在一起呢?这是因为,练功者在练功时做到心平气和,即所谓“心平如镜,静若止水”,才能达到较高层次的入静,才能产生积极的治病强身效果。如果练功者没有上述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脑子里老是存有损人利己、仇恨人等念头,他在练功时,怎么可能做到心安理得、心平如镜呢?所以,平时注重道德修养,把名利看得比较淡泊,练功效果就会比一般人显著。
如果要求再高一些,练功者平时还应该经常做些好事,即尽其所能帮助别人解除痛苦和困难。每个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做了一件有益于别人的好事时,心里就会感到特别的舒坦和快慰,而这种舒坦和快慰的心情,正是最有利于练功取得效果的。要是练功者能够经常做些有利于他人的好事,经常带着这种舒坦和快慰的心情去进行练功,那么,练功效果岂能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