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香,夏彦玲
(东北林业大学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哈尔滨 150040)
在2016年12月份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年5月份,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使高校各类课程,特别是专业性强的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创新?如何探索专业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教育规律,多维度增强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融合教育的实效性?如何使专业课程成为培育专门化人才的主渠道,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这已经是每位高校专业课教师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增强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教学实效性所面临的任务。
东北林业大学畜牧学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开设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必修课程已设置15年[1],该课程主要以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科技专题的形式授课。科技专题的教学内容与畜牧科技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同时注重科学理论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培养研究生掌握科技创新技能的综合素质,突出Seminar课程特色,开展科技新进展、新知识、新技术专题的互动讨论,使研究生不仅能够扎实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激发他们从事科技创新的兴趣和为科学奉献一生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在将思想政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实施增强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实施课程思政、增强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实效性的首要和关键任务是专业知识体系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从把握“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课程所涉及的科技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等专题“讲座与互动讨论”的课程特点入手,任课教师需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引领与先进的科学理论,传授“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2];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目标,充分挖掘课程专业领域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充分认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内涵,实现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从做人做事的道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与责任,紧紧围绕国家、社会、个人的不同层面,将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予以解读并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坚持把德育贯穿课程思政始终,来培育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精神。例如,在讲授相关分子生物学专业知识内容时,借助唯物辩证法的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讲解氨基酸到蛋白质以及序列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思政角度阐明将普通个体正确组织起来就能够发挥巨大力量的哲理;介绍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科学成就[3],培养研究生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增强研究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心;讲述世界上首次采用DNA指纹图谱来侦破英国杀害少女案的故事[3],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在追踪科学前沿知识与技术的传授时,穿插讲述“基因编辑婴儿”等一些轰动性的事件与案例[3],使研究生不仅能从国际视角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能够树立珍爱、尊重、敬畏生命的意识和良好伦理道德,以及科研诚信的思想。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任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全过程中,应始终把握好课程思政教学所面对的对象特点,深入了解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与需求点,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育规律[4]。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将所讲授专题内容中的热点问题有机融入课堂,以问题为导向、因事而化;围绕研究生对知识的需求点,回应研究生的关切和诉求,因时而进、启发和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能够客观地看待、认识外部世界;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深入了解新时代研究生们时代特征,精准把握他们学业规划中的兴趣点、关注点,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要把准方向、因势而新,实现增强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的目标,进而达成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扎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5]。例如,在讲述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沿(转基因、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生物芯片、干细胞、克隆等)理论与技术时,不仅讲述这些新理论新技术、激发研究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树立为科学创新的人生理想,更注重针对随着科学发展已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受人们关注的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社会和法律等诸多问题,要因“事、时、势”而“化、进、新”,阐明生物科学是未来能够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科学地位,同时还要从辩证的角度让研究生认识到:不仅要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类等方面,而且还要从道德、伦理、法律、社会等多方面来考虑目前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沿的一些问题,辩证统一地看待科学问题。
多年来,东北林业大学畜牧学学科开设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研究生课程,是重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促使研究生养成自主、主动学习探索习惯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在教学方式上采用“讲授-讨论”、师生共同研讨的双向互动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式为主[6];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课程相关科技领域专题的选取与逐年更新,使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深化与拓展,取得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良好效果。
其实,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中不仅是理论教学,而且也是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既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又可以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目标。Seminar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形式,研究生可以从讨论学科重要文献、基础知识拓展、探讨解决问题、表达观点等多种实践形式入手,将自己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课程讨论;任课教师紧扣教育的本质和初心,强化思政元素的融入,通过师生互动、讨论,使研究生不仅牢牢掌握前沿专业知识,而且更能落实到行动上,达到知行合一[7]。例如,任课教师针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的某一专题讲授后,要求研究生就该科技领域自由选题、查阅资料、撰写精炼的综述或者试验设计,准备完整的课件,在课堂上进行简短报告、提问、讨论;任课教师根据研究生撰写的材料、报告与讨论情况,采取多元考核办法,不仅仅是单一的客观量化考评,而且要结合主观效果评价,实现主客观综合考评,同时还要把学生在课程学习全过程中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行程性考核内容也纳入考评,综合采用客观结果、学习过程、主观动态等多种评价方式,以此实现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进而科学评价教学效果。
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将追踪科技前沿知识的专题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的有效融合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而且始终以“明德励志、德才兼修”为课程思政教育的主线[1]。将国内外学科领域前沿知识、最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国内外现代科技最新进展的横向对比、分析与总结,突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态度与精神。使研究生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就是创新,创新是当今社会人才的核心素质和竞争力[1]。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深入挖掘专业知识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把握专业知识需求点与思政教育规律,注重明德励志与创新精神的融合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遵循育人规律,能够切实增强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