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2021-12-05 22:39李俊霞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农技高素质

李俊霞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管理学研究所,四川成都

0 引言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1]。人力资本理论之父美国学者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物质资本,对人类前途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土地、空间和自然资源,而是人口的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2]。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首要在人才,产业振兴更是如此。

首先,乡村产业振兴需要聚集人气。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需要有人干,生态宜居需要有人气,乡风文明需要有人育,治理有效需要有人为,生活富裕需要有人享[3]。只有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有创见的年轻人扎根农村,才有可能避免乡村的凋零与衰败,才可能产业兴旺。

其次,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各类人才的参与。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特别要通过城乡融合发展,让更多的资源、技术和适宜的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向乡村,让部分流出的农村人口理性回归农村,成为乡村振兴的谋划者、实施者及参与者。

最后,乡村产业振兴是为了“人”。中国有句古话:“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乡村产业振兴只有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根本动力,把促进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可以将其真正变成广大农民群众共同的责任和主动的要求,才能使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1 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需求

乡村产业振兴的推进,离不开不同类型人才的支撑。

1.1 农业科技人才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日益专业化和协作化,这对农业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业科技人才至关重要。农业科技人才在乡村产业振兴中所发挥的作用,除了取决于科技本身的应用效率以及科技对农业农村的适用性之外,还取决于科学技术应用主体对于技术进步的适应能力,以及与科技进步及其推广应用相关的体制机制变革[4]。农业科技人才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或新方案的研发、推广、应用提出有价值的创见,或者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会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

1.2 农业经营型人才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具有引领作用的农业经营型人才,以发展高端优质农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形成较大生产规模且品牌效益较好的种养及农产品加工业。他们不仅需要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与敏锐的市场意识,同时还需要掌握丰富的资金、技术和人脉资源,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壮大以及提质增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借助和发挥农业经营人才的资源优势与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及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

1.3 高素质农民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和第二、三产业是必然趋势,其结果就是农村的空心化和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针对该结果及随之而来的土地撂荒问题,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是解决之道。与传统农民相比,高素质农民具有来源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农业发展绿色化、互联网利用程度及农业经营纯收入高的特点。高素质农民可以对农业产前、产中以及产后所出现的问题或困难予以解决和引导,同时,可以引导小农户使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2 四川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2.1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四川通过完善与农业科技人才相关的政策体系、构建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健全市场需求导向的科技集成体系以及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激发农业科技人才的活力,鼓励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启动实施了“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2014~2020年,四川省每年选派2万名科技人员为“三区”提供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及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同时,每年为其培养2 500名本土科技服务人员与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人员,围绕当地的支柱产业大力引导科技成果转化,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与智力服务。

2.2 农业经营型人才队伍

四川省、市、县三级分别结合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项目,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与青年农场主省级调训、农业职业经理人市级调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另外,还开展家庭农场主专题培训,以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经营管理技能。四川省还“筑巢引凤”,通过乡村产业发展来吸引农业经营型人才。为着力培育“10+3”优势特色产业,四川于201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产业项目、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同时,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农村经纪人、返乡农民工等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探索形成“大园区+小业主”、农业共营制、农业联合体、农业BOT等多种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模式。

2.3 高素质农民队伍

四川省将高素质农民培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通过建立健全培训制度,不断加大对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力度。以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专门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多元机构参与,构建和完善了“一主多元”的教育培训体系;将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骨干、返乡大学生及返乡农民工等涉农创业者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鼓励和引导涉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积极参与构建“专家+农技人员+高素质农民+辐射带动户”式的技术快速传递链,促使新技术、新品种率先在高素质农民身上得到转化和应用。

3 四川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整体上,四川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薄弱、层次不高,而且人才在地域之间的分布极不均衡。其中,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乡村产业人才存量最大、质量最高、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最为明显;边远民族地区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差距显著。另外,乡村产业人才队伍的内部结构不均衡,存在“四多四少”的问题:性别结构上男女比例失衡,男多女少;年龄结构上老龄化趋势明显,中老年的多,年轻的少,存在人才梯队断层的风险;学历结构上整体层次偏低,低学历者多,高学历者少;复合型人才缺乏,生产型人才多,流通、服务领域的服务型人才少,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要求。

3.1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力量弱化

四川每万名农村人口中的科技人员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技推广体系活力不足。首先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数量不足,乡镇农技人员“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长期存在,尤其是甘孜、阿坝、凉山等欠发达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短缺现象更为突出。其次是混岗现象严重,更加弱化了基层农技队伍的力量。部分地区的乡(镇)农技、农机、水利和林业站合并成为农业服务中心,中心的工作人员常被抽调到非涉农岗位,弱化了一线的农技推广力量。最后是人才评聘矛盾突出,近年来职称评审向边远地区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基层取得中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越来越多,但聘用难度很大,不少人临近退休也无法获聘,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3.2 农业经营型人才队伍供需失衡

四川农业经营型人才的总量不足,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现有农业经营型人才主要集中在生产周期长且经济效益低的传统产业,很难学习和运用到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经营管理质量低。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者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市场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淡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针对农业经营型人才的培训教育体系不完善,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及频率都明显不足。职业经理人队伍难以建立,已有的职业经理人过于注重传统经验,创新意识缺乏,不善于将农业产业与新技术、新模式相结合,财务、营销、管理等复合型人才缺乏。

3.3 高素质农民的培养有待提质增效

首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四川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覆盖率不低,但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培训任务通常是“自上而下”的,培训机构只考虑完成上级交代的培训任务,而对培训需求的关注不足。需求导向不够明确的培训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以及市场化发展的需求。其次,政策的执行存在偏差。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各地的理解存在偏差,执行效果差异明显,存在象征式政策执行、观望式政策执行、基层变相执行政策等现象[5]。

4 四川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4.1 破除农业科技人才的体制局限

4.1.1 继续破除“用人”局限

首先,要根据农业科技规律针对农业科技人才设计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真正建立“以用为本”的人才使用机制。增强科研单位及科研人员与乡村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以及农民之间的合作关系,引导、鼓励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更多地开发出适用、实用的农业技术,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及农民服务。其次,应适当增加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尤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人员的编制数量。积极选聘实际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建立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年龄梯队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最后,要改革现行职称评聘制度。对达到一定工作年限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可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于在基层服务中有特殊贡献者,可以突破学历与科研要求的限制,允许其破格申请职称评聘。

4.1.2 优化针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评价与激励制度

针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绩效评价,应重点关注其基层服务业绩与时长,应鼓励各机关事业单位构建由自我评价、上级评价、同级评价、群众评价与基层服务业绩以及时长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分类科学、激励有效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考核机制,避免过度频繁考核。构建和完善“名利双收”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健全农业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转让中科研人员的收入分配比例,探索科技成果以专利入股等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对于长期服务基层的农业科技人才,可设立逐年递增的年功薪酬,探索农业科技人才兼职为农户及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增值服务时合理取酬的机制,对所聘用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可灵活采用协议工资、年薪制、项目工资等计薪办法,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使其专注于农业科研。同时,可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荣誉褒奖。

4.2 大力培育复合型农业经营型人才

懂经营、善管理、熟悉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的农业经营型人才,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产业融合及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应大力培育复合型农业经营型人才。

4.2.1 围绕三产融合培养复合型农业经营型人才

随着三产融合的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的要求相应提高。现有涉农企业多是中小型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不大,人才配备通常都不完整,在客观上对经营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其是懂技术、懂生产、懂经营、懂投资、善于管理、熟悉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应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的培训渠道和培训资源,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以及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等,加大对农村复合型经营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者通过线上线下、“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接受职业教育。

4.2.2 创新经营组织模式

当前,四川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普遍较小,可推动其联合起来构建产业链联合体,通过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来推动农业经营型人才的培育与发展。可在产业或行业的基础上,由政府指导,由龙头企业带动,共同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多种组合形式联合构建新型产业链联合体组织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贯通和整合产前、产中、产后整个产业链的资源,而且可以有效整合政策、人才、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资源为全产业链服务。通过产业链和要素的整合,既可以实现完整产业链的构建和价值链的共同创造,也可以构建产业和行业的生态圈,从而实现联合体内部各经营主体间的资源互补和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共生共赢。各经营主体以及共同组建的联合体都可以通过全产业链的组织模式达到吸引和培育人才的目的,尤其是复合型的经营人才,实现产业与人才的协同发展。

4.3 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体系建设

高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产业人才队伍中的“主力军”。应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加快由“简单知识培训”向“人才体系培育”转变。

首先,培训项目的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地方政府应立足于当地的培训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预算,经审核后划拨。应促进培训形式的丰富和多元化,以确保培训内容切合需求。其次,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围绕培训需求进行。在尊重农民意愿、立足产业需求的基础上,尽力整合和优化各层级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可适当参考省外、国外等先进和发达地区的课程体系,根据高素质农民的分类,针对性地建立培训课程体系,分别设置公共类、专业核心类与实践类课程模块。再次,根据课程体系合理组建师资库。探索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育教师认证与考核机制,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的师资库体系。可以通过单位推荐、部门遴选等方式,聘请专业水准高、语言表达能力强、实践经验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积极为涉农的“土专家”“田秀才”提供学习机会,助其成长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教师。最后,完善教育基地建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组织设立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的“课程云”,以丰富现有的培训手段。坚持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同时,以提升生产技能和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为两条基本的主线,在至少一个产业周期内,分阶段通过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以及生产实践等形式进行培训,方便农民即学即用、学以致用和融会贯通,并可以对学习成果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检验。

4.4 促进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

号称“川军”的四川农民工无论在规模、质量还是发展态势上都形成了具有显著优势的人力资本积累。外出务工是农村人口快速提升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长期的外出务工实践中,农民工掌握了新的知识技能,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回了市场理念,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他们既了解城市与市场,又了解农业和农村,关键是对土地有情感,既可以成为返乡创业的主力军,也可以成为高素质农民的主要力量。如何科学引导和利用2 500万农民工所蕴含的人力资本潜力,是四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应进一步深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全局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千方百计服务好广大川籍农民工,吸引更多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同时,将其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范围。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农技高素质
人力资源会计视阈下激发河北省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薪酬体系研究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乡村如何培育高素质的农民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完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全面增强科技人才活力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