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娜,李姝婧,李 强,廖亚平,刘长青,唐宝定,鲍明升,付应霄,魏美丽,李 根
(蚌埠医学院1.生命科学学院;2.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019至2020年的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世界范围不断蔓延,我国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2020年1月26日,国务院要求各地大、中、小学2020年春季学期推迟开学。1月27日,教育部发布《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并且要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质量与平时等效[1]。抗击疫情和宣传教育防控知识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为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我们积极响应号召,以坚定的抗疫信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如期顺利开展了一系列线上教学活动。
目前,由于医务工作者的英勇奋战和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已度过“至暗时刻”,形式日趋向好。为认真贯彻《教育部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要求,国内各所高校安排学生“分期分批、有序自愿”返校复学,因此线上教学与后续线下教学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是当前各高校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
无远弗届的网络世界给教育工作者打开了旷阔的视野,作为线上教学的建设者、使用者,更是学习者,我们必须把教学研究和实践请出象牙塔。面对于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全线上教学实战,目前国内外正统教育领域热推的教学模式,如MOOC、SPOC、PBL、翻转课堂等都遭遇到了种种问题[2]。经对比研究发现,民营教育机构提出的“双螺旋教学模式”更具有生命力,更适于解决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同质等效的难题。国内四大民营教育培训结构之一的“学大教育”于 2019年5月提出了 “双螺旋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脱胎于“教育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提出的Online-Merge-Offline理论,该模式可促进线上与线下教学有效衔接与深度融合,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3]。
立足于疫情防控期间学生无法返校,纯依赖线上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建课伊始就采用该教学策略框架,并根据生物学、医学的学科特点进行了改进。“双螺旋教学模式”中的“双”代表“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双线并举,“螺旋”则代表“线上+线下”相互融合,打通空间及时间上的教学壁垒。 “双螺旋模式”的三大核心要素包括“D”“N”“A”:
D 代表 Designed,指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整体出发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引导学生从“知识本位”的“被动学习”转型为“素养本位”的“能动学习”;
N 代表 New,整合最新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让“教、学、练、测、评”每一个环节都贴合网络环境,形式和内容都更加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优势;
A 代表 Anywhere & Anytime,即通过扩充教学的时空维度,实现全场景学习体验,既要完成统一教学目标,也包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本着“以学生为本、教学质量至上”的初心和理念,针对这门课程,我们将“双螺旋模式”分为“启” “承” “转” “合”四个维度和阶段,探讨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与融合[4]。
2.1 “起”—线上课程建设尽管在学期初疫情发展趋势不甚明朗,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程度未知,我们深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不仅要保质保量完成现有全线上教学,还需要着眼长远,从利于今后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与融合的角度进行课程建设规划。
优质且适用的课程资源是线上教学课程建设的基础,根据“双螺旋教学模式”的Designed要素,我们确定了“内容为王” 的建课思路。对于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尤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方面,除了灵活借鉴如中国大学MOOC、人卫慕课、B站、知乎等网络平台上的教学素材,我们因地制宜主要利用本教研室已建成的两门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医学细胞生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医学细胞生物学慕课》的优质资源建课。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与经教育部高教司批准的文才学堂合作,利用云平台实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2.2 “承”—线上教学实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欲,提升课程参与度,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根据“双螺旋教学模式”的New要素,我们提出了“优化路径”和“丰富形式”的线上教学思路,确保线上教学的顺利和高效开展。
防疫期间,突如其来的网课热潮中涌现出众多的教学平台:中国大学慕课、学习通、e会学、钉钉、雨课堂、云课堂、腾讯课堂和QQ群课堂等,让人目不暇接。课程主讲教师一直积极研究比较各大网络教学平台的优缺点,结合辅导员反馈和学生实操测试,确定了“腾讯课堂”课上直播+“学习通”课下考核+“QQ群”通知答疑的线上教学路径。该教学路径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既满足了学校对学生成绩认定和教师教学督导与考核的统一量化要求,又能确保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且稳定流畅、简便实用。
为使线上教学与网络环境更为贴合,主讲教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课前通过班级QQ群和学习通发放电子版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课件、上课通知、每周教学内容提要和学习目标等文件,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预习;课上用腾讯课堂软件直播教学,灵活应用签到、抢答、点名回答等功能,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利用答题器实时统计和反馈学生整体学习效果;课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学习通上复习知识要点,完成作业章节测试和课后讨论等任务点,教师发布每章节知识点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及时归纳总结;QQ学习群随时交流答疑[5]。我们在线上实践教学中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不仅解决了学生无法动手操作的实际问题,也丰富和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与视野,获得了学生的积极响应。以上种种举措皆顺应了当前最流行的“陪伴式教学”和“沉浸式学习”的教育改革浪潮。
此外,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宣传和教授疫情防控知识,紧追学科动态,补充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专业英语术语和高影响因子研究论文评析。组织学生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对于医学影像专业我们提出“药店里常见的有75%和95%酒精,是不是纯度越高,杀菌消毒效果越好呢?为什么医学专家说75%医用酒精也可以使新型冠状病毒失活?”、“我国新冠高峰时一日确诊1.4万多例的原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靠核酸试剂盒虽特异性强,但漏检率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又将CT影像检查作为高度疑似病例筛查主要依据,这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挽救生命意义重大。”、开展专题讲座—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与新冠病毒的开门锁“ACE2受体”,以上举措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达到了加强专业知识和稳固专业思想的目的。
2.3 “转”—线上线下衔接线上线下衔接,我们分三步逐层推进,第一步:查清底细,根据线上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学生在线学习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精准掌握和实时追踪学生居家学习效果,利用学习通平台提供的学习过程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小数据追踪,诊断评估学习质量,及时督促学习进度较慢的同学定时定量完成学习任务。第二步:厘清问题,学期末进行试卷分析和讲评,帮助学生及时补差补缺,开展线上“评教评学”活动,深入剖析教师和学生在全线上教学阶段的“得”与“失”。在分期分批返校期间,对各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区分学生线上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化问题,“有的放矢”制定复学后线下教学计划[6]。第三步:分类解决,在返校复学初期,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教研室专门备课利用专门课时实行定点突破,我们了开展 “胞生狂粉”线上线下衔接与融合教学活动,此次活动设立专题讲座、实践教学和在线测评与问卷调查三个部分。专题讲座围绕“细胞结构”“细胞生命活动”两个主题串讲课程核心理论知识,并补充了新冠疫情防控知识最新进展;实践教学弥补了虚拟仿真实验“仿而不真”的不足,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线上测评和问卷调查实时反馈学情,以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方法,形成“教学相长”的闭环路。此次活动以学生在线考试成绩和实验技能考核结果划分名次,并分别给予表彰。学生对这次活动反响积极并反映效果很好。对学生个性化问题,通过面授指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回看线上录播视频,自主复习和教师单独辅导等办法逐步解决,让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无缝对接。
2.4 “合”—线上线下融合学生正式复课后,我们依然按照“双螺旋模式”继续高质量建设和运行线上课程,方便学生Anywhere & Anytime学习。“线上”的教学环节完成基础知识的预习、复习和检测,“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互为补充,利用空余出来的宝贵课堂教学时间探索翻转课堂、SPOC、PBL等学习方法,升华知识体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保证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和深度学习的特点,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7-10]。
疫情是危机,也带来机遇,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迁延不绝,截止10月底全球确诊病例已超过4000万例,线上教学势必在全球全面展开,这为我国现代化教育教学 “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时机。我们积极投身其中,把线上线下教学改革当作未来教育变革的一次难得的实战演练,从“起” “承” “转” “合”四个维度和阶段探讨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与融合,希望能探索出一条基于网络教学的高等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优质课程建设和共享,推动线上、线下教学的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