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梦圆
《北京喜讯到边寨》使用主题并列的方式,每段主题风格统一并且有一定的情趣。乐曲主体部分采用降E 大调,4/4 拍,结构比较自由,乐曲是多乐段、单乐章结构,曲式结构可以视为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此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子(1-5 小节)描写的是群舞的场景,圆号演奏出优美的旋律。在最开始用圆号象征当地的传统乐器“牛角号”,随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旋律,把听众带到祖国西南的少数民族边寨这个特定环境,年轻男子们激动的吹响号角,将这些喜讯传递到千家万户。利用圆号模仿当地少数民族的号角,不仅仅音色十分接近,还让乐曲拥有地域特色。
与此同时,小提琴的微弱颤音就仿佛是承载着喜讯的电波从北京传来,三个小节的震音旋律后,力度记号突然转变为很强(ff),与前面只突出圆号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所有旋律一同进入,形成了一种热闹非凡的景象,也为主题Ⅰ旋律的出现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呈式部,主题Ⅰ部分,旋律围绕着降E 大调主音构成。
主题Ⅰ曲调热情奔放,展现的是一幅炽热的群舞画面,高亢矫健。由高中声部的木管乐器和弦乐器齐奏,铜管乐器、低音声部的木管乐器、弦乐器以及打击乐作为伴奏,奏出铿锵明快的节奏。音乐主题反复出现,长号伴随主题作卡农式模仿,欢乐的气氛如同波浪般阵阵涌来。
在单簧管和小提琴两小节轻巧明快的旋律过后,乐曲自然地由双簧管在降E 大调的属功能大调降B 大调来到了中部,主题Ⅱ。
中部,主题Ⅱ的主旋律重复演奏,通过领奏乐器与乐队的配合,将活泼欢快的苗族舞蹈旋律生动地展现出来,主题Ⅱ音乐诙谐幽默,圆号代替“牛角号”持续演奏长音。力度增加,主旋律也就回到了长笛和小提琴上,调性也同样回到了降E 大调。主题Ⅱ在降E 调的下属功能调与主调降E 调上反复交替,主奏乐器和伴奏乐器不断变化,强弱忽高忽低。诙谐的曲调加上铃鼓与排鼓灵动的音色,仿佛姑娘们的轻盈舞蹈,身上的铃铛发出的清脆声音。
紧接着,乐曲利用过渡的乐句来到了下一个主题(主题Ⅲ)。
主题Ⅲ主旋律由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小号在句尾与主题呼应。打击乐用清脆的木鱼和铃鼓。当主旋律重复出现时,第一小提琴高八度演奏并加入大提琴,欢乐的情绪进一步高涨,这时的力度又开始加强。这一部分的重复演奏和力度加强,配器的音色显得更加浓烈,使得情绪也更为高涨。这一主题中大量使用彝族特色的音乐素材,构成了本段主题抑扬顿挫的旋律风格。当过渡乐句再一次出现时,乐曲的力度又开始减弱,整体进入音乐的(主题Ⅳ)由双簧管独奏,在C 大调上加入带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降3,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美音调,主题Ⅳ是整首乐曲中最安静、最为委婉的部分,作曲家用短小的旋律篇幅描绘了一幅少数民族少女随乐起舞的画面。
主题Ⅳ音乐在C 大调和C 大调的下属功能大调F 大调交替,主奏乐器和演奏的力度不断变化。随着这些要素的变化,音乐逐渐展现了一人领众人合,共同诉说心愿,对祖国在党的领导下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主题四的旋律也是重复演奏的,但演奏的力度和配器不一样。第一次重复时,力度是mf(中强),第二次则是f(强),演奏时应把握两者的不同,演奏出有能让听众听出二者不同的效果。最后一次重复,力度则是mf(中强),结尾经过一个渐弱,结束在强音中。这样结尾,既是对上面的总结、概况,又能起到引领下文的作用,很自然地引出热烈、欢快的再现部,主题Ⅴ。
第三部分:再现部,主题Ⅴ以宏伟的乐队音响效果变化再现了乐曲的“欢腾主题”。乐曲运用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来象征着强壮、矫健的小伙子在跳着雄壮、健美的舞蹈,用小提琴跳弓的旋律演奏来表现少女那活泼欢快的舞蹈。同时用长号吹奏出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的模拟牛角号声。这一主题中,乐曲对小伙子彪悍的舞蹈和对少女的曼妙舞姿是分开描写的,这样既能在配器和力度、速度上形成对比,富有层次感,又能给听众以不同的听觉感受。
随着音乐力度逐渐增强,整段音乐又转到降E 上演奏,第二遍演奏时小号的旋律提高三度演奏,音乐走向高潮,主题Ⅵ开始。
此段音乐由全乐队合奏,鼓乐齐鸣,宏伟地再现了主题Ⅰ,辉煌灿烂,把万民欢腾的景象展现到了极致,营造出举国同庆的壮观场面。结尾时圆号又吹响了号角,象征着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福,更代表着人民决心要在党中央的带领下继续前进,乐曲在这段高潮中结束。
整首作品和声清晰,节奏明快,手法十分简练。音乐的第一部分为降E 大调,其主旋律也都是围绕着降E 大调的主三和弦的分解音型上进行,十分规整。整首音乐旋律始终围绕着少数民族风格进行,主题Ⅰ从西洋乐器演奏的苗族舞蹈旋律中展开。主题Ⅱ较多地使用了装饰性的倚音。在演奏时应把握彝族音乐中的级进、跳进,并尽可能地把倚音演奏的轻巧、灵活,突出民族音乐风格特点。双簧管吹奏着带倚音的领奏旋律,像是跳跃的芦笙舞曲。后面的凸显木琴和铃鼓的旋律显得更为热闹,有一种一领众合的感觉。主题Ⅲ以木鱼铃鼓伴奏,很容易的把听众带入男女老少欢歌共舞的热烈场面中。主题Ⅳ,音乐整体转入C 大调,但加入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降三级音,是苗族民间音乐飞歌中经常会出现的色彩音,因此,此段音乐整体保持着西南民族歌曲和舞蹈的音调和气质。
《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部作品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为基础元素,绝大多数苗族人民在山区生活,他们以其热情大方的飞歌而闻名;彝族人民的民歌大多是有感而发,且极具想象力,它们的内容以劳动场景为主,因此,用词相对朴实。把这两个民族的音乐特色加以融合、提炼就形成了上述作品的主旋律。恰如其分地显示出了边寨人们第一次听到好消息时那种内心的愉悦。无论何时何地听到这首作品都仿佛置身于火把节上,围坐在篝火旁,融化在欢歌笑语的喜庆氛围之中。
为了更好地表现出音乐的民族风格,准确的表现音乐形象,在管弦乐作品中有意地模仿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乐曲开始时,作者用圆号代替少数民族的“牛角号”;用小提琴的震弓描绘电波的到来,上述两种乐器在力度以及音色的变化中对比极其鲜明,把山谷中回响着号角声那种场景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在乐队当中,还使用了铃鼓、排鼓以及木琴等彩色乐器,从而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节日气氛。当这部音乐响起时,我们就可以想象到边寨人们围聚在篝火旁唱歌跳舞的场景。作者在乐队中加入许多打击乐,鼓乐和鸣的场面使听者无比震撼。音乐强劲的长号和旋律优美的小号互相呼应,低音提琴伴随着大三和弦的分解音型,另外,木琴以及打击乐铃鼓等乐器的加入使得整个乐曲显得更加幽默、轻灵。
管弦乐作品《北京喜讯到边寨》,尽管其在乐器编排上主要运用的是西方乐器,然而,其音响效果却和民间音乐一样,这属于一首典型的西方乐器改编民间音乐的范例。它不仅使用西方乐器,而且突显了其民族特色。这部作品不管在乐器布局、意境还是创作技巧方面都非常成功,中西文化也在这部作品中得以碰撞、激发以及融合。中西音乐的融合不仅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发展,而且把西方乐器也加以运用,因此,其成为西方音乐改编民间音乐的典型范例。
新世纪来临,音乐理论导向日趋规范化、特定音乐氛围的形成,音乐形势日趋成熟,也为音乐发展带来新契机。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地域封闭局面逐渐打开,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交流日益频繁,音乐语言的国际化也越来越明显。在现今的音乐发展当中,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传统已经成为其永恒的主题。新世纪的音乐家如何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和风格,使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文艺舞台上能够占有一席之位,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首先,作为新世纪的音乐领域人员应该树立民族自信心,这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的前提。事实上我们民族的音乐传统有很多优秀的部分可以借鉴,而我们有许多音乐家经常置中华民族民间音乐于不顾,一味地模仿西方风格,否定了本民族的音乐传统,结果有很多作品都很少有自己的、民族的东西,流传度很低。因此,发扬和继承传统与民间的音乐首先就要树立坚实的民族自信;其次,发扬和继承民族民间优秀音乐形式也要本着开放的态度,不仅要认真研究,深刻实践本民族的音乐,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巧,从而,实现我们在传承中发扬民族民间音乐的奋斗目标。