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童,郭 涛,李 浩,郑新宝,罗永明
(新疆畜牧科学院 畜牧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11)
牦牛对高寒草原有高度的适应性,是高原的优势家畜,广泛分布于高原地区,是高海拔牧区特有的家畜资源和主导畜种,也是我国高海拔地区畜牧业的重要支柱,提供了生活所需的肉、奶、皮、毛、绒、燃料能源等必需品,也肩负着骑乘代步、驮运等役用功能,在高寒牧区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地位[1]。
塔什库尔干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在帕米尔高原的东南部。外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888.5 km;内与叶城、莎车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克陶县相毗邻。县境东西长484 km,南北宽329 km,总面积2.5万km2。塔什库尔干县属寒温带干旱气候区,平均海拔4 000m,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冬季漫长寒冷,干旱少雨,光能充足,春秋季短暂多风,年平均降水量68.3 mm,年平均蒸发量2 309.5 mm,无明显夏季,大致可分为冷暖两季。年平均湿度为30%~35%,年均日照时数达4 434.7 h,昼夜温差大,平均无霜期为113 d。
塔什库尔干县牦牛在有效利用高寒草地的植物资源和维护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平衡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牦牛能在高海拔、缺氧、高寒、少草的特殊环境下生存,对该地区人民的生活保障和生物遗传多样性的保持至关重要。2020年,塔什库尔干县牲畜存栏18.95万头(只),其中牦牛存栏3.5万头,羊存栏14万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
近年来,自治区、喀什地委、对口援疆省市和自治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加快推动塔什库尔干县畜牧业提质增效开展了一系列促进工作。
1.3.1 加快牛羊品种改良 新疆畜牧科学院在塔什库尔干县设立工作站,引进优质种公牛,开展人工授精技术服务。在抵边村建成15座牦牛养殖圈舍,购置1 000头育种群牦牛,由守边牧民养殖,实现增收。依托牦牛圈舍对散户牦牛进行阶段集中饲养,实施冷配改良,2020年改良2 800余头,开展良种选育工作。
1.3.2 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和饲草加工 在海拔3 000 m以上农区推广种植燕麦、青稞等高海拔农作物,在海拔2 500 m左右的农区种植甜高粱、青贮玉米。制作袋装玉米、青稞、燕麦青贮饲料,通过饲草加工有效提高饲草利用率。
1.3.3 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投资建投牦牛屠宰场、肉品加工厂,开展牦牛肉分割及精深加工,拓展高端消费和旅游消费市场,带动农牧民增收。
1.3.4 畜禽遗传资源鉴定 分布在新疆喀喇昆仑—帕米尔高原地区的牦牛群体与国内其他地区牦牛之间基因交流较少,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分布群体,是我国地方牦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前该区域牦牛群体未得到命名[2]。2021年10月份,根据“畜牧法”以及《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的规定,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将塔什库尔干县、阿克陶县、叶城县分布的牦牛品种命名为“帕米尔牦牛”,目前处于公示期,在此之后帕米尔高原上的牦牛群体终于有了“身份证”。
常年来牦牛饲养以牧民放牧散养为主,管理粗放、良种率低、草场资源条件差、流动性大,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技术等现代改良技术的应用推广存在很大困难,导致繁殖依然采用自然交配方式进行;牧民对种公牛的选留和使用方式比较随意,导致牦牛的生产性能逐步下滑,主要表现出个体变小、体重下降、繁殖率低、易流产等现象。
虽然在草原保护政策的支持下,草原生态略有恢复,但当地降水量低,地表土层薄,草场再生能力差,对草场改良和人工草地等建设效果不明显,受天然草地承载力、饲草料供给能力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制约,饲草供需矛盾依旧突出,致使全县牲畜养殖规模徘徊不前。
畜牧业发展主要畜种以牦牛和塔什库尔干羊为主。受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实施品种改良难度较大等因素影响,牲畜产肉性能、繁殖率较低,种群适应性、抵抗力、生产性能等呈下降趋势。
由于地处偏远高寒山区,当地饲草料种植面积小、产出低,从县域外调入饲草料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牛羊冬季舍饲饲草料投入较其他区域高30%以上。同时,畜牧业棚圈、配种站等设施建设成本也较其他区域高近一倍。
草地畜牧业科技含量低,牧民以传统的养殖方式饲养牦牛,缺乏成熟适用的配套技术,长期处于原始的自然选择状态,大小、公母均混群饲养,不考虑牦牛营养需求,母牛过度挤奶,影响犊牛生长和后期发育,饲养周期长,饲草消耗大且生产性能不高。畜产品加工业尚在摸索起步阶段,绿色有机牦牛肉未能体现应有价值。
1)饲草料均衡供给。饲草是家畜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草料匮乏、饲养方式不科学是制约塔什库尔干县牦牛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应在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及饲草料加工储藏、实现牦牛草料均衡供给上下功夫。优化牦牛放牧方式,改变天然放牧不补饲的传统饲养方式,在枯草期进行补饲和错峰育肥出栏,提高牦牛产值和效益。
2)发展淘汰牦牛育肥。牦牛产业化扩繁增量实质性地受到了资源和环境等天花板效应的影响。牦牛育肥已经成为产业共识,育肥场逐饲草料资源而居,在加速技术进步和牛肉市场需求旺盛的环境下,向低海拔、半农半牧区加速转移[3]。淘汰杂色、花色、体型小等低质牦牛进行育肥,对本品种选育提质增效和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重视牦牛肉产品深加工。放牧牦牛在高海拔享有天然的牧草和洁净的环境,牛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特征,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热能大,肉质鲜嫩,口感好,但产区的产品加工多为初级加工或未加工的原料,多自产自销,产值和商品率低[4]。应建立或引进牦牛产品加工企业,对牦牛肉进行深加工,加大对牦牛骨、皮、毛、内脏等副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层次利用,从而彻底改变以前只简单销售牦牛肉的经营模式,提高产值及效益。
4)推广优质冻精。充分发挥牦牛改良中心及冻精生产中心的作用,推广优质牦牛冻精使用,扩大优秀种质资源的覆盖面,改变传统上牧民依个人喜好选留培育种公牛、种公牛利用多年不换的方法。培育优质种公牛,做好选种选配工作,逐步提高种群品质;减少公牦牛饲养数量,采用人工授精等技术,降低养殖成本。
5)加强产品研发、政策引导和基层培训。加强牦牛产业相关内容研发和有效政策引导力度,改善或解决制约当地牦牛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和政策导向问题。在养殖户层面,应加大科学技术和先进观念的普及范围,引导牧民转变意识,主动获得牦牛养殖、防疫的新知识,提高饲养水平。
牦牛产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塔什库尔干县农业经济发展与牧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帕米尔高原人-草-畜的生态平衡。因此,在如何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改变饲养管理落后的状况、商品率较为低下等问题上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合理发展草地畜牧业,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对保持我国边疆地区稳定团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