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济华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增长。据统计,197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人有3.04亿,预测到2000年将达5.81亿。老人在全体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增加也很突出,如德国1871年65岁以上老人占全部人口的4.4%,到如今已增加到13.5%;我国1982年60岁以上老人占全部人口的7.63%,1986年占8.41%,1990年已占8.59%,2000年将超过10%。
凡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老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全体人口的比例达7%以上,即表明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是:一个国家中,65岁以上老龄人占全人口4%以下者为“青年国”;占4%~7%为“成年图”;占7%以上为“老年国”。根据这一标准,我国目前总体上说尚在“成年国”范围内,但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及天津等地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全国大部分地区也都在向老龄化社会逼近,预计到200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2035年为我国老龄化高峰期。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未来人口老化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82年到本世纪末为“缓慢老化阶段”;2000年到2025年为“加速老化阶段”,将达到80年代发达国家的水平;2026年到2050年为“超老化阶段”,达到当今世界上未曾有过的高水平,并较长时间地保持这一水平。
目前,我国人口政策有效地阻止了人口高速增长的趋势。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口将以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少有的速度老化。这种变化速度快,起伏大,时间短,经济发展和这种变化不相适应,从而可能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困难,有人曾总结了下列变化:
(1)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化:随着人口的老化,创造财富的人口比例相应减少,劳动力下降,消费水平上升,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可能产生生产与消费、创造与使用、劳动力与非劳动力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必然要使生产者负担加重,久而久之,社会将难以承担逐渐加重的经济负担。就日前而言,我国许多企业已经深感大量退休人员日益增长的经济负担,这值得有关部门重视。
(2)农村劳力向城市转移: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大型企业的迅猛发展,农村耕地不断减少。劳力过剩,寻找工作与生活出路使他们走向城市。我国近几年的统计表明,每年约有1500万人口流入城市,从事服务业,照顾婴幼儿和做勤杂工,这部分劳动力,与目前城市的个体商贩及待业人员,共同构成社会流动人口,将带来环境污染、疾病、住房紧张、生活供应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形成新的商品社会矛盾。城市需要他们,他们需要城市,但城市并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青年拥入城市,形成农村人口的相对老化,久之。必然要影响粮食产量及副食品的生产水平,形成新的矛盾。
(3)老年疾病所占比例上升:随着老龄人口增加,一些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如心脑缺血性疾病、退行性疾病、糖尿病、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神经精神障碍及运动障碍者显著增多。这些,需要老年医学迅速发展,但由于国力所限,便可能出现卫生资源不足与老年人需要消耗大量卫生资源的矛盾。这必须妥善解决,以确保老人无病先防,有病能治,老有所医,老有所养。
(4)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与家务劳动增多:一些身体较好的老年人将以不同形式发挥“余热”,从家庭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将有老年人涉足,参政、议政、帮助决策、科研、教学、著书立说以服务后人。对大部分家庭来说,今后老年人承担的家务劳动将增多,老年人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
(5)社会活力与人口年龄结构将进行新的调整: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必致社会外部活力有所下降,但潜在的道德风范,科技发展等社会精神(内在)活力则空前提高,文化素质也随之提高,人的智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社会的活力并不会因为人口老龄化而下降。
据有关资料,南京地区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面对这一事实,干休所、安乐村、临终关怀医院、老年公寓、老年娱乐场所等纷纷出现,南京的老年人均深感近几年的变化太大了,深感越活越有情趣。南京有一条长寿街,居住着上百位8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黎明即起,舞剑弄拳,种花种菜,操持家务,干劲不减当年。但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还不容乐观,如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照顾问题、赡养问题、医疗护理问题、孤独问题等都需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农村老人问题则更需从社会的深层次上进行研究。总之,在我们国家,需要充分理解老人、帮助老人,任!他们越活越“年轻”,越活越有劲,越活越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