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从技术层面分析,独奏技术与伴奏技术在视奏、乐谱定位与研究方面存在差异;从演奏形式层面分析,独奏和伴奏表演在情感表现、钢琴力度与节拍控制、踏板的利用方面有着一定的区别;而声乐伴奏与独奏的最大区别则在于配合形式的差异化,需要独奏者转变演奏习惯、思想,在对声乐合作乐谱进行深层分析的基础上,树立协调配合理念,加强联系,保证声乐合作音乐作品艺术表现的感染力与协调性。
视奏是音乐表演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即在钢琴表演的过程中,视谱与演奏技术的配合表现。通常情况下,钢琴独奏运用的乐谱为两行谱表,在声乐伴奏与表演时,使用的一般为三行或超过三行的乐谱。此时独奏者的视谱习惯将有所调整,必须摒弃以往的视奏习惯,放宽视野,努力做到把演唱声部的乐谱一起纳入视野,形成边弹边看、眼手协调的视奏习惯,更深刻、全面的诠释作品内涵与情感表现,提升声乐伴奏的艺术感染力。
1.合理划分乐谱“主角”“配角”定位
作者在构思、创作钢琴演奏作品时,会结合钢琴的弹奏特征,将其视为创作的一部分,进行整体性的描绘创作。因此,钢琴独奏与伴奏的乐谱存在部分差异。声乐伴奏需要结合作品的框架、内容、曲调等,划分为“主角”“配角”两部分的内容。伴奏者应在全面分析乐谱内容后,明确自身角色,合理划分主次地位,协调性的配合演奏,灵活、自如的演绎作品。其中,对“主角”进行定位时,乐谱中是将钢琴演奏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声乐演唱作为辅助内容。此外,如果乐句、曲谱中的段落中,需要以钢琴独奏为主,在这一乐句、曲段中,也是以钢琴为主要表现对象;“配角”则是两者地位对调,以声乐演唱为主、钢琴伴奏作为辅助配合。在对乐谱进行分析时,应找准乐谱整体与不同乐句、曲段中的定位,如果作为“主角”,需要在演奏过程中,对前奏、尾奏以及间奏进行合理演绎;如果承担“配角”职能,则需要合理发挥铺垫、烘托、陪衬等方面的表现作用[1]。
2.乐句与曲段的划分
声乐演唱作为歌唱艺术的重要表现类型,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与乐曲演奏协调配合,有助于提升作品表现的情感共鸣,获得更高的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声乐表演者是将声带视为一种特殊的“乐器”,通过对声音表现的精细控制,创作出具有不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具体的表演环节,为保证声音表现效果,对气息、力量、节拍等进行合理协调性安排,需要对乐句进行科学安排,为演唱者提升演唱效果与舞台表现力、进行二度创作等提供技术方面的保障。因此,在钢琴伴奏时,演奏者还应加强对声乐艺术表现特点的分析研究,与声乐演唱者进行有效沟通,配合演唱者科学对气口进行划分,并与演唱者的气息节奏相互配合。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声乐演唱中歌词内容的理解,对歌词的间隔、发生方式等进行系统性的了解与分析,尽可能地与伴奏配合。表现出歌词的特有韵味,控制语法错误情况,提升声乐演出的整体效果。
3.强化对作品创作者与创作背景的分析研究
音乐作品的创作寄托着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不仅体现了作者人生经历与审美认识,同时,部分音乐作品还代表着时代的缩影,在声乐演奏准备阶段,演奏者应加强对作品创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表现风格的研究,在深入了解演奏作品情感表现、艺术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拓宽艺术视野,循序渐进的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与音乐素养,选择与作品表现特征相适应的演奏技术,进一步提升音乐作品的演奏水平。
音乐演奏专业性要求较高,需要演奏者在熟练掌握演奏技巧的同时,能够对乐曲旋律进行分析,并对下一阶段演奏的曲调进行预测,在脑海中进行演绎,即内心听觉表现,也可以称为艺术情感、演奏习惯与演奏设计的综合体现。在声乐伴奏阶段,演奏者应转变原有的独奏思想,让自身处于“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景中,根据内心听觉有意识的引导,适应伴奏要求。
独奏钢琴表演者往往对钢琴演奏的技术掌握的较为熟练,可以按照独奏乐谱的技术、表现要求,对音色、节拍等进行精确、灵活的控制。但是,由于伴奏与独奏在演奏形式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需要演奏者在全面掌握二者主次定位、歌词、演奏流程等方面差异性的同时,结合细节变化,对音量、音色、节奏等进行调整。具体来讲,一方面,在处于主角位置时,可以当成是一次独奏;当遇到配角时,伴奏这在进行演奏时要全面的考虑音色的平衡以及声音的层次感[2]。在音量的调整方面,应根据声乐歌曲情感明快强烈或柔和恬静等不同特点,进行灵活控制,让音色表现与人声贴合,形成钢琴音与声乐演唱声音的统一;另一方面,在节奏的变化方面,应根据声乐演唱者气息、情感的变化,进行配合性的调整。钢琴独奏者对于钢琴音色特点、音量控制技巧等方面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但在声乐伴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乐器的特点,对音色、节奏等进行控制,同时,还需要考虑音乐作品在乐器表演、演唱表演中的不同表现形式,综合考虑影响作品表现效果的各项因素,选择合理的演奏形式,突出声乐作品感染力,体现钢琴伴奏的艺术特点。
在乐谱上,钢琴伴奏踏板配合标记较为少见,需要演奏者结合乐曲表现要求,进行自主安排。在声乐伴奏中,踏板的运用形式较为多样,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乐器模仿
当钢琴演奏需要对其他乐器进行模仿时,踏板需要结合具体的模仿乐器类型,对运用形式进行调整。例如钢琴需要对弹拨类的乐器进行模仿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踏板,需要使用时,也应浅踏,作为润色,不能过于突兀,做到点到为止;用钢琴演奏模仿管弦乐器或交响乐曲时,需要长踏踏板,使声响变得浑厚、饱满,在换踏板时,为保证伴奏的连续性,应注重衔接控制,不露痕迹、过渡自然;在对吹奏乐器进行模仿时,浅踏、勤换踏板,使乐曲伴奏表现出轻快、活跃的特点。
2.配角演奏
如果钢琴演奏处于配角位置时,需要结合演奏场景、曲调特征、声乐演唱者表现等方面的配合要求,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意境。在踏板的运用过程中,应配套进行处理,表现出不同的烘托、铺垫、对比等艺术表现特征。
此外,在需要平衡乐曲伴奏与人声时,伴奏者应在深入了解声乐演唱者声音特点、发声园林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踏板,进行声音间的平衡。如演唱者需要延长高音时,演奏者可以通过长踏踏板,使人声的表现更饱满;当演唱者需要进行跳音时,演奏者可以结合人声表现特征,用踏板配合尾音修饰,使音乐作品的音调保持一致,提升作品艺术、情感表现力。
声乐音乐作品是声乐演唱者与伴奏者相互配合的音乐表现模式,需要合理结合文学、乐器演奏、演唱等艺术形式,构建起统一的整体,在突出不同艺术形式表现力的同时,结合作者、伴奏者、演唱者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深度挖掘作品的艺术内涵。为此,作品表演相关方应共同研究乐谱的情感表现要求与艺术特征,在作品表演方面达成共识。在舒伯特作品《魔王》中,在曲子的开始部分,钢琴伴奏以持续不断的三连音和低音区简短的音阶走向[3],既通过钢琴伴奏模仿了马蹄急促落地与风声呼啸的情景,又营造了阴森恐怖的氛围,与声乐演唱者相互配合,起到了伴奏烘托、铺垫的作用。与此同时,对应情景的营造也可以使演唱者情感投入更充沛,利用自身精湛的伴奏技巧配合演唱者的情感表达,扩大了音乐作品的情感渲染力,引发听众的共鸣。
在对钢琴作品进行独奏演绎的过程中,演奏者是完全沉浸于自身的思想意识中,完成个人艺术情感的表达。但在伴奏表演中,需要演奏者、演唱者相互配合,确保舞台表现的一致性。因此,为了实现钢琴独奏与声乐伴奏的完美技术转换,一定不能忽视伴奏者与演奏者的配合的[4]。伴奏者在独奏与伴奏表演的转换过程中,伴奏者在与演唱者达成认识方面的一致后,需要强化配合,结合演唱者声音音色、音域、气息变化等方面的表现特征,对音高、节奏、曲调变化形式等方面进行调控,通过控制按键力量、频次、踏板运用形式等,做好配合伴奏。在钢琴独奏项目中,演奏者往往只需要关注乐器状况与自身技巧、情感的表达相配合,就可以保证舞台表现效果。由于不同的舞台表现要求、演唱者状态等条件的不同,表演效果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伴奏者还应注重自身应变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并且能够合理、有序的应对表演突发状况。
钢琴独奏与声乐伴奏属于音乐演奏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技术、演奏形式、配合表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提升演奏者的艺术表现能力,独奏者应在深入分析两种形式的表现特征的基础上,做好乐谱定位,结合声乐演奏曲目的情感表现,合理进行视奏,通过力度、节奏、踏板等方面的协调控制,与演唱者的默契配合,针对自身的应对能力与协调控制能力进行锻炼,实现演奏方式的有效转换,进一步增强声乐作品表演的渲染力与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